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16年的法家思想研究
——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相关转载文章的分析

2017-04-10冯琳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6期
关键词:法家管子报刊

冯琳

2006—2016年的法家思想研究
——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相关转载文章的分析

冯琳

通过分析2006—201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家思想转载文章可以看到,近十年法家思想的相关研究论文大多因循传统法学与现代法学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路径,通过对法家的法治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的综合探讨,客观总结并分析法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法家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做出中肯的评价。学术界对法家思想史的梳理,除了对先秦法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外,对近代思想家相关论述的研究也逐年增多,研究的视角也颇显新意。学者们广泛采取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研究主题所探讨的法家思想与儒、道、墨等诸家相关思想进行比较。除了比较不同点,当下的研究更注重法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相同或相通之处。在与西方法治观念进行比较时,学者们避免了用西学简单比附或任意裁剪的流弊,切实尊重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

法家;法家思想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在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数据库中设置“法家”、“管子”、“韩非”等任意词搜索,搜得2006年至2016年的转载文章52篇,其中法家思想综论及通论的22篇,有关管子思想的11篇,韩非子的13篇,商鞅的4篇,慎到的2篇。转载文章涉及的刊物比较广泛,其中《中国哲学》转载最多,为17篇,其次是《法理学·法史学》11篇,《伦理学》8篇,《经济史》3篇,《管理科学》3篇,《先秦·秦汉史》2篇,其他如《美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舞台艺术》《造型艺术》《体育》等期刊各一篇。在知网数据库中按主题词搜索,2006年至2016年间,有关法家学说及法家诸子思想的个案研究共2500篇左右。近十年的法家思想转载文章占发表文章的总数比为2%,低于人大复印资料一般专题5%—10%的比例。近十年法家思想的转载文章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家思想的特征及内涵研究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与现代法治思想的理论原则有很多相通之处。在当代学界,涉及法家“法治”学说的定性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往往是“专制”、“人治”以及“刑治”。那么,这种定性是否恰当?中国人民大学宋洪兵教授对这一问题从学理上进行了反思,他提出,就政体层面而言,法家提倡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否就是西方政治学意义上的“君主专制政体”?他认为,虽然法家提倡中央集权制度,并且确实与西方政治学意义上的君主专制政体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在法律权力与君主权力的关系问题上,二者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他还认为,法家之“法”具有“刑”的内涵,但本质上是一套社会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方法,将法家的“法治”定性为“刑治”的观点也是偏颇的①。中国政法大学的刘广安教授认为,法家的法治思想同其它历史遗产一样,常常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合理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细致的考察分析,既要考察具体材料的细节问题,又要把握总体材料的整体联系。他从君权至上与法律至上、君主本位与国家本位、重刑治国与轻刑治国等三个方面,对法家法治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说②。

法家的政治理论,包括法、术、势三大方面。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作了批判总结,提出了君、势、法、术相结合的系统理论。西北政法大学的赵馥洁教授认为,在法家的价值体系中,“君主”是“神圣”的化身,“权势”是“胜众”的资本,“法制”是治世的法宝,“术数”是御臣的工具。君主是“目的性”价值,势、法、术是“工具性”价值。法家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为:君←势(权)←法←术③。东南大学的许建良教授指出,法家认为对个人而言,按法度生活就是按职分生活;法度是一定的、可以把握的,但法度的实践却是不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法度在合理的轨道上行进,这就是法家选择“理”的最大理由。“理”不是一般的存在,是道理的存在,是道的具象;“理”不仅具有时变性、公器性的特点,而且持有平易性、功利性的特征;“理”是法度实践正当性的保证④。华南师范大学的周炽成教授对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进行了比较,对法家商人式的个人主义和儒家士者式的个人主义、道家艺术家式的个人主义进行了辨析⑤。

