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学术创新刍议

2017-04-11王思斌

社会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学学术学科

王思斌

社会工作学术创新刍议

王思斌①

我国社会工作的较快发展一直激发着社会工作教育和学术群体进行学术创新的欲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这种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那么,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概念体系创新方面有多大空间,或有多少可能性,本文将做概要的讨论和分析。

一、社会工作学科和学术创新的含义与背景

什么是社会工作学科创新?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社会工作学科创新既有学科体系的建立,有新的理论命题的提出和新的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有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的建构。对于以实践为特点的社会工作来说,学科创新和学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统。谈到学术创新,可以大略地说,它是指在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服务模式和理论体系等方面所做出的、有别于前人的、有根据的、科学的新概括。这个并不严格的界定是就学术而言的,它还未能站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概念体系的高度,因为“体系”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另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这些创新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反映我国现实实践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创新就是要争取一定的话语权。这就是说,我们的创新是要在国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所创新,这既要发现和提出有别于西方已有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新东西,又能为国际学界所承认。

那么,我国的社会工作能否实现学术创新呢?从社会工作的学科特点和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角度看,这种创新是可能的。社会工作是应用性学科和社会服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社会工作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福利制度和社会互助的文化传统不同,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制度结构和方法过程也不尽相同,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就会有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是可能的。

社会工作学术既要为现实服务,又要引领实践、总结经验和创造知识。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工作需要学术上的创新。从理论方面来说,我们现行的社会工作教育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从西方搬过来的,虽然其中有本土化的努力,但移植现象十分明显。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更需要既遵循国际社会工作的准则,又面对我国特殊实际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在理论和学术上、在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上进行创新。面对当前我国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我国的社会工作需要在开展社会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做出努力。基于独特的国情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有些社会工作的经验“可以说”。我们需要对现实社会工作实践进行理论上的说明,对这方面的经验进行科学的梳理和总结,并做出有远见的学术前瞻。

二、社会工作学科和学术创新的层面

(一)关于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如果在学科体系上能实现创新,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也就更有可能走进世界前列。现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隶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多年来,社会学学科哺育和支持了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方法,还是师资队伍方面都是如此。但是,在我国比较僵化的学科设置制度下,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某种制约。比如,至今我国没有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博士学位设置,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得不更多地聘用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博士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然而,相当数量的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其学科训练和知识储备并不能满足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要求。另外,基于我国社会学的“强势地位”,一些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并不愿真正转向社会工作,这就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另外,社会学专业更强调学术论文评价,这给将大量时间花在实践教学和督导学生上的社会工作教师带来不平等压力,从而难以建立起面向实践的社会工作学科。

为了能够尽快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社会工作学术队伍,在我国设立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博士学位,培养一批既有学术研究能力又切实了解我国实际、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必要的。现在,一些学校自主设置了社会工作研究方向,培养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生,但规模很小。可以考虑经教育部授权,几个学校联合招收博士班,集约化地培养一批年轻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学者,进入社会工作教学岗位,从事社会工作教学、指导实习和进行学术研究。另外,要增加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话语权,尊重他们为培养学生做出的努力,重视他们的实践研究成果。

(二)社会工作学术创新

社会工作学术创新包括社会工作概念、工作模式理论和理论体系的创新,这是通过学术研究形成的新的成果。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工作学术创新有一定的可能性:第一,社会工作发展规律和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有较大可能性。我国社会工作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从“教育先行”到政府主导、专业引导的快速发展之路。这种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借鉴意义。第二,我国有一定的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声势浩大,基本走向合理。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采取了“嵌入性发展”的路径①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1(2)。,但并不排除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并且通过对非专业社会工作的转化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经验的组成部分。第三,我国文化的持久性和特点给社会工作注入了新的要素。我国文化是人本主义的,也是关系基底的。这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有新的理解和实践,对于东亚、东南亚社会工作实践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第四,国际社会工作界对各种服务模式的包容是社会工作创新的一个条件。社会工作是一个开放性的、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专业实践。虽然社会工作有一般的价值观和规范要求,但是,一国一地社会工作的发展要看其实践效果,这就是各国的本土经验,而且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工作界也承认各地有效的本土化实践。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和实践有自己的特点,只要能做出令人承认的成绩,就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就可能实现社会工作的学术创新。

(三)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创新

基于我国比较独特的问题、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和本土实践,我们有可能实现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创新,这里包括创新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创新资源包括:

以关系为基底的社会服务。西方社会工作是以“陌生人”假设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是独立的理性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社会工作的理性模式。我国社会工作面对的基本上是“熟人社会”,只有相对熟识、有一定的关系信任,才能真正进行专业服务或深层互动,对于那些有困难的中老年群体来说更是如此。而这种建立在“熟人社会”之上的、以关系为基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以“陌生人”假设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是有所不同的。

