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17-0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价值观核心

杨 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杨 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两者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弘扬集体主义原则上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教育者的人格浸润、教育对象的自我内化、教育方法的潜隐结合、环境的濡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环境合力、文化成果共享、教育主体互动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164,就必须“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165。当前,就高校而言,必须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1.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视野中,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就自我发展而言,应当是人摆脱了外在条件对人的束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社会性首先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5]。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成人”的前提。其次,人之社会性还在于人不能脱离其社会属性而孤立存在。个体的自我实现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取决于个体对社会要求的自我适应,这是成人的关键。第三,人的社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发展的存在”[6]。可以说,人的发展是不断超越某种历史束缚进而趋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个体不断获取社会思想、文化信息,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然而,人的社会化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受到各方面力量的冲击、消解和整合。当前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阻碍着人的社会化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批评、回应错误思潮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并对当前各种思想观念发挥着规范、整合和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先进的育人理论,又是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将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要求昭示出来,它对人的自由发展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同样,作为人的社会化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也功不可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由一定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7]教育首先要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阐述:“凡生而为人者都有受教育的必要。”[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追求,促进人由工具性存在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政治要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通过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内化为人的精神品质,丰富人的社会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又可以看作促进人的生成,而且是促进人的全面生成,是对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人的引出。”[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基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意义的价值追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我发展统一起来,并积极将其外化为社会实践,进而不断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2. 弘扬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原则,是辩证定位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它扬弃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主义”精神*罗国杰先生分析了整体主义的本来面目。他认为整体主义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整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等都只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批判了自由主义和立足抽象的人性、隔离个人与社会的自我观、集体观。集体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探寻自我与共同体的协调统一发展。在集体主义原则下,“集体和个人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即个人和集体都对彼此负有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二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双向的”[10]。集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个人的发展需要依赖共同体的发展。正如恩斯特·海克尔所言:“人要想在有秩序的社会中生存,并过得舒适,那他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且也要为其所属的集体、为构成这一社会团体的‘他人’的幸福而奋斗。”[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坚持和弘扬了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保持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的实现,正是从国家、社会层面为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创造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朝着“真正的共同体”方向迈进,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这种“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依赖各个个体的自由联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着眼于个人的价值追求,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明晰社会成员的价值准则,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实现奠定基础。“只有在集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目标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使三个层面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规范,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群众中入脑入心,在行为中得到具体的体现。”[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自我主体能够适应与超越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弘扬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表现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关切,又体现了对社会发展的终极追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集体主义在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上的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例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每个人的“个人梦”紧密相联。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样,国家梦的实现,也有赖于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2]4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更需要集体主义原则的引领和指导。我们倡导个人的自由,彰显个人的主体价值,这绝不是否认集体主义、搞个人主义,而恰恰是集体主义尊重保障个人价值的现实体现。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119;同样,“一定的共同体不是个人实现自由的障碍,而是个人实现自由的条件”[1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有效抵制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关系,既顾全大局,又保障个人利益。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

在众多学科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政治特性和文化使命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1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的提升,还需要高校这一主阵地和大平台。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诠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的进一步凸显,而且有利于社会主流思想文化更好地注入社会肌体,升华“融入”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需要把握教育过程中的四个核心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

1. 教育者的人格浸润

教育者的人格浸润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为基础,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的发挥体现出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自身优秀的品质素养和内在吸引力。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正如教育研究者贝尔金所指出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点,都在帮助学生形成他的道德价值看法和行动。”[15]作为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向心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担负起“德高为范”的重任,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良好的道德情操、优良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威信,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心深处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在良好品德的自主建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其言行一致上。教育者言行一致,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示范效应,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反之,如果教育者道德败坏、人品低劣,教育对象就会质疑甚至抵制其所教授的内容。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卓有成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 教育对象的自我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状态是教育对象的自教自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选择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的过程。教育对象的自我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逻辑归宿,反映了教育对象由意识性主体向现实性主体的转化,是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过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律要求。面对教育者教授的内容,大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比较、鉴别,主动实现对教授内容的自我内化。

