APP下载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17-04-11吴恺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媒介政治

吴恺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吴恺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微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它不断丰富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提升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探索微媒体背景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微媒体背景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微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

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环境;机制

微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如微博、QQ、微信等。今天,微媒体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内容,如微小说、微电影、微语录、微公益、微旅行等。[1]微媒体不断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为大学生的学习、交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微媒体的作用,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微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性,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出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突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应地,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适应时代环境的教师队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但目前的现状是,某些年轻老师不乐意深入研究学术,自身理论基础不扎实,而某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往往墨守成规,只会运用各种传统媒体。因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关注社会热点、探索学术前沿、熟练运用新的媒体,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加强自身道德情操建设,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良好形象。

由于微媒体很大程度上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相比之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前卫、思维敏捷等方面较青年大学生逊色不少。尤其对那些年龄大、工作时间久、负担重、任务繁琐的教师来说,对微媒体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存在一定不足,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许多不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清形势,虚心请教,积极学习微媒体使用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在面对学生时,教师应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交流,最好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可以有效弥补自身微媒体应用能力的不足。高校教师应当有较强的媒介信息意识,并具备良好的媒介使用能力,如媒介运用能力、媒介批判能力、媒介反思能力、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2]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具备崇高的媒介道德水平,高校教师只有自己先具备崇高的道德水准,才能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微媒体的道德意识,从而避免微媒体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教师对各种媒体(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具备熟练操作的能力,各高校应象培养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那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帮助教师提高媒介素养。《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映的能力”。具体来说,高校应设立各种负责机构,为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提供组织保障。比如,可以成立“教师媒介素养培训管理中心”,负责对本校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并制定出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细则。“教师媒介素养培训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的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和师资配备,并负责安排教室,筹措资金,提供技术保障。[3]此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训,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媒介专业人士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开展,或以论坛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

当前微媒体的信息五花八门,既有积极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消极颓废、萎靡有害的信息。因此,培养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正确判断和理性筛选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教会大学生关于各种微媒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各种媒介的起源、功能、发展趋势和信息传播规律等;二是要教会大学生各种微媒体的信息传播技巧,以增强大学生对各种微媒体信息的检索、理解、评估和利用能力。此外,高校还应教会大学生各种媒介的网络伦理规范和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让学生学习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这样能使他们有效避免各种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探索微媒体背景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关爱学生的成长。只要教师投入情感和时间,用心关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支配、控制、规范和导向作用,采取统一的方式开展教学,但这样的育人理念显然不适合当今微媒体的时代环境。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了解网络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学习各种微客户端的使用方法,并及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健康、科学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媒介技术,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教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而应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媒体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对学校政策、校园管理措施、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转发、讨论和评价。[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能精通网络传播规律,并以平等身份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对话和交流,帮学生分析问题、答疑解惑,就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予以引导,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微会友”,利用微媒体与学生成为亲密的“网友”、“博友”,把“三观”教育、工作心得、人生感悟等通过微媒体向学生发布,将自己精神生活的点滴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出谋划策、提供助力。

我们也要看到,当今各种微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局限性,这会导致大学生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化。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辨别腐朽文化的能力,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对此,教师可利用微媒体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以纠正某些大学生心理上的偏差。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微媒体过程中积极自我保护,严防个人信息泄露。对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博、微信等方式,跟踪其心理变化。在“复旦投毒案”等重大刑事案件中,作案者早就在自己的微博空间里吐露了思想动机,如果教师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就能及早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干预,帮助其走出歧途。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具有虚拟和身份隐蔽等特性,这会使大学生相对现实生活来说,在网络上承担的责任更少。在传统教育中,大学生一直是以受众身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当网络的虚拟性和大学生的表达欲结合起来时,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将负面情绪或不实信息散播到微博、微信上去。这些负面情绪或信息一旦传播开来,就会如病毒弥漫一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微媒体时代一个重要的隐性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告诫大学生在网络上严格自律,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高校教师如发现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醒大学生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严守底线,积极传递“正能量”。高校最好能开设与微媒体使用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上的自我约束力。

