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以南京市博物总馆民俗馆夏令营为例
2017-04-11徐丽
■徐丽
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博物总馆民俗馆夏令营为例
■徐丽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参与性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博物馆社教活动随之有所提升,本文以南京市博物总馆民俗馆(以下简称民俗馆)近几年的夏令营工作为例,谈谈在该活动实践过程中的若干体会。
博物馆 社教活动 前期准备 问卷调查
博物馆是进行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社会教育的目标就是利用博物馆的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目前,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活动,但如何引导观众摒弃以往博物馆给人以高高在上的印象,真正享受相关社教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探求和摸索。南京市博物总馆民俗馆于2002年二期改造工程竣工以来,已经举办了许多社教活动,有自创品牌活动,也有合作品牌活动。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许多观众,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形成了逢新活动必参与的习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博物馆社教活动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以期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下便以民俗馆“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为例,谈谈其中的体会。
一、“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的基本情况汇报。
2009年民俗馆创办“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内容由理论PPT授课、传承人教习制作、博物馆参观、皮影戏欣赏这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学习项目为:剪纸、绳结、秦淮灯彩、手工布艺、手绘葫芦、泥塑。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再到博物馆参观和皮影欣赏,全方位地展示博物馆的特色,并让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每一期夏令营结束后对营员制作的作品进行评选,并举行展览和颁奖仪式。经过8年来的不懈努力,夏令营已从第一届的不到一百名学生、仅民俗馆周边几个学校参加,发展到2016年近千名营员,涵盖南京全市所有的区县,甚至还有来南京旅游度假的外地、外国孩子慕名前来参加。该活动深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积极响应,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影响一年比一年广泛,目前已成为南京市每年夏令营活动中的一个品牌。
二、充分的前期准备是保障博物馆社教活动成功举办的有效途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成功地完成一件事,离不开充分的前期准备。为了让夏令营于暑期顺利举行,通常提前2个月就要筹备相关工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订活动计划、落实授课人员、培训服务人员、完善服务设施、制定安全保障、进行活动预热等。有了充分酝酿、组织论证、周密计划的前期准备,活动开展起来有条不斋,事实证明,充分的前期准备是保障博物馆社教活动成功举办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如下:
1.建立承办夏令营的专项工作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打破以往的平均主义,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个人,各尽其责,各展所长。以上是夏令营顺利举办的组织保证、人员保证和力量源泉。
2.认真准备,积极行动,措施得力,未雨绸缪,是夏令营举办的重要措施。民俗馆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聘请了多名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授课教师,确保高质量的授课内容。
3.“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让每个营员高兴而来,满载而归,是夏令营得以顺利进行的思想保证。这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爱岗敬业,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具体承办夏令营活动的民俗馆讲解员于开营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培养文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全力营造温馨感、亲切感,努力与小营员建立起一种亲切、平等、温馨、友好的关系,主动、热情、耐心、细致服务每一位营员。
4.针对营员人数较多这一现状,事先组建志愿者队伍,做好培训工作,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及营员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最大程度满足广大营员需求,发挥支愿者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5.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设备,做好夏令营工作的后勤安全保障。民俗馆原有1个多功能学习体验室,面积80余平方米,能容纳40名营员同时学习。通过改造15号展厅西偏园的花厅,使之成为可容纳40名营员的另一学习体验室,此举扩大了营员容量,由原来每天最多可容纳40人,增加到可容纳80人学习体验。除此之外,还新增营员休息区、垃圾箱、导览指示牌、小件物品寄存柜、营员饮水机、无粉尘白板等一批服务设备。并且疏通安全通道、改进照明系统等,为营员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为确保饮食安全,开营前,走访多家餐饮企业,力求提供干净卫生、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午餐。为确保途中人身安全,每天上午安排专人在馆门口负责签到集合,下午闭营时,再将每个孩子送到家长的身边,做到无缝对接。
6.制定紧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针对夏令营开营后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严格遵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研究了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方法,实现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营员人身安全。
