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

2017-04-11李迎生

社会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助人社工学科

李迎生

也谈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

李迎生

社会工作学科定位问题在我国至今尚未解决

自1987年民政部联合原国家教委召开“马甸会议”①1987年9月,民政部在北京马甸桥旁的北京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大厦举办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史称“马甸会议”。会议由民政部人教司李宝库司长主持,民政部部长崔乃夫致辞并做主题报告,全国政协副主席雷洁琼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会研讨。此次会议重新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来,社会工作学科在我国恢复重建已经走过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有三百多所左右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专)科学生、105所高校(研究机构)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学生约3万人。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恢复和重建初期提出建立一个学科必须要有的“五脏六腑”,于社会工作学科目前已基本具备。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也在迅速推进,截至2016年年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规模总量达到76万人,其中持证社工近30万人,相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超过20万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6600余家,为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际支撑。

但毋庸讳言,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问题在我国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如社会工作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是何关系,尤其是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其专业性究竟应当如何实现、体现,作为一门起源于西方并从西方引进的专业,这就必然涉及回答外来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究竟是何关系;社会工作是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制度设计发挥作用,还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尚未有比较清晰的答案,甚至可以说至今尚比较模糊。

社会工作学科定位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导致各种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社会工作学科地位至今比较尴尬。这里笔者试列举以下几点:其一,社会工作学科在国家学科体系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在各类研究项目中一般划在社会学的名下,属于“社会学其他学科”。在教育界,虽然本科已明确了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有MSW专业学位,但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博士项目至今未获得专业地位,作为权宜之计,在一些高校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社会工作二级学科硕(博)士点或研究方向。其二,由于社会工作学科定位不明,虽然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从事该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生等的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但高校及学术机构对该专业从业人员、学生的评价、培养没有建立独立的标准,一般沿用所从属的一级学科标准,导致该学科(专业)一般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从业人员、学生等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其三,在实际中,虽然中央高度重视社工发展,但不少地方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该专业至今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社工、社保不分,社工、义工不分,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不分,专业社工与非专业社工不分,社工专业地位难以获得社会承认,导致社工专业从业人员包括专业人才待遇偏低,激励不足,前景渺茫,职业声望差,学生尤其是一流高校学生毕业从事社工专业十分罕见。如此等等,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早在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自2015年起,李克强总理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表明中央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决心是明确的、连贯的、毋庸置疑的,社会工作学科定位不明对社会工作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与制约,与中央近年高度重视专业社工发展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迫切需要加以改变。

社会工作学科定位之我见

基于社会工作学科定位不清导致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地位不明、弱势,从推进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提升社会工作学科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功能考虑,廓清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显然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这里我们就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试着做出自己的回答,以就教于学界。

其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以社会学作为理论基础、兼及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多学科,类似于自然科学类的工科、医科,社会科学类的商科。社会工作在中国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发展是基于特殊的传统和现实,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其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的实际,则不利于这个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学科,一些学者将其直接称为社会工作学。①例如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周永新教授就著有《社会工作学新论》;王刚义先生的一部社会工作概论类的著作亦命名为《社会工作学》。社会工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研究这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过程,揭示助人活动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更好地指导助人实践。

20世纪以来,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一是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一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增多,各学科之间,甚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后者不仅导致了大量边缘学科的出现,也导致了一些综合学科的出现,以适应解决一些交叉性、比较复杂的自然、社会问题的需要。

对一门基础性学科而言,其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是有独特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可以被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的现象,以利于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但对于一门应用性学科来说,它强调的是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至于那些知识、理论是否为本学科所独有,其实并不重要。例如,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工程技术学科、社会科学类的商科等便是这类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学科与之类似。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本身一般并无独特的概念和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运用相关学科提供的知识、理论,以解决助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可以说,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社会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助人的目的,必然借助多门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这样,社会工作又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尽管社会工作需经常借助自然科学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它更多所借助的、或者说所主要依靠的仍然是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将社会工作界定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学科,似并无不可。

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并一般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发展是中国的现实,有其特殊的传统和优势,但如果因此忽视了社会工作综合性知识背景的实际,则不利于这个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其二,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门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它起源于并引进于西方其专业性将在外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方法与本土社会工作的思想传统、实践经验的创造性结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与体现。一门难以快速本土化并在实践中产生难以替代的实效的专业是很难得到认同并取得应有的地位的。

