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学术平台 汇聚学术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9月—2016年9月学术会议综述

2017-04-11王雪松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4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

王雪松

搭建学术平台 汇聚学术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9月—2016年9月学术会议综述

王雪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共主办4次学术会议,主题分别是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首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文学研究新生长点学术研讨会、高校文科学报特色定位与质量提升研讨会。

我刊在筹办这些会议时,充分考虑到议题设置的层次性与指向性,发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平台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塑造学术品牌,引领学术导向,凝聚同仁力量,汇聚学术资源,贡献学术智慧,共同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四次会议从议题设置看,或偏重综合性 (如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与高校文科学报特色定位与质量提升研讨会),或偏重专业性 (如首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文学研究新生长点学术研讨会)。

从学术交流对象看,既有编辑同仁的业务与学术研讨,也有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集中学术探讨,还有同学科的编辑与学者的对话与交流,更有不同学科领域的编辑学者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一、弘扬学术传统 推进学术创新

为了更好地探究学术评价科学化路径,营造学术生态健康环境,共建学术创新合理化平台,2015年10月18日,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 “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期刊界、学术评价机构、学术界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130余名代表参加。

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是论坛交流采取交叉视域和跨界对话的方式,参加论坛的代表有部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主编、文摘类期刊主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来自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在社科和自科领域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学术界、期刊界众说纷纭,但讨论多限于在一个封闭的场域,多发生比较狭窄的学术共同体内,易流于同质化、单向度,成了自说自话。何为创新?如何评价?需要更宏观的视野,更多向度的交流。需要求同存异,方能达成共识,引导讨论走向深入,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鉴于此,论坛采取学者、主编、管理者同场发言、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如以会议主题发言的代表为例来看:

来自管理部门的代表有:杨震林 (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卓宏勇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期刊处)、田敬诚(教育部社科司)、闫富东 (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处)。

来自人文社科期刊界的代表有:朱剑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仲伟民 (《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喻阳 (《新华文摘》主编)、高自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柯锦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执行主编)、姚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刘京西 (《文史哲》副主编)、姜胜利 (《南开学报》主编)等。

来自自然科学期刊界的代表有:颜帅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王亨君 (湖北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等。

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知名学者代表有:郑欣淼 (故宫研究院院长)、赵树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办公室主任)、郑若玲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佃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晓玲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龚胜生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唐子龙 (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涂正革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庄凌学术奖”颁奖活动,庄凌学术奖的评选范围是2010—2014年校外作者在我刊发表的论文,论文经由编辑部推荐、专家评议、共评选出10篇获奖论文,每篇论文奖励10000元人民币。可以说,本次论文评选就是我刊鼓励创新,评价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评选出来的论文获得期刊界、学术界的一致肯定,我们将获奖论文印刷成册,随会议发放,接受与会代表评鉴,获得良好反响,至今仍有学界同仁来函来电索取该选本。

作为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庄凌学术奖的现场颁奖掀起了会议的一个高潮,彰显华中师大学报 “人文情怀办人文名刊、学术视野建学术平台”的办刊理念;见证了华中师大学报重视学者、重视创新、重视质量的好口碑。同时,华师学报评选过程中的公正性、权威性获得作者的交口称赞,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华师学报的信誉。如获奖作者郑若玲教授所在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专门发布新闻 “郑若玲教授喜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庄凌学术奖”;获奖作者温儒敏教授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又获得第四届王瑶学术奖 (为现代文学专业领域内最高奖),温儒敏教授现为山东大学特聘 “文科一级教授”,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系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著名学者,专门在微博中介绍此文先获华中师大学报庄凌学术奖,关注并转发我刊学术信息。

会议还邀请了部分获奖者做了专题学术讲座,如郑欣淼做了 《关于故宫学的几个问题》、赵树凯做了 《新时期农民的新问题》、郑若玲做了 《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思考》、李佃来做了 《何谓学术创新》的学术报告,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议题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同时也引发媒体关注。光明网、中新网、人民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专门对会议内容作了报道,会议综述刊发在本刊第6期,经由知网传播。关于学术评价现状的反思、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的关系、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中的定位,与会代表都有精彩发言,经由现代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引起学界积极回应,为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智慧。

本次学术会议正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学术回顾与检视也是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可以凝聚作者向心力,为学报进一步的发展积蓄力量,会议组织方专门印制了精美资料,从专家题词、集体获奖证书、大事年表、代表性作者介绍、优秀论文编目、庄凌学术奖、社会反响、学术活动剪影、编辑队伍九个方面介绍了学报的发展。而专家寄语也为会议增色不少,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题词 “根深叶茂、温故知新”,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题词 “从古人入、从造化出”,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题词 “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故宫研究院院长、文化部前任副部长郑欣淼先生 “桂子飘香、学林扬帜”的评语既是肯定也是鼓励,进一步扩大了学报的影响力。

二、彰显学报特色 打造栏目品牌

我刊农村问题研究栏目创办20余年,累计发文240多篇,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该栏目不断拓宽办刊渠道,调整办刊思路,发挥自身影响力,主办学术会议。2015年12月8日, “首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该会议由学报编辑部与华中师大科研部主办,华中师大中国县域发展中心承办,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办公室、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政府部门领导、学术期刊界代表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约90人出席了会议。

