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信仰状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4-11范亲敏张兆文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

范亲敏 张兆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宗教信仰状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范亲敏 张兆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逐渐“升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高校统战工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应当在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依法加强高校宗教事务管理等方面寻求措施,力求真正达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和“导”之有效,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信仰,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培育。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三期叠加”的历史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日趋多元,社会上掀起了“宗教升温”现象,并波及校园,使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挑战

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公民具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也就是说宗教信仰与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向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育大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为主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这就天然地与宗教所宣扬有神论的唯心主义相区别。随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沉渣泛起”及逐年递增,进一步考量着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单纯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宣讲和脱离实际的正面知识灌输,使得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成绩下滑、恋爱失败、就业困难时,难以获得问题的解决之道和困顿的精神慰藉,而此时宗教所宣扬的“命运论”、“神灵说”却能让在信仰中的模糊得以完整,把自身的失利归咎于“命运安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冲击着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大学生中宗教信仰的逐渐升温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比如,面对学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与社会现实差距问题,宗教信仰与理想信念的区别等疑惑中,如何给予充分肯定的回答,真正使学生对此类回答不仅“服其职,更是服其能”,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消除思想困惑,提高甑判能力,从而坚定树立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高校思政教师的一大挑战。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在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都在变化的时代里,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以及价值主体自我化等趋势”,[1]当今,“三期叠加”的历史转型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马克主义的价值观,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功利性价值观念的吹捧,给正在形成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出现了要么遵从达尔文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强化自身功利性价值,要么推崇宗教思想,宣扬“因果轮回”“命中注定”,从而走上信仰宗教之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判断,从而正确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价值冲突。[2]而宗教所宣扬的“万法虽空,因果不空”,“宿命论”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是直接对立的。因而,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认清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就容易出现消极宿命论,甚或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等虚无缥缈的宗教产物。这都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会对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统战工作的挑战

大学校园信教学生的不断攀升对高校的统战工作也提出巨大挑战。梳理现有的高校统战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高校统战部门对信教学生群体的关注不够,将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简单地定位为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范畴,而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统战工作视野。同时,高校统战部门具有联系党内外优秀人士的独特优势,而这些党内外的人士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或社会精英,他们在大学生中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其思想观念容易感染大学生,而统战部门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联合起来,将这些人物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教育中来,对大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以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现实教育意义不强的不足之处。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及社会宗教活动日渐活跃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望教者”、“慕道者”、甚至“宗教文化的追随者”,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就以福州地区高校为例,根据廖志城、谢小芬的调查分析,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人数就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30.98%,并且呈现出信教行为隐蔽、对宗教兴趣浓厚、对宗教态度宽容等现象,亟待引起注意。[3]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倾向性认识,其传播与扩大影响必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渗透方式。分析现有的大学校园学生的宗教信仰现实,我们会发现,宗教在向大学校园的渗透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殊之处:其一、现身说教,隐性拉拢,减少接触的排斥感。现有的大学生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成为了同学间相处的主要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信教学生(或宗教人员假扮学生),通过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兴趣社团等人群聚集地,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现身说教”,通过描述宗教的“好处”,来影响学生的认识。还有的就是,一些信教人员在西方势力的鼓动下,通过校园英语角、学生兼职辅导、专业技能培训等,利用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足、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宣传宗教和反科学思想,进行隐性拉拢。其二、变相接触、宣传教义,推演校园宗教信仰热度。现有的宗教传播不仅保留固有教义宣扬,而更加体现世俗化的市场运作。因而,在大学校园里,既有将宗教教义制作成书籍、传单、宣传小册子,也有通过影视、广播、文艺作品、网页等进行宗教思想和价值观的宣传。更有甚者,通过市场化运作西方的一些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下,引领学生对西方宗教的关注与追捧。其三、借推互联网新媒体,混淆视听,攻占网络意识教育高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互联网交流工具,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抨击、诋毁,如之前的刘胡兰、邱少云网络事件,进而达到宣扬宗教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混淆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评判,意图最终实现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宗教信仰“升温”现象,除了以上所阐述的一些宗教势力及西方反华势力的多样化的宗教渗透之外,还有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成。主要归纳为:一是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与信仰的迷茫。市场经济时代,优胜劣汰成为了市场选择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体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损人利己等扭曲的价值取向,使得传统道德观念日渐衰退。当大学生在参与这些市场竞争时,容易出现自我调控失序,价值信仰崩溃,难以获得精神慰藉,而此时,宗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自由等理念成为了他们的心灵寄托。二是家庭传统的熏陶和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知识的获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多数高校思政管理人员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统计分析,大学生信仰最多的宗教类别与其父母和亲属信仰的宗教类别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且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信教是因为家庭传统的影响。三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与对精神慰藉的渴求。大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和价值形塑的重要时期,是独立自主学习生活的形成阶段。伴随着大学生结束中学时代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转而进入到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培养的大学学习后,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前所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4]当接触到宗教后,原有的对宗教的定势观念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了解宗教思想。同时,现代的大学是一种“半社会化”的校园环境,激烈的学习、生活、就业、社交、情感竞争压力,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度渴望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而宗教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足。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正面的理论说教,轻反面的问题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与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缺乏、以及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难以满足学生的思想成长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应对策略