中国古人历来向往“治世”,并形成了丰富的“治世”思想。对此人们往往是夸三代、赞儒家,法家的“治世”思想则因秦政而被忽视。华侨大学王四达、董成雄认为,即使是影响秦政的法家商鞅、韩非,其思想也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重性:为了争取执政,它确实有以君主为本位的非理性倾向;但出于治国需要,又必须立足于国家本位作理性思考。其“法治”“势治”理论既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也具有平衡儒家思想偏向的价值。有必要重新清理法家的“治世”思想,重审“儒法互补”中的利君式包容和非理性互补及其内在原因⑥。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因明确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而背上了“非道德主义”的恶名,其伦理思想也因此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苏州大学的于树贵教授认为,如果我们超越儒家伦理的立场,公正、客观地审视法家思想,可以发现法家的伦理思想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非常富有特色的价值体系。他从自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一断于法的价值准则、德生于刑的道德养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法家的伦理思想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耀海研究员认为,法家的根本使命,是在变革中促进国家实现法治。法家传统分为:制度变革的进步史观、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和垂法而治的法治主义。法家传统凝聚成中国的民族法脉,因为内在损及君主集权,在被儒学意识的包裹中暗自延续。当下法脉隆起的大趋势,要求我们破解法家传统的包裹因素,提炼出法家传统的现代适域。法家传统的现代适域,靠新法家群体加以具体承载才能最终实现⑧。

法家思想内涵丰富,包含政治、哲学、伦理等多个维度。法家对法的起源、性质、特征和作用的论述,对成文法公开、统一、稳定、权威的问题的阐释系统而深刻。近十年法家思想的相关研究论文大多因循传统法学与现代法学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路径,通过对法家的法治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的综合探讨,客观总结并分析法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法家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做出中肯的评价。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的腐败、商业领域的欺诈、生活中的潜规则,社会亟需规则体系的完善和落实。研究并借鉴法家思想有助于摆脱当代中国社会规则缺失的困境,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有强烈的制度意义。因此,近十年来法家思想研究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也是社会制度建设的需求在学术界的反映。

二、法家思想史的综论与通论

从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法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按照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思想内涵的差异性而区分并演变的。根据“法治”的不同特点,法家又可以分成春秋时的“齐法家”和战国时的“三晋法家”。中国政法大学的单纯教授认为,孔子对齐法家的认同体现着儒法的互补,孟子对三晋法家的批评体现着“法治”思想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差异。汉儒对三晋法家与暴秦的总结为“独尊儒术”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汉承秦制”既体现了儒法互补的精神又解释了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得以维系的法理原因⑨。山东大学的张富祥教授对黄老之学、道法家与韩非的学术渊源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道法家由道入法,创立新的思想体系,强调据法、倚术而重势。韩非的法、术、势合一理论主要是继承早期道法家的学说而来的,同时利用先前秦晋法家的法术思想加以改造,多趋向极端化,成为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⑩。华中师范大学的高华平教授在《论先秦法家及楚国法家思想的历史演变》中认为,先秦法家的真正“开山祖”是楚悼王时期在楚国率先实行“变法”的吴起。吴起之后,楚国法家思想的发展不绝如缕,最后由任秦丞相的楚人李斯做了思想总结。李斯的法家思想吸收了商鞅、申不害、韩非的法术之学,但更重视源于慎到的“势”论;而李斯对慎到“势”论的接受,应该是以荀子为中介的⑪。

法家思想在晚清的解放,对晚清以来波澜壮阔的法家复兴史具有引领的作用。重庆大学的程燎原教授对1898年维新变法前后有关如何评估法家的激烈论战进行了梳理和评析。研究表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方,出于捍卫传统纲常礼教的目的,对法家大加责斥。而以章太炎、何启、胡礼垣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坚定地为法家辩护,促成了法家在晚清的第一次解放,从而开启了法家之学在近代复兴的道路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喻中教授对梁启超关于法家思想的论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按照梁启超的界分,在先秦法家思想中,既包含了法治主义,同时也包含了作为法治对立面的术治主义与势治主义。因此,先秦法家思想是法治主义及其对立面的混合物。梁启超关于法家思想的界分,尤其是对法家思想中的法治主义的彰显,展示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纠缠,以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权衡,因而具有强烈的、值得解读的思想史意义⑬。中国人民大学郭清香教授对近代新法家的礼治和法治思想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新法家们面对礼治和法治问题,对儒家和法家所受的批判进行反思或维护,虽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双重维度:从实然的层面看,承认二者在历史上均起到维护专制、压抑个性的作用,应当加以批判和反思;在应然的层面,他们认为法治与礼治不是必然引发专制,并且他们努力为其寻找超越社会制度的基础,这就是应然之道⑭。