三、构建微媒体背景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微媒体环境是人们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情景平台,这个平台能对受教育者的政治导向、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良好的微媒体环境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大学生导向社会主流观念,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对微媒体环境的净化,必须遵循开发与优化并重的原则,不断创造更好的校园微环境,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对微媒体环境的开发,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信、微博、飞信、MSN、QQ、陌陌等各种微媒体之中,开发出良好的微媒体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对微媒体环境的优化,包括增加校园网的流量,开通校园手机服务平台,针对师生需求建立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网站,开通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各种网络课程等。[5]

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和生活学习等内容,都凝聚在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经济、微公益等微媒体之中。各高校应该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全面、及时、权威、准确的信息服务。通过微信平台,各高校可以普及校园文化,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纪、教风学风等相关内容,增加师生和校友对学校核心文化的了解。各高校还可利用微媒体引领正面文化的风潮,即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公益募捐”、“转发有奖”、“我来评论”、“舌尖上的食堂”等活动,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宣传校园主流文化价值,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增加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热情。

高校还可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涤荡灵魂、愉悦精神的效能。高校网络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在所提供的内容上有所侧重。对于新生,侧重于向其宣传所学专业的前沿资讯、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本校各种社团活动、各类学术讲座等;对于高年级学生,侧重于向其宣传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情况、各种创业教育基地的政策等信息;对于快要毕业的学生,侧重于宣传用人单位招聘、考研攻略、毕业面试技巧等信息。此外,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活泼好动、喜新猎奇的心理特点,向他们推出一些好看的微电影、优秀的微课、精彩的微演出,从源头上遏止各种内容不健康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6]

以系统观点来看,校园微环境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从属于更大系统(社会环境)的有机整体。校园微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客观的实践进程,它受到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制约。只有优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提升人们的思想水平,才能净化校园微环境。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条件下,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当今微媒体“无微不至”的情况下,海量的网络信息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对此,我们要注重社会的整体道德建设,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并不断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净化社会大环境。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发挥其整体合力。比如,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微媒体,学校也要肩负起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四、加强微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

微媒体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备受人们青睐,其即时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微媒体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对微媒体的监管机制。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由党委、政府、广电、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监管机构,对微媒体运行开展有效监管;加大对APP运营商和各门户网站的终端监控,对于利用微媒体从事违法活动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7]在处理与微媒体有关的事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不急躁、不拖延、按部就班、有针对性,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微媒体领域的治理工作,形成有效的微媒体事件处理机制。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微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在微媒体环境下,各种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大学生在运用微媒体浏览网络信息的时候,如果不加以管制和约束,各种不良信息就会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制定微媒体使用的相关规则,为大学生营造安全的微媒体环境,引导他们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浏览网络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宣传部门应积极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关细则,以引导和调节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让大学生明白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即使虚拟世界也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隐私。高校管理部门还应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管理和监督,及时过滤恶劣低俗信息,屏蔽垃圾信息,删除有害信息,禁止校园网接入病毒网站或不健康的网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优秀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使其掌握网络话语的主动权,成为网络上的“民意领袖”,发挥其对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此外,微媒体网络平台的信息反馈机制是否完善,也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信息反馈不及时,就会使同学们对学校的微媒体网络平台丧失兴趣,失去信任,甚至从此对其漠不关心。反之,如果微媒体网络信息反馈很及时,则会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任度,让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因此,高校应该安排专门人员从事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并负责微媒体舆情的汇集和反馈工作。

学校与家庭的联动与合作机制是否完善,也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建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让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到培养学生“三观”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来,使三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拥有共同的目标,家长和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并形成稳定的合作、沟通、交流机制。高校教师应定期联络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背景和实际生活状况,通过与家长精诚合作,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程。在具体合作方式上,可以通过组建微信群、微博群、论坛群等措施,调动多方力量的参与,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维的良性互动空间。

总之,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大学生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高校教师应重视微信、微博、QQ等微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和社交工具,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只有利用各种网络手段,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1]杜成煜.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7(1).

[2]叶雄坤.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

[3]吴小霞.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6(7).

[4]仝夏蕾.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5).

[5]王继夏.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社科纵横,2016(7).

[6]王 丽.微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

[7]刘莉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语境中的话语有效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责任编辑:徐 芳

G641

A

1674-1676(2017)03-0042-04

武汉大学2016年自主科研(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科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及实现路径研究”。

吴 恺(1980- ),男,湖北云梦人,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

猜你喜欢

政治工作者媒介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类型及特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