问题导向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重点栏目 “中国农村研究”的建设指导方针,多年以来,围绕农村问题,组织稿件进行跨学科交流和对话,进行的是 “接地气”的研究,所刊发文章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参照、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该栏目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研究的名牌。此次 “首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正是该栏目学术号召力的体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为农村综合改革问题把脉问诊。

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有全国政协委员、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我校党委书记马敏、湖北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傅光明、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新祥、吉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慧敏、湖北民族学院副校长邓磊、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顾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系主任王绍光、教授李连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项继权、以及地方县市的领导等。与会代表从政策层面、学理层面、执行层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而这也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刊新举措,即主办专题学术会议。综合性学报主办专业性会议,在综合性学报类期刊中不多见。多年来,综合性学报的综合性属性与现代学术的专业化道路一直存在不协调问题,我刊主办专业性的学术会议,特别是以回应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办会举措,充分调度了各个领域学者的积极性,汇聚了优质学术资源,既扩大了本刊栏目的影响力,又为栏目依托单位的学科建设添砖加瓦,互利互赢,为综合性学报的办刊选择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议题包括 “农村综合改革中乡级政府建设的前景”、“留守儿童问题”、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县级政权的扎根问题”、 “精准扶贫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等。这些议题均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性、急迫性问题,引起与会代表热烈讨论。这也是本次论坛 “接地气”之处,也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会议被光明日报 (光明网)、新华网、东方网、福建省社科网、大河网、千县智库网、搜狐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江苏网、中国日报中文网、人民论坛网、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中新网等二十余家报刊、网站争相报道。

学报主办专业性学术会议,突显了学报设置议题、引领学术的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不仅仅是刊载学术成果、传播学术思想的学术平台,更是研究学术问题、提出学术问题、引导学术研究的科研单位。特别是 “中国县域发展中心”作为专业性的研究机构挂靠在学报,中心主任王敬尧为学报编辑,这在学术界、期刊界也是很少见的。这也是我刊编辑学者化的硕果之一。

三、搭建学术平台 策划学术选题

2015年12月12日,以 “文学研究新增长点”和共建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联盟为主题的 “文学研究新生长点”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来自社科基金资助的15家综合性期刊的文学编辑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共计60余人与会。

学术研究与学术传播各有其自身规律,学者写出文章,只是学术产品的生产阶段,还需学术传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而文学编辑是学术传播的关键。在学术实践中,学者往往发愁为稿件找个合适的平台,而编辑常常苦恼缺乏合适的稿件。这种情况大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学者不熟悉编辑传播规律。综合性学报由于办刊理念不同,对稿件的需求也不同,但传统的沟通方式是点对点的交流,效果不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召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综合性期刊文学编辑组团与学者面对面交流,则是一种群体性、高效性沟通。这些文学编辑本身学有所长,而华师文学院的学者也各有所专,所以 “文学研究新生长点”的论题激起与会代表的共鸣。在会议现场,不少编辑对于自己心仪的作者和研究领域做了 “产品定制”。通过此次会议,让编辑走近学者,让刊物走进学术落到了实处,既扶持了本校学科建设,又让编辑亲临学术前沿,拓宽了稿源渠道。

本次学术会议的成果之一是组建文学编辑联盟,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综合性期刊的文学编辑为核心组建编辑联盟,实现学术资源共享。议定组建和共享审稿专家库和作者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又可以协调工作,共同策划选题,有针对性推出学术成果,以联动与互助的方式创新了编辑工作,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编辑部各自为政的现有体制,有助于协同创新。

会议的另一项成果是,决定以文学编辑学术论坛方式进行学术活动,以 “文学20人+”精英对话的方式,开展与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不仅可以吸纳合适的稿件,同时也能根据学术前沿问题,及时调整栏目设置方式和选题方向。对于编辑、学者、刊物、学科来说,实现了四方共赢。目前文学编辑联盟已经收到多个高校文学院的邀请,欲共同举办论坛。

四、发挥名刊优势 引领期刊发展

2016年6月25日,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办,湖北民族学院承办的 “高校文科学报特色定位与质量提升”研讨会在恩施召开。来自湖北省高校文科学报的约30多位主编与编辑参会,另邀请了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姚申到场做学术报告。

我刊自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以来,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编王泽龙教授荣获湖北省期刊十大领军人物称号,当选为湖北省文科学报委员会主任。我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各家学报,走共同发展进步之路,以提升湖北省高校文科学报整体学术水平为己任。我刊多次组织本省学报开展业务研讨,切磋互助,共探办刊特色,共谋学术合理布局。湖北省高校文科学报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已有多家刊物的栏目入选教育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如 《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资源环境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哲学”、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中华孝文化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民族理论与政策”。

在办刊实践中,许多栏目编辑意识到,虽然有些话题具有前沿性或创新性,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导致栏目稿件无以为继,这在我省文科学报发展中也是较突出的问题。鉴于此,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牵头主办了 “高校文科学报特色定位与质量提升研讨会”,本省学报的30多位主编分享了办刊心得,多位入选名栏的刊物主编介绍了栏目依托学术优势学科、发挥本校的学术传统、体现地域特色的经验和教训,并就共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如栏目可持续、可延展性问题、数字化浪潮应对问题。会议邀请了对编辑学和新媒体颇有研究的朱剑主编和姚申总编做了专题报告,与会同仁获益匪浅。

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办刊人开拓了眼界、融洽了感情、推进了工作、提升了质量,今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仍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模范示范以及引领作用,促进本地区学报健康发展。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类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30-2020514009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刘保昌)

王雪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