7.积极依托上级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最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博物馆夏令营工作。使之成为支持博物馆夏令营及博物馆发展的最坚定、可信赖的社会力量,是博物馆夏令营活动的社会保障。
三、善于倾听,开展面对观众的问卷调查,是提升博物馆社教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6年,向家长和营员共发放夏令营满意度调查表120份,对夏令营工作进行评估并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针对家长的60份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基本上为13岁以下的小学生,年龄最小为8岁,这一部分的孩子暑假期间空余时间比较多,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参加民俗馆的夏令营不仅能让其深入浅出地学习文化遗产知识,同时锻炼动手动脑能力、与陌生人的交往交际能力,但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也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因此会出现不听从管理、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冲动、意志不坚定的情况,因此参加夏令营也是一个让孩子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一个方式。同时,也对博物馆夏令营内容安排提出了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要求。
在报名参加民俗馆夏令营的方式中,通过民俗馆官网和微博了解的最多,其次是他人介绍,这可以看出夏令营在宣传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经过口口相传取得了很好的知名度。相对来说,在学校和宣传资料上的比例并不大,因此要积极在学校进行暑期夏令营的宣传,同时在一些实体媒介上进行宣传。
参加这次夏令营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一部分参加过其他类型的夏令营或活动,对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不但填补学生关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欠缺,也是一个让孩子真正接触民俗的机会,在玩乐中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民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次夏令营所举办的项目中,泥塑、绳结、剪纸是最受欢迎的,动手性强,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更为常见,更加适合孩子们学会后回家进行动手制作,因此在项目课程编制时,因考虑更为直观,更加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
根据家长与孩子沟通之后所获得的结果,大部分孩子对于这次夏令营比较满意,一部分因为期望太高或没有报上适合的项目而觉得夏令营活动举办得较为一般。大部分家长对于夏令营的内容与服务很满意,但有很小一部分因为对于夏令营内容项目设置不了解而没有办法评论,因此应该向家长详细介绍夏令营活动的流程以及休息时间安排,服务人员的安排等各项情况,以让家长安心。
家长们基本都认为夏令营收费较为适度,甚至是很便宜,唯一的一个认为较高的是因为孩子对夏令营感觉不满意。经了解,这位同学相较于其他孩子来说,年龄较大,心理年龄较为成熟,所了解的知识也更加丰富,因此对夏令营的期待更加高,参加夏令营发现更为适合于年龄层次较低的小朋友。因此在夏令营报名宣传的时候应反复强调夏令营的内容以及适宜的年龄层次,以免这种情况发生。
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间大概在下午3点半至4点,从家出发到博物馆所需时间半个小时以上的比较多,这样来接孩子的时间正是夏季最高温时间段,很多家长都冒着高温,尤其有很大一部分是爷爷奶奶大夏天来接孩子,因此应设立较为凉爽的等待室以供家长休息。
2.针对学生的60份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孩子10-13岁者居多,占80%,18%是在10岁以下,极少在13岁以上,由此可见,此夏令营针对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通俗易懂,大多符合这个年龄层的孩子。若年龄偏大者则不适合。
一半孩子已参观过博物馆,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尚未参观过民俗馆,说明还有部分孩子对民俗馆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民俗的一些基本情况。因此,夏令营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营员了解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这点受学生的好评。
调查显示40%的孩子报名剪纸,48%的孩子报名泥塑,38%的孩子报名绳结,在已开设的六个项目(剪纸、布衣、手绘葫芦、泥塑、绳结、彩扎)很多孩子兼报,因为名额有限,有些孩子遗憾没有报上。在以后的夏令营活动中,剪纸、泥塑、绳结这些热门的、孩子十分感兴趣的项目,可以多开设几期,扩大招生数量,让孩子没有遗憾。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孩子对所报项目都很感兴趣,从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兴高采烈地回家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夏令营的内容安排也是很满意的,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寓教于乐,代之以往枯燥乏味的博物馆参观,这种形式值得推荐。
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夏令营的收费是适度合理的,对夏令营的服务也是很满意的,从老师、工作人员到志愿者,在炎炎夏日为“小小传承人”提供周到体贴的服务,老师的言传身教,工作人员的后勤服务,志愿者时刻照顾孩子,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很多孩子还是表示愿意参加下一届的博物馆夏令营,因此得出,工作人员的形象和服务是活动最好的宣传。
关于博物馆可以拓展的新项目,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作适当的增加和调整。目前,博物馆夏令营的项目偏重传统手工。调查显示,也可以在传统运动项目上拓展,如空竹、老式陀螺等;表演项目,如白局表演、戏曲表演、变脸表演、皮影戏制作与表演;当然,手工上也可以增设项目,如制作传统小吃(糖人、粽叶编织这些逐渐流失的民间手工艺)、制作陶瓷(很多孩子提出对此很感兴趣)、微雕、刺绣、折纸;还有希望利用博物馆资源学习传统乐器。这些都是我们夏令营可以参考的项目,多开设,多创新,寻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观众的需求,并在今后工作中针对需求不断改进,做到“以人为本”,这无疑是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上是我们在民俗馆社教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会不停地办下去,要想办成令每个观众都满意的活动确实不容易,我们愿意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求新,总结出一套实用、行之有效的活动体系,力争将每个活动都办成精品。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