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价值塑造*

2017-0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价值

覃 川



·高校价值观培育·

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价值塑造*

覃 川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共同价值观念、精神追求、行为规范,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和途径。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价值塑造为根本任务,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切实处理好文化自立与文化开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主导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等几方面的关系。全面推进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旨,通过加强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传播、文化环境和网络文化建设等,打造价值鲜明、水平一流、富有活力的育人体系。

大学文化;文化建设;价值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旨,就是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教育目标。大学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不仅直接体现出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积极有为,而且能够通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传播先进文化精神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效果。这对于在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真正入脑入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价值塑造

大学文化既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制度、环境、行为等方面的共同价值与规范,也是大学始终坚守的精神家园、个性本色和改革发展创新的思想基础及不竭动力。从中外大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良好的大学文化是办好学校的宝贵财富,为全方位地培育优秀人才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环境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但大学文化不是一系列自发生长、彼此孤立的载体、活动、符号,而是基于大学的组织目标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服务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育人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培养人才。而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这三个问题,不仅是一切办学者都必须明确的宗旨,也是贯穿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的指引和准绳。

在当代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所培养的人才能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大学文化建设同样要体现和坚持这一宗旨,要以育人为中心,从多个层面、多种渠道落实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特别是要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与重在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和强调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相比,文化熏陶更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会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接受来自人化环境的各种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内化养成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立场信念。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身处其中的建筑景观、体验参与的文体活动,还是来自师长的言传身教、历史累积的语录事迹,都在地理和心理两个维度上具备相当的接近性及感召力,大学文化在整体上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业已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正是在这些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大学文化的浸润下,走过百年的清华大学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价值塑造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把握住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明确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精英分子,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在当代中国,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是、也必须是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围绕价值塑造组织各种文化育人活动所坚持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价值观。在一系列作为是非标准的价值观中,核心价值观是律己律人的道德标尺,是人们在对某个事物、某种行为作出理性识别时的“最高决定力”和“最终裁量权”,也是衡量和指导人们行为实践的思想准则。在现阶段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必须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并“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凸显其价值塑造的核心作用并帮助、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的关键抓手。

二、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价值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13他还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13大学作为社会系统中最重要的文化性组织,它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育人过程。坚持文化自信,无疑是抓好大学以文化人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坚强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觉、积极开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才有强大的底气,才能避免犯方向性的错误,才能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夯实文化生长的根基,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筑牢全体师生共同奋进的思想基础。只有坚持鲜明科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才能转化为正确坚定的目标和执着有力的实践,才能在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教育事业中,将价值塑造这一必须久久为功的恒业融入百年树人之大计中。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面向大学生的价值塑造,是大学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方针和重要课题。为此,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 坚持文化自立与文化开放的统一

价值塑造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更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价值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标尺,而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并应用于实践过程的,是人们对于一切事物和行为进行认知、理解、判断、抉择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是非标准。广义上,个人的价值观会受到社会文化所蕴含的主流价值观的较大影响,但也与每个人所身处的具体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并通过灌输、模仿、学习、奖惩等机制受到渗透式的影响,逐渐固化成形。因此,有效的价值塑造离不开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既有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要素,但也必须同时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价值塑造的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主题、文化内容、文化载体、文化形式的选择及强化。无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还是一所大学,这种选择首先要基于文化自立,也就是要有独立自主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较为完备的文化生态系统。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既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家园,也是凝聚广大人民意志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信念,更是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基本依托和源泉。在坚持民族性的文化自立的基础上,也需要秉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包容吸纳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与有益的文明因子。只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对照、批评、吸收、升华,才能赋予一种文化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活力,也才能使大学生价值塑造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2. 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态度,表现为对自身的文化禀赋和文化价值持有高度的认可、充分的信心和强大的希望。文化自觉则更进一步,意味着文化实践主体愿意通过积极的行动坚定维护其所拥有的文化系统,并主动地、有目标地推动文化在与经济社会基础的互动作用中,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吐故纳新、繁荣发展。大学作为知识传播的集散地和思想意识流动的高地,同样应该位于社会文化体系的“金字塔”顶端,有责任保存传承和培育发展既具有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先进文化。纵观古今中外知名大学的发展,都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辐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因此获得普遍的声誉。这种来自大学系统外部的正向反馈,会促成大学内部进一步达成理念共识、强化文化认同,从而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一所大学能够持续地培育高素质人才、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与核心之所在。

