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浅析
2017-04-10陈同华
摘 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里面综合性学习是其中比较重要又难以操控的环节,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它是一个多元环境下融合产生的全方位提高的结果,重视同学在学习环节中的参与度,将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参与者。本文通过对“综合”这一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把方法与实例统一,希望对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实践
G633.3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进行纠正的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上。区别于传统教学中以识记为主,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综合性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于课程形式上的创新,更侧重在学习方法上有所突破。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置上,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融,在“教”与“学”当中实现一种平衡。总之就是一种注重交流、强调表达、以能力培养为第一位的全方位教学模式。
语文综合性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语文综合性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方式,过去学生是从老师的口传、面授中获取知识,现在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教育界自上而下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都给予了巨大的期望,另一方面由于陌生带来的空白,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门兴起中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手足无措的感觉。如此,面对教育界这一现状,怎样实践语文综合性活动,才能使这一活动实现得更有利于教学的需要,是我们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提前做好计划,便于指引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明确自己的任务,具体到每一个阶段需要做的事。也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首先研究教材,整理所收集到的各类信息”。 从原则上说,教师应该用心设计教学的情境,能够给学生确定的任务,并且能有组织、有系统地展开教学活动。
准备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开放和利用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资源,话题可包括活动类、自然类、研究类和社会类,也可包括生活类项目,如家庭类、学校类、社会类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活动方案制订,让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相互合作地展开一系列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比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雪》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内容提前做准备,等到差不多掌握了关于“雪”的整个心理环节之后,让学生去自行查找资料,包括有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地资料、关于雪的其它诗词或者谚语和文学名著里面对雪的描写和刻画(有3处就可以了)。这种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找资料的活动过程中显得较为踊跃,同时也为活动的顺利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这样一来,自己动手的这些工作环节一方面可以提起他们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主动性方面。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活动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包括不视角的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这也正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教师在活动中引导、激发的大方向。
二、综合性教学实践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很明显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的形式不断追求多元化和科学化。最关键部分就是老师应该尽量地去让孩子们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安排,通过一系列的内容,包括发现、寻找、实证、反馈等等,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展开自主活动,千万不能使他们往闭门造车、画地为牢的狭隘思维上发展。根据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笔者总结出下面几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经过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1.诗词鉴赏法
初中学习阶段对诗词的赏析活动地展开,不仅能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老师们教授古代文学的课程里面,可以利用资源,就主要的内容进行分析,抛点引面,尽管放手让孩子们到讲台上做“老师”。比如可以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比较著名的诗词家,作为学习的任务一一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并鼓励学生们去自行收集资料,可以从作家的生平出发或者从他们的作品等等各个方面去进行备课。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们,能够从文学和能力两方面来帮助他们的学习,做到同步提高,全面发展。
2.现场表演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很浓厚的模仿意识,总主动地把自己幻想成为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教师可以满足学生们头脑里的欲求,将教学的文本设计成剧本,引导学生去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脑力思维,充分地去想象、模仿、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一方面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填充课文中空白的情节,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威尼斯商人》时,教师除了提供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内容,剩下的就让他們自由发挥,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公演,这样肯定能够收到非常棒的效果。
3.辩论法
提前安排、定期举行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实践。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比拼、辩论、游戏等等,将能够提高孩子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常常求胜心切,不愿意服输,所以他们对这种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形式的选择方面,一来可以通过考卷的形式,便于随时能够举行,二来也可以不拘泥于具体形式,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争议的话题及时进行展开。比如:《愚公移山》的课题结束后,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一场关于“移山有无必要性”的辩论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能够自圆其说,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活跃起课堂里面的气氛,又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于课文具体内容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陈同华(1971.2-),男,汉族,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人,大学本科学历,赣州市安远县濂江中学党支部书记,学校党建、学生德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