法家思想在先秦时代形成第一个高峰,在之后的两千年里逐渐趋于衰落。近代以来,面对救亡和富强的时代主题,思想家们再次把目光头投向了法家,试图从传统法家思想中寻找资源以应对西方法治精神,同时回应传统以来的礼治实践。晚清的最后十余年,对法家的学术研究和思想阐发,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晚清“法家学”。刘师培、麦孟华、汤学智、章太炎、沈家本以及梁启超等人,都不断重思且挖掘出法家学说的价值和意义,使法家的学说与精神再次复兴并作用于当世。学术界近十年来对法家思想史的梳理,除了对先秦法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外,对近代思想家相关论述的研究也逐年增多,研究的视角也颇显新意。此外,无论是对先秦还是晚清法家思想的研究,探讨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几乎是每位学者都会言及的话题,这突显了当代学者对学术主题之现实意义的重视。

三、法家诸子思想的个案研究

《管子》一书内容丰富,关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以及天文、历法、水利、土壤等自然科学,在近代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管子》研究虽然逐渐成为专门之学,但《管子》中有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再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认为,管子哲学不离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这是对殷周以来“天命”话题的哲学度越。《管子》打破道家强调天道自然、儒家突出人道有为的局限,认为道是天、地、人三道的和合,又是无始终、大小、内外、形为的和合⑮。北京大学的章启群教授认为,《管子》中第一次出现了阴阳五行思想的哲学表述,这一思想实质上与当时的占星学是一体的,它的作者只能是邹衍学派。邹衍学派的思想除了突出表现在《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等篇中,还几乎渗透于《管子》绝大多数篇章中,是《管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邹衍学派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秦汉的统治理念,还是秦汉以降阴阳五行说之滥觞,对中国的政治、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⑯。东南大学的汤曾认为,《管子》的分配伦理思想有纵、横两个向度,前者以“制礼明分”的分配伦理思想为指导原则,调节宗法等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和等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后者以“富而能夺,贫而能与”的分配伦理思想为指导原则,解决相同阶级和等级中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⑰。中国人民大学余开亮教授对《管子》四篇包涵的独特人格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管子》中修心与养气同一化的心理历程为人格美的彰显提供了契机。其修心层面针对的是理想人格的生成,在养气层面表明的是审美人格的生成。因精气从心舍向身体的弥漫,最终导致不可见的抽象精神和生理性的器官转化为一种可感的、可欣赏的审美人格,而其全心的生命境界也因此而成为一种审美超越之境⑱。《管子》一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在道家甚或战国时期的哲学探究中,都居于关键位置。台湾东吴大学的郭梨华教授认为,《管子》中的心—气哲学观,基本上表现出与《庄子》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对《老子》“专气致柔”及“心使气曰强”之理解所必然遭遇的心—气关系之处理。《管子》提出的心—气观,是全心、抟气的哲学说明,不同于《庄子》内七篇所提出的心斋→游心之气论⑲。山东理工大学的张德荣教授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管子·内业》健身养生方法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给予比较分析,他认为,两种不同体育文化形态虽然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但无论是《内业》所论述的“精气养生”法,还是西方体育所崇敬的肉体健美法,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和全面发展服务⑳。

