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重要议题

2017-04-11徐永祥

社会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学实务学术

徐永祥

□ 专题研究一: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笔谈

主持人语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重要议题

徐永祥①

一、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背景、主要成绩和问题

社会工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19世纪末叶,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在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应运而生。1917年,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出版,标志着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技术)的“社会工作学”的正式建立。

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似乎也不短。早在20世纪20年代,位于北平(今天的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燕京大学、金陵大学、沪江大学(皆具有教会背景)就开设了涉及社会工作的部分课程。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整体上还是农业社会且一直处于战乱,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步履极其艰难,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及实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当时的社会工作只能被视为是一种“教育先行”的试验,始终难以发展起来。1949年以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香港、台湾例外)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化的社会体制,客观上消灭或消解了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故而社会工作教育、学科及实务就没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工业化时代,社会工作教育、学科及实务也由此获得了恢复重建和快速发展的土壤或条件。正是在这一深刻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建立了从专科生到博士生培养的较为完整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三百多所大学设置了本科专业,105所大学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十多所大学设置了社会工作学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了数十万初级、中级和高级社会工作研究人才及实务人才。与此同时,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等许多省市的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迅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初步建立了起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壮大起来,中国特色的司法社会工作模式、灾害社会工作模式、扶贫社会工作模式以其较高的服务水平和实践效果已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评价。

尽管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已经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但毋庸讳言的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认同度还不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学术认同度和社会地位还不高,从事社会服务的一线社工的薪酬水平还相当低下,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的社会工作学尚未在我国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中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而这些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显然,这些问题既有发展环境的缘由,也有社会工作学科自身不完善的缘由。因此,在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实务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以及发达国家及地区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总结、讨论和研究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经验、问题及未来走向。可以认为,这一工作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治理创新、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紧迫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因此,当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和《社会建设》编辑部提出专门研究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之后,迅速获得了许多知名学者的积极响应。这组笔谈文章就是这一积极响应的具体成果。

二、现今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主要议题

纵观这组笔谈文章,不难发现,下列五个主要议题是学者们非常关注的,也是现今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议题。

第一,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内涵和要素。结合多位教授的意见,笔者认为,作为学科的社会工作,至少包含这样一些要素: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或理论研究动力和评价机制,有能够引领和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有符合国际规范和本土特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专业教材及实习教育基地,有一定规模且高标准的教学与研究队伍,有若干专业的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及教育研究的刊物。

第二,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对此,李迎生、刘梦两位教授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了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社会工作不仅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学科。它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也涉及理论、学术的研究;既涉及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涉及理论对社会工作教育、实务和政策的指导。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历史和现状是,我国社会工作是先有专业和专业教育,后有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政策,而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尚未确立或尚未清晰。因此,明确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是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既关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和学术体系的建设,以及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建设。

第三,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本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论述和分析了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两大问题:一是社会工作的学科属性不清,尚无独立的学科地位。在国家的学科目录上,归属于社会学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上,属于“社会学其他学科”,每年立项的项目占比极小,一般不到10%。二是虽然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数量、教师数量及学生数量已经远远大于社会学专业,但由于高校、学术机构以及政府人事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及毕业学生的评价没有独立的科学标准,一般沿用社会学一级学科标准,导致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工作教研人员乃至学生等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虽然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与重建也晚于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而且我国社会学家们曾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鼓与呼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学科地位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社会工作的研究、人才培养及使用,也必然会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实践。

第四,社会工作学术创新与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关系。对此,王思斌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一是学术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二是学术话语的创新,三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四是创新的路径选择。他认为,社会工作学术要为现实服务,又要引领实践、总结经验和创造知识。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工作需要学术上的创新。同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社会工作的社会经济背景、福利制度、文化传统的不同,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制度结构和方法过程也不尽相同,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也有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是可能的。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包括概念、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和模式的总结与提炼等诸多方面。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经验和模式的提炼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无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基于我国本土文化与成功经验的理论、知识的创新对于国际社会工作发展、国际学术对话,其意义也是显著的。

第五,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关系。关信平教授在这里着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专业能力建设的意义。在他看来,目前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社会认同度等问题的存在都与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不强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社会工作要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必须要在综合实力上超越非专业社会服务。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自身“练内功”,靠自己的努力,拿出真正的本领,使政府和社会承认专业社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或高性价比。为此,一要重点发展适应我国特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二要加强以实务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学,注重积累学生从事直接服务的实务经验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法规与政策的经验和能力;三要加强和优化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教育。

三、社会工作学科与社会学学科之关系的再认识

上述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五个议题无疑是重要的,专家们的论述和解释也是极富价值的。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笔者觉得有必要将上述专家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

一是关于社会工作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适用对象都是社会或者社会这一领域,诸如“社会”、“社区”、“社会结构”、“社会秩序”、“阶层或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社会干预”、“社会服务”等许多概念,都是两个学科之间的通用概念。这一现象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学术联系。但是,二者学科属性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学主要是一门解释性的科学,以诠释、解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社会事实及政策建议见长,属于理论建构的学问。社会工作学则是以实践为本的、融汇科学知识和社会服务艺术为一体的学问,兼具理论建构和实践建构两大功能。同样是解释和建构,社会学偏重于宏观和中观的社会,社会工作学则偏重于中观和微观的社会。在学术研究取向上,社会学注重参与式研究的方法和行动研究的价值取向,但两个研究常常是分离的、各不相关的;社会工作学则基于实践为本的理念,更注重参与式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即在参与式行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始终追求制度、组织、政策及文化的建构和服务人群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二者学科属性和特征的最大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工作学追求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二是关于社会工作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单从理论上而言,在社会科学的学科共同体中,学科之间并没有学科地位的高低和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差异和联系。但事实上,由于学科之间在研究和从业人员数量上的差异以及参与实践、影响政策及人群的强度不同,又有着“显学”和“隐学”之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测量的话,社会工作在国内外都明显属于“显学”的范畴。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社会工作学院都是独立的组织建制,而社会学的组织建制则是人文学院或文理学院下属的一个系;社会工作学院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的数量往往数倍于乃至十倍于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学院的办公场所往往是一栋楼或两栋楼(类似于商学院、法学院),而社会学系的办公场所则要小很多;社会工作学院的学生每年的学费也是数倍于社会学专业。又如,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数量(含研究生专业)、学生数量及教师数量目前已经远超过社会学专业,且二者之间的这种数量差还在继续扩大。指出这一事实也是想用来说明,社会工作学追求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三是关于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在学科定位上,我国需要通过有计划的、渐进性的工作,建立有别于社会学的、作为一级学科的社会工作学科。这样说并不等于要社会工作学完全摆脱社会学。事实上,从学术关系的角度,这种“完全摆脱”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甚至是有害的。考虑到我国社会工作学发展的历史、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工作发展曾经的鼎力支持,考虑到社会学一般理论、研究方法对于社会工作学的科学价值,考虑到我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相对不成熟,社会工作学科应该暂时继续在社会学学科的框架内发展。至于这个“暂时”究竟多长,一看国家的需要,二看社会工作的学科成熟度。在这个“暂时”的阶段,在学科体系的设置方面,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专业评价标准、专业学术刊物建设乃至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学会建设等方面,社会学科都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工作的学科特性并予以合适的调整或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学人则必须加强学术研究,以高质量、大数量的学术成果在社会学科内不断赢得自己的学术话语能力和学术话语权。

项目名称: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的初期成果之一。

徐永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上海,200237)

猜你喜欢

社会学实务学术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ODI实务
FDI实务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