在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教育对象自觉地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包括教育者的教授过程,也包括大学生学习、认同并自我内化的过程。大学生学习、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与教授,更离不开大学生的内在认知与认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理解、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接收。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自我内化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认知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髓,并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知识与价值体系中。

3. 教育方法的显隐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显性教育实践开展,也可以在隐性教育实践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和桥梁。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如理论教育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堂教授、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理论学习、讲解、运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16]245。这也是当前高校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方法以教育者的身份权威为保证,离开了教育者自上而下的身份权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教育方法虽有利于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来说则是不够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单纯依赖理论教育方法,就会忽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就会损害教育对象参与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注重理论讲授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融入校园文化、学习管理、师生交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弥补显性教育方法的一些不足。隐性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对象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 校园环境的濡染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外部因素的总和”[16]317。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向人们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并熏陶、感染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变化。这种影响可能使人的思想发生质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9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教育环境的濡染力。高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掌握着舆论宣传话语权,对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濡染作用。高校的这种濡染优势依赖于成熟、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柔性约束与激励作用。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良好的校风、浓厚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良好的师德师风,引导广大师生对多元价值进行正确的甄别与选择,为高校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既是高校履行历史使命的战略诉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个体认知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环境、个体认知三者之间构成了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1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优势,积极探索融入点。

1. 提升环境合力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者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展开和推进的。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只有整合这些力量,寻找其内在联系,发挥其合力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来看,教育环境主要涉及家庭、社会、校园、社区、网络等方面。其中校园环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家庭、社会、社区、网络等环境则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场所。家庭一方面通过父母间接或直接传递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影响个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尊老爱幼、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个体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感染和推动作用。社会是个体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孵化器,人的道德观念总会受到所在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在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大学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成为人们平等对话、思想信息交流的平台。但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不确定性又制约着大学生深层次的交往,特别是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一些色情内容、虚假信息、错误观念等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腐蚀了大学生纯洁的心灵,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开辟新的网络阵地,一方面做好网络监管,抵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害;另一方面传播中国“好声音”,传播健康、有益的价值观,并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正面回应,积极创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社区、网络环境不应孤军作战,而是相互影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进而把握各方面环境的合力,发挥环境合力的强辐射作用,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认同、接受和践行。

2. 促进文化成果共享

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责无旁贷。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高校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高校中不同门类、不同学科包括交叉学科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哲学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历史学从史学价值角度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必然性、合规律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集百家之长,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各种精神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应与各个学科形成合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建设及教学中,实现校园文化成果的育人价值,“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制止的,就是让读者从作品中找到辨别是非、判断行为的镜子,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引领时代进步、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审美境界、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18]。

3. 加强教育主体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人格平等,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育对象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有利于教育个体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者在全面、客观分析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巧妙地融入教育活动,规范和保证教育过程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内涵。教育对象在对教育内容的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创造各种方式,发挥主体性,对教育者所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自觉理解和价值认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体互动中,教育对象通过提问、对话、情绪表达等各种方式反馈学习内容,教育者通过反馈不断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影响教育对象的求知心理与践行程度。

[1]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6] 蒋士逵,邓兆明.论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5-28.

[7] 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48-52.

[8]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0.

[9]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10] 肖霞,马永庆.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集体主义的本质诉求[J].道德与文明,2017(2):55-61.

[11] 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关于一元论哲学的通俗读物[M].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31.

[12] 刘书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J].文化软实力,2017(1):44-52.

[13] 王晓升.共同体中的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新理解[J].道德与文明,2014(3):91-98.

[14]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

[15] 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76.

[16]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7] 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M].林颖,王小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

[18] 余玉花,张卫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4(1):40-44.

(编辑:朱效梅)

*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榜样传播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6CKS048)、2016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MZXY12)、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境遇与视界转换”(项目编号:2015SZY003)的阶段性成果。

杨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育者价值观核心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