与此相连的是社会工作的本土文化资源的特点。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实践,它也特别注重文化脉络。①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第8页。人们一般承认华人社会的家庭文化、“差序格局”文化,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基于感情和利益的关系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文化有“家族主义”的封闭之嫌,但是它也昭示了社会工作可以从家庭出发,以家庭为重要对象的特点②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这又与重视家庭建设有关。以家庭为本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也可以与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工作形成对照,进而实现概念与模式的创新。

利用已有社会工作行政资源。在美英发达国家,在实行政治自由主义的国家和地区,国家与社会是分离的,社会力量相对独立地发展,反映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就是国家和社会相互制衡。在此模式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也得到了比较独立的、专业化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在社会领域则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承担着某些社会服务职能,其中一部分是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事实,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回避的事实。然而这是一个有别于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验的实践。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政府已有的社会服务系统连接起来,促进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的转化,促进整个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这对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可能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实现创新。

三、社会工作学术创新的切入点及条件

(一)社会工作学术创新的切入点

社会工作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应该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福祉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只要我国的社会工作实践具有自己的特点,社会工作就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学术创新。当然,当我们对之寄予建构学术话语权的希望时,就要求这种创新需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因为话语权的竞争是面向世界的③蔡禾:《社会学学科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社会学评论》,2017(2)。,创新要有被他人认可的性质。社会工作虽然具有本土化、情境化、在地化、脉络化的特点,但是社会工作创新必须要得到他人的某种程度的承认。①王思斌:《积极促进我国社会学学术创新和话语能力建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作为后发展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学术创新点在哪里,可能是众说纷纭。我们现在学习和使用的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来自于西方(主要是美国),这对我国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谈到对于它的创新,那只有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践。如果我们的做法(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新的,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可复制性,那么,这种创新就是有根基的,是真正有意义的。

以笔者陋见,我国社会工作学术创新深层和稳定的基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是与这一发展相匹配的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治理、建设新的生活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这些实践已经开始,现在变得更加自觉。随着这些自觉的、不断完善的实践的积累,社会工作学术创新就可能是水到渠成。当然,这些都需要社会工作学术群体付出艰苦努力,需要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需要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需要进行概念提炼和新模式的建构。在这里,需要学术上的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它是创新的逐渐积累,这可能是在中下层理论和概念上的创新②同上。,而不太可能是某种理论模式的“横空出世”。

(二)社会工作学术创新的有利条件与困境

1.有利条件

我国社会工作的学术创新有一些有利条件,主要包括:第一,大规模的实践。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这种政府主导、专业引领的实践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未曾有过的。大规模的实践会产生很多经验,也会促进学术创新。第二,政府与专业的合作模式。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在呈现出政府主导、专业引领的特点,政府的支持是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专业引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话语的基础,二者的良好合作与协同可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当然这里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第三,国际社会工作的人本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也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新管理主义虽然在提高社会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忽视人的感受的一面也广受诟病。社会工作向人本主义的回归,强调社会资本建设、强调共同体建设、强调社会和文化脉络的作用,中西方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走到一起”,这为强调文化、人文性的我国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机会。

2.存在的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学术创新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工作实践不成熟。我国大规模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开展只有十多年时间,还处于模仿、探索和初步的经验积累阶段。我国还缺乏社会工作学术创新所需要的成熟的社会工作实践。第二,学术性积累少。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基本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学术研究和学术积累明显不足。第三,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实用主义取向的影响。社会工作是面对现实问题的,它的长处在于能在深层次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与社会秩序。但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常被某些政府部门加以实用主义的运用,其本质性的经验难以形成。第四,学术发表渠道的限制。我国的社会工作研究成果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渠道不畅,我国还没有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工作专业学术期刊。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还只是集刊;反映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成果的英文期刊《China Social Work》(《中国社会工作》)创办近十年,还处于争取国际社会工作界更高承认的过程之中;中国社会工作学者用英文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反映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学术论文也存在着某些困难。这一切对建立我国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都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语

我国的社会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既遵循国际准则又立足于我国实际的逻辑发展的。共同的准则使我国的社会工作有了与国际对话的基础,比较独特的实践又使我国的社会工作具有某种创新性。假以时日,我国社会工作学术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是可以期待的。社会工作群体既要走出自我殖民化的过度约束,又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夜郎自大。踏实地实践、认真地总结、细致地分析、科学地提炼会帮助我们尽快走上社会工作学术创新之路。

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农村社会学。(北京,100871)

猜你喜欢

社会学学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