在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因而,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型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管”“导”结合的工作方针,既要管控宗教活动在大学校园的蔓延传播,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应当坚持宗教的中国化。宗教文化,倡导尊重爱护生命和行善积德的价值取向,主张通过教化德性,抵制邪恶来实现和谐共处,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宽容中恕”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在当代就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观念,融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尊民、贵和、诚信、敬业等思想精华,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就的精神动力,引领着我国宗教的中国化。[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形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以培育“坚定信仰”“忠于理想”为价值灵魂和导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能帮助人们摆脱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作出正确价值选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进一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师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宗教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之有方”的效果。

(二)强化高校管理危机意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是包含了信息收集、聚焦预测、科学评价、及时干预和及时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以便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健康成长。[6]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管理人员快速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危机问题。面对大学校园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建立一套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和针对性的预警机制实属必要。对此,笔者认为,至少需要建立以下三种机制:一是要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为此,应当构建“学生自我——学生骨干——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信息收集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二是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乐趣与挑战的成长过程,在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恋爱、职业规划、实习就业甚至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而大学生又处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挫折压力时很容易因自我心理疏导缺失时造成心理失衡,转而去寻求宗教等情感寄托来麻痹自己。为此,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心理育人功能,通过建构“关注心理需求——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全程化的教育机制,帮助学生及时地修正自己的消极心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建立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审核机制。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是引领师生精神生活信仰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挑战,亟待学校管理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虑选-甄别”机制,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奏响积极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三)依法加强高校宗教管理,营造良好科学育人环境

信仰需要自由,自由需要边界。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更坚决地表述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因而,我们可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个人问题,但宗教方面所涉及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事项,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来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7]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方可实现校园宗教事务“导之有效”:一是增强高校宗教管理法治化水平。各级高校管理人员学会运用法律规范学校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学生问题。学校统战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好具体的管理条例,增强对宗教渗透的防控力度。二是要坚决依法取缔校园非法宗教活动。我们依法保障信教学生在合法的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但也坚决打击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布道、宣扬“有神论”等宗教活动,更要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我国大学校园内借助宗教名义进行的“西化”“分化”、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要加强大学生宗教法律意识的培育。大学生宗教法律意识呈现出一种一知半解状态,他们了解懂得宗教应当在法律框架下活动,但又对我国的宗教法律规定和政策认识不全面。为此,高校应当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工程建设,特别是宗教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的校园环境。

[1]胡金波.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点[J].武当学刊,1996(2):96-100.

[2]刘秀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共性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26-29.

[3][4]廖志诚,谢小芬.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属高校的调查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0-151,152.

[5]卓新平.积极引导宗教的关键在于“导”[N].人民日报,2016-07-12.

[6]陈二祥.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11.

[7]王作安.我国宗教立法的回顾与思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8(4):7.

责任编辑:徐 芳

G641

A

1674-1676(2017)03-0038-04

2016年度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B类人文社科项目计划(TB16023S)。

范亲敏(1990- ),男,福建宁德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兆文(1973- ),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