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振兴江苏戏曲要科学施策
2017-04-11文心
■文心
保护和振兴江苏戏曲要科学施策
■文心
江苏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镇。“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江苏。清代四大徽班从扬州出发进京,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一国粹。江苏还是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第二故乡,是其“临川四梦”启航之地;诞生过以梅兰芳、周信芳等为代表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
江苏现有戏曲剧种23个,其中有剧团支撑的18个,有戏曲表演团体290个,其中事业单位和转企改制团体分别有52个和23个。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连续实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点剧目投入工程。全省院团奋起直追,勇攀高峰,创作了诸如《小镇》(淮剧)、《花旦当家》(扬剧)、《探亲公寓》(滑稽戏)、《三三》(锡剧)、《不破之城》(扬剧)、《紫砂梦》(锡剧)、《曲圣魏良辅》(昆剧)、《白蛇传》(昆剧)、《如姬》(京剧)、《一盅缘》(锡剧)、《半车老师》(淮剧)、《秋月》(淮海戏)等一批精品剧目,形成了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好局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聚焦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创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被业内专家誉为现代戏创作的“江苏现象”。
尽管江苏戏曲发展态势良好,但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有的转企改制院团改革有待深化,人才流失,四梁八柱不全,一线演员收入微薄。部分县级剧团基础薄弱,难以为继。苏州、盐城、扬州、无锡、镇江等市属剧团迎难而上,不断推出新剧目,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有部分地区体制没理顺,成效不明显。个别戏曲院团在剧节目生产上存在贪大求洋、奢华制作现象。保护和振兴江苏戏曲任重道远。
我们要以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李强书记在江苏省文艺界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加大对京剧、昆曲支持力度的同时,重点扶持锡剧、淮剧、扬剧等江苏地方剧种发展,抢救保护丹剧、通剧、山歌剧等相对弱势剧种。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做到: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夯实基础、建好平台。
系统保护,就是要把保护和振兴戏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主要做到“三纳入”:一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重点院团“一团一所一厅”建设,推动省市县乡四级文化馆(站)的排练、表演场所向民营表演团体免费开放,合理布局城镇的戏曲演出空间,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戏曲文博场馆。二是纳入非遗保护体系。依托重点院团成立戏曲传习所,坚持其公益事业单位性质,将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遗保护目录,对省内代表性戏曲名家进行抢救性的采访录音录像。三是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戏曲表演团体服务基层纳入优先购买目录,实施免费或低价惠民演出。
活态传承,就是要让传统戏曲活起来、有传人、能常演。省戏校等学校要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编剧、导演、舞美等人才的“剧种个性化”培训。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推动江苏戏曲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尽可能将各种戏曲搬上专业和群文舞台,使之常演不衰,弦歌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在继承唱腔等剧种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改良创新,赢得青年,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成功的尝试。
夯实基础,就是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做强基层院团,培育基本观众。重点加强县级剧团建设,支持民营院团发展。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赠、资助、赞助。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保障基层院团和民营院团从业人员各项权益。戏曲既要有人演,更要有人看,两者相辅相成。要不断培育新生代的基本观众,特别是要做好戏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工作,使中华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建好平台,就是要倡导在各个层次建好戏曲会演、调演等各类活动平台。特别是要办好落户江苏的中国昆剧艺术节,办好今年江苏承办的中国京剧节,办好两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和艺术展演月,办好省淮剧节等各类戏曲活动。倡导在基层办好各类戏曲群文活动。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级艺术基金的引领和杠杆作用,提供优秀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撑。
注释:
①江苏18个有剧团支撑的剧种为:京剧、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淮海戏、滑稽戏、江苏梆子、柳琴戏、苏剧、丹剧、通剧、海门山歌剧、泗州戏、木偶戏、越剧、黄梅戏、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