除了对管仲思想的研究渐成显学之势,近十年来对法家其他重要思想人物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商鞅在历史上是一位被深度误读的人物。山东大学的曾振宇教授认为,对商鞅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取向不可单纯以“刻薄寡恩”、“轻罪重罚”、“利出一孔”来综括,“比德于殷周”、“移风易俗”、“男女有别”、“以刑去刑”也是商鞅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商鞅并未全盘否定和废灭仁义道德文化,只是在仁义范畴的界定、仁义理想实现之途径、法与德的内在关系等方面,与儒家存在一些分歧㉑。关于慎到,由于其思想中道法兼容,学术界对他的学派定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虽说《史记》早就明言“慎到本于黄老”,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之前,人们对“黄老”的认识非常模糊,从而误把“黄老之学”等同于道家学说。广东警官学院的潘志锋教授把学术界曾存在的争论观点做一总结,她认为,慎到的思想形成不存在由道入法的转变过程,其原本就是道法兼容的黄老家。慎到的学说特点体现为:吸收道家思想对法家理论进行本原化论证㉒。四川大学的曾海军教授对韩非与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墨子眼中是“民之三患”,韩非手中有“帝王之具”,前者成就的是“天下之大利”,后者主张的是“人主之大利”。从墨子的天下之利到韩非的人主之利,尽管表现出立场上的对峙,但作为一种彻底的主利方式则是一脉相承㉓。徐州师范大学的陈洪教授以《韩非子·内外储说》之异闻为例,对先秦诸子言说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辩。《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进过程中生成的㉔。权力的构成及运作方式是政法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以君主统治样态存在的政制关系中,作为权力系统的承载者与运作者的君主,是不同政法维度的关系的连接者。中南大学的王进文教授以韩非的君主权力及其运作方式为切入点,围绕君主得以集权独断的理论基础,分析韩非以君主独治为目标的制度设计中各种规范的具体应对,从君臣之维、君民之维、君国之维、君法之维及君主的人格与位格之维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君主理论的内在对应㉕。

纵观近十年来对法家诸子思想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是研究者大多从具体的文本或思想家的某一观念,从微观层面深入辨析,摒弃了先入为主的一些成见,对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和翔实的求证。二是研究者广泛采取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研究主题所探讨的法家思想与儒、道、墨等诸家相关思想进行比较。除了比较不同点,当下的研究更注重法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所谓思想潮流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外,在与西方法治观念进行比较时,学者们避免用西学简单比附或任意裁剪的流弊,切实尊重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

四、与法家思想有关的政治、历史及文化研究

《管子》一书内容驳杂,涉及先秦诸子以及农、兵、医、方技、术数、天文等,涵盖今天多个学科分类。东北财经大学孙文学教授研究了《管子》运用财政工具调控国民经济的原理,阐述了运用财政工具调控国民经济的方向、范围,以及调控方式等㉖。《管子》书中《海王之国》篇提出了重视盐业、强化盐政的主张,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子今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㉗。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教授对《管子》律数与古琴徽位的数值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管子》律数经过延伸、提公因与律学投影,能建立五声音阶调式的同主音综合观念。观察这一综合观念,可发现徵羽两类调式色彩与属、下属两大和声功能的数理界定㉘。中央民族大学的王文东教授认为,管仲学派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为根据和调节机制的有机系统,认为天地人遵循着共同的基本生存法则,由此阐述了以“人与天调”、“天人相因”为基础的生态存在论。管仲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的,直接服务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和满足民众需求,它开创了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的先河㉙。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砚祖教授对《韩非子》进行的研究,不仅深刻阐述了其政治学说与主张,亦以“潜文本”的形式表述了其关于工艺和设计的认知和思想,涉及工艺设计的尺度规矩、文与质、俭与奢、道与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与理论㉚。

向往和追求专法之治,主张“专家治法”,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法律实践中的一个新的发展。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凌斌通过“商鞅战秋菊”这一思想实验检验了法律界日益盛行的从普法到专法的法治转型主张。对法治转型的可能途径与后果的实验检验表明,由于普法型法治已经使法律面前人人知识和权力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寻求建立法律职业的知识壁垒和权力格局非但不能帮助法律人建立专法型法治,而且势必走向专制和人治。法治的实现因此需要中国法律人超越职业主义和精英主义,寻求与普通民众的共识基础,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㉛。