1957年,格林伍德(E.Greenwood)提出了作为一门专业的五个基本特征:(1)一套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专业人员对案主拥有判断的专利权,案主也可由这种专业的权威获得安全感;(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即有一套共同信守的专业工作守则或信条,如客观、保密等;(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社会人士或社区居民承认该专业在一定范围内的权利与特权;(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包括专业的价值观、象征符号、行为规范等。

以格林伍德的上述观点作为判断标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国际上得到了公认。社会工作不是一门以探讨学理为宗旨的基础学科或理论学科,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的应用专业。与自然科学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的工程类专业类似,社会工作是社会科学中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宗旨的。社会工作虽然也要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所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学科所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正是鉴于社会工作学科的实用性质,社会工作教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注重案例教学,并将课堂教学与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大量接触实际中,真正掌握助人的本领。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实践的。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起源于西方,其在一百多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助人理念、理论模型、伦理原则、助人方法、程序与技术等知识体系,无疑是受西方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的。虽然,作为一门助人的科学和专业,其知识体系必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助人活动的一般规律,而这正是非西方国家包括我国可以而且能够引进、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原因,且在非西方国家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起步阶段这是必不可免的;但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中受其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的那部分内容则是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造的。

这就涉及社会工作界有识之士一直强调的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只有外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方法与本土社会工作的思想传统、实践经验实现创造性结合或互构,形成一门能够真正在本土发挥作用的知识体系,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才能得到实现与体现。不然的话,其专业性是无从谈起的。

实现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强调文化敏感、理论自觉、实效导向。强调文化敏感是因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与我国不同,将基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形成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乃至方法、实务应用于中国,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适应性改造。强调理论自觉是因为西方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同,所以起源于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在中国肯定不完全适用;同时本土传统社会服务实践、经验对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有着很好的针对性,应当通过理论提炼,使其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实效导向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社会工作只有能够切实应对解决本土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其专业性才会真正得到实现、体现并受到认可。

其三,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一项独特的制度设计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广泛领域,可以视作与社会保障并列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而非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之下的一项具体制度安排。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作为其中一项具体的制度,无异于否定了社会工作独立的学科(专业)地位。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等领域都存在高度的关联性。社会工作是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制度设计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广泛领域,还是仅仅局限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这是值得辨析的。从概念内涵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显然,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不能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如果硬要纳入,作为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小福利)并列的社会福利(小福利)中的福利服务,显然大大压缩了社会工作的作用空间和作用限度。

因此,社会工作应当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制度设计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广泛领域。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社会治理强调以人为本、平等公正,这与社会工作是一致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之间功能上存在内在的关联。社会治理借助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实现社会整合、公共服务、利益协调、风险管理、社会发展等多种功能。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即借助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专业方法、手段,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实现复原、配置资源、预防、发展及稳定社会等功能。①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29~32页。社会工作的这些功能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存在契合性。与一般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相比,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有其显著特点,即以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问题解决和良好社会秩序建构,从而实践着服务型治理。社会工作正是从独特的专业视角,去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功能的。②王思斌:《做好服务就是参与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5-02-27。党和国家近年来如此强调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发展,正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总结本土既往实践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管理转型、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需要出发的。③李迎生:《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1期。

不少学者主张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作为其中一项具体制度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对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都是不利的。如果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无异于承认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小福利)等具体制度安排一样,是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安排之一,实际上等于否定了社会工作独立的学科(专业)地位,因而是不可接受的。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充其量二者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但不可能被后者所包含。

在明确学科定位基础上提升社会工作学科地位

明确社会工作学科定位,廓清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的各种模糊认识,是为了加快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提升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使其在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大业中发挥其应尽的作用。结合以上的分析,这里我们就推进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提升社会工作学科地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其一,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确立社会工作学科的独立地位。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规划中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项目规划。在高校等教育机构建立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博士专业(点),形成完整的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其二,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评价制度。对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实务等各类专业人员提出明确的准入标准、评价标准,对达到准入门槛的,或经评价达到从业要求的,允许其从事社会工作岗位工作,并给予相应的与其他专业可比较的薪酬福利待遇和晋升资格;对达不到准入要求,或经评价不合格的,则不被允许从事社会工作岗位,或流动到相应的较低一级的岗位。

其三,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可以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工作学科本土化建设的三个层次。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才是可以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学科之林的,才是可以在我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广泛空间经久发挥作用的。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理论与应用研究”(15XNL006)。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助人社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青春社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