大学文化建设不能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必须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与时代精神和时代大势相适应。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的清华大学,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办学过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国立清华大学,还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学校都自觉担负起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断调整办学理念,改进办学模式,发展丰富其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迅速转型为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主要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后又率先提出要创建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近年来更明确了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和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时间表。事实证明,在一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要不忘初心,充分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厚植大学文化建设的条件根基;另一方面更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使大学文化与时俱进、生机盎然。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大学价值塑造的核心问题在于坚持什么样的立场,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教育广大学生。这也是我们回答对所选择认同的文化有没有自信、对传播并发展这一文化有没有自觉意识和能力问题的关键。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场所,也是社会文化高度聚集演变的主舞台。大学文化尽管有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逻辑,但其根源仍在于一个国家或民族丰富独特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于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风俗时尚。随着知识经济的普及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运转的枢纽、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力量、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柱,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互动愈发紧密深入。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大学都因其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和知识贡献而备受重视,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和推动大学实现上述功能与使命,需要通过系统的文化建设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提供一种自洽的、集约化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办学方向,实现大学发展目标与国家需要、人民期盼相统一。大学文化建设所坚守和倡导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内在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灵魂和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能是乏味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它来自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常常渗透在一景一物、一言一行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依靠理论化的学习和思辨,更要重视生活化、情感化、持久化的养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身体力行,并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在这一充满细节和循环反复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蕴含于其中的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等具有积极的涵育效应和长期影响。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经验阅历、兴趣偏好、利益诉求的不同,文化育人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子也不可能强求同一,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鼓励因材施教、全方位培育。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塑造工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行事之本、万宗之源,而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互动则是各按步伐、殊途同归的多样化载体和途径。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至简大道,指目标、把方向;文化的百花齐放为融通之术,容相异、化人心。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为引领,实现高度的多元统一。

三、 以价值塑造引领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不仅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强烈地呼唤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思想和文化,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思想和文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在经历“校园文化”之兴起、“人文素质教育”之高潮、“大学文化”之沉淀成熟的“三部曲”后[3],正面临着新时代的大挑战和大机遇。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和坚定可靠的接班人,能否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当前大学及大学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凝练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赋予大学精神以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时代品格,在更广和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大力传承、发展、创新、弘扬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引领者,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服务,不断增强学校及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更好更快地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国家可持续的繁荣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不竭的思想支持和价值指引。

具体说来,大学文化建设要以价值塑造作为一以贯之的核心使命,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整体上进一步凝练、强化特征鲜明的前瞻性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做好校史校情的研究宣传和大学精神的传承弘扬,进一步凝聚巩固广大师生校友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规范,进一步润育师生文化素养、融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改善校园文明风尚、美化优化环境景观,进一步健全学校治理制度、增强文化创造力传播力,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成效。

1. 加强文化研究,挖掘价值要义

文化研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切实成为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为文化建设提供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也要深入研究本校历史和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更加明确和提升师生校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此外,还要比较分析世界优秀大学的文化特色,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规律,并探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兼容并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而积极作为。

2. 推进文化教育,夯实价值根基

育人是大学文化的主体功能,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让所有课程都贯穿和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培育及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基本要求,在价值塑造方面实现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同时要有机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和学术文化建设,规范教育教学秩序,管好思想文化阵地,积极发挥各类校园亚文化的育人效应,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文化品位,升华人文精神。

3. 丰富文化实践,外化价值内蕴

文化实践活动是营造文化氛围、陶冶文化情操的主要途径,也是全方位渗透价值要素、在知行合一中固化和外化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要主动引导各类校园文化艺术团体的健康发展,吸引并凝聚师生积极参与有益的文化活动,通过组织讲座沙龙、工作坊、文化艺术节、文艺排演及展陈等,为师生提供旨趣高洁、活泼向上的多样化文化体验和熏陶。大力倡导读书文化,鼓励校园文化艺术创作,促进更多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切实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质量。

4. 完善文化环境,涵养价值风尚

具有浓郁文化意蕴和高尚文化品格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内核的物化显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要重视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以环境育人为宗旨,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造就景、情、意浑然一体的文化环境。建设并运营好若干具备专业水准、功能完备的文化场馆。加强校园文化遗存、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加强文化环境治理和文明校园创建,培养现代文明礼仪和文化修养。要以中国文化为主导,营建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国际性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增强文化自信自立。

5. 扩大文化传播,深化价值影响

做好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是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作为在社会大系统中越来越处于中心地位的文化教育组织,大学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还要整合学科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致力于为国家和区域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注入动力、树立示范。一方面,要建立具有国际视野、中国价值、本校特色的全媒体联动的文化传播平台,面向校内外广泛开展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教育宣传,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共同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唱响主旋律,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另一方面,要促进跨院系、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联动,鼓励支持与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开展多层面多类型的交流合作,在切实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扩展和深化主流价值观的辐射力、影响力。

6. 发展网络文化,强化价值导向

随着互联网突破学习、生活、交往、娱乐、消费的传统边界,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域,海量化的网络信息日益繁杂多变,意识思潮越发交织争锋,校园网络文化也因此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建设新领域新形态新挑战。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要统筹规划,加强对各类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主动创办和扶持一批有品牌、有活力的阵地平台和创作基地,打造有的放矢的新媒体矩阵,形成良性的网络生态;二要创造条件,通过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激发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和传播,学会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小行动”传播“大价值”、用“小声音”清朗“大网络”,切实把握正确导向、凝聚价值共识;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化地培养骨干力量,鼓励师生正面发声、理性表达,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新媒体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在网络评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中敢打、善打硬仗的先锋队伍。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2).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眭依凡,等.大学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5.

(编辑:张瑜)

* 本文系2016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大学文化建设与价值塑造研究”(项目编号:JGWXJCXCB2016001)的阶段性成果。

覃川,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