通过对近十年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多个期刊转载的法家思想研究文章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法家思想研究在近十年中涌现不少高水平、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先秦法家思想的专题及个案研究依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学界厘清了对商鞅、韩非子等人的部分被误读的思想,对以往被忽视的法家伦理思想进行了挖掘,对近代以来梁启超等思想家的法家论说进行了探讨,都展现出了较为宽阔的视域。但目前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缺憾,虽然法家思想之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哲学及管理哲学的意义重大,从知网可见相关的文章发表得也不少,但高水平、理论性强的文章并不多见,期待未来有更多融贯中西政治哲学或管理哲学思想,和对法家思想和人物的深度探讨。此外,法家思想研究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基金的支持(在转载的52篇文章中,有12篇标注了国家、教育部及省级基金课题项目,占转载文章的23%),但总体规模还是比较小。以《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为例,该刊在近十年转载的文章在1500篇左右,法家思想的文章转载17篇,在转载文章中只占1%,远远低于儒家、道家思想研究论文的转载量,法家思想研究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宋洪兵:《论法家“法治”学说的定性问题》,《哲学研究》2012年第1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4期。

②刘广安:《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7期。

③赵馥洁:《论先秦法家的价值体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3年第12期。

④许建良:《法家“理”的实践透视》,《武陵学刊》2014年第5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4年12期。

⑤周炽成:《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7期。

⑥王四达、董成雄:《法家“治世”思想的二重性与“儒法互补”的新视角》,《哲学研究》2014年第7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4年10期。

⑦于树贵:《法家伦理思想的独特内涵,《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0年第2期。

⑧王耀海:《法家传统的现代适域》,《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6年第5期。

⑨单纯:《论古代儒家辨析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2期。

⑩张富祥:《黄老之学、道法家与韩非的学术渊源》,《国学学刊》2013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12期。

⑪高华平:《论先秦法家及楚国法家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4年第3期。

⑫程燎原:《法家的解放——以〈劝学篇〉引发的论争为中心》,《法学论坛》2015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5年第9期。

⑬喻中:《法治主义及其对立面:梁启超对法家思想的界分》,《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2016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6年第5期。

⑭郭清香:《实然与应然:中国近代新法家礼法之辩的双重维度》,《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5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5年第12期。

⑮张立文:《管子道德和合新释》,《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0年第5期。

⑯章启群:《论〈管子〉与邹衍学派——从占星学的角度看,《哲学门》2011年第1辑,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第2期。

⑰汤曾:《〈管子〉的分配伦理思想,《江淮论坛》2005年第5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6年第2期。

⑱余开亮:《《管子》四篇的心气论与人格美学,《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4年第1期。

⑲郭梨华:《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管子〉“心—气”哲学探究》,《文史哲》2008年第5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12期。

⑳张德荣:《〈管子·内业〉健身养生方法与西方体育文化观念探讨》,《管子学刊》2008年第4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3期。

㉑曾振宇:《“以刑去刑”:商鞅思想新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4期。

㉒潘志锋:《慎到学派归属问题再辨》,《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4期。

㉓曾海军:《从天下之利到人主之利——韩非与墨子的主利思想探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4年第8期。

㉔陈洪:《譬论:先秦诸子言说方式的转变——以〈韩非子·内外储说〉之异闻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9期。

㉕王进文:《中主抑或圣人——以人格与位格为中心维度的韩非君主理论》,《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4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4年第2期。

㉖孙文学:《〈管子〉财政调控思想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9年第3期。

㉗王子今:《盐业与〈管子〉“海王之国”理想》,《盐业史研究》2014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5年第1期。

㉘赵宋光:《管子律数与古琴徽位的嫩芽翠枝——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备忘录》,《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7年第4期。

㉙王文东:《论管仲学派生态伦理思想的层次结构》,《管子学刊》2010年第2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1年第2期。

㉚李砚祖:《“目意中绳”:韩非子设计思想评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09年第5期。

㉛凌斌:《商鞅战秋菊——法治转型的一个思想实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7年12期。

(责任编辑胡静)

B226

A

(2017)06-0025-06

冯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副编审,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法家管子报刊
百强报刊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小小书法家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管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