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17-04-10邱凤姐
邱凤姐
摘要:语文是大部分学生自从接受教育就会接触的一门学科,是基础通识教育学科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却总是被歧视的。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意义,而且语文所教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语文教学不仅会传授所谓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理解,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学科所教内容也会越来越深化。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便成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本文旨在阐述语文思维的概念,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培养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语文思维教学建议,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就是指与语文学科相对应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他学科需要的思维能力有显著的特点,比如理科学科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整合能力,但是语文思维能力没有显著的特点,语文思维能力是多种思维综合的体现。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主要板块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基础知识需要背诵记忆,而背诵记忆时需要学生充分的理解所背诵的文章的意义。尤其是背诵诗歌的时候,学生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之上再去背诵便会轻松很多。因此掌握基础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
2.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缺乏整体规划
尽管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多数教师自身还没有理解语文思维的概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缺乏教学规划。首先语文思维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需要针对其包含的每一种思维能力制定教学计划,思维能力本身有难度区别。部分思维能力学习门槛低,学生掌握较为容易。也有部分思维能力学习难度大,需要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其次,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久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思维学习阶段,教学方法也应当是不同的,教师应当了解自己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发展状况,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度,根据进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最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别,在了解整体进度的基础上,教师也应当看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因此教师也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思维教育。
2.2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于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站在学生的角度教授知识,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机械装置。在培养学生思维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会直接教授学生关于问题的思维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任何体现。形成习惯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固化,认为理解问题只有教师所教授的思考方式,不会发现新的思考方式。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能良好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只有依靠教师才能成长。这样的教学方式收益是最差的,在思维培养教学中,主动思考才是最有效的能令学生成长的方法。
3.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3.1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思考最普遍的方法便是提问,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熟知这种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会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提问方法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教师需要改善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有主动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情绪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含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课文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感情渲染气氛。当学生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打动之时,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更强烈,此时提出问题学生也会更愿意作答。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部分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理解问题的意义,所以教师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文章或是借助自己的能力创建一个回答问题的场景,学生被带入教师设置的场景中,感同身受,就会更容易回答问题。
3.2深化学生思考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深化学生思考方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应当刻意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在学生回答问题之时,教师不能被已有的答案束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回应,促进学生的想法观点向更深层次拓展。等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不能责怪学生得出错误答案,反而需要鼓励学生的思考方式。当然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为何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其次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教材上的文章几乎都是一家之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的选取部分课外内容,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讲述课外内容,并将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进行比较,鼓励学生也参与发言,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存疑能力的培养。思考通常都是从怀疑开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对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假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意见。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所接触的知识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不能完全的相信表面现象。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组成讨论小组,面对有疑问的问题,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疑,养成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
4.总结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思维能力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在建立认知的基础上,再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必须考虑到思维培养本身的特性和所教授学生的特性。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更改完善教学计划,最终达到思维能力广度与深度统一培养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转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新思考
李佳梅
在數学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尤其要加大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如果忽视了学困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更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转化数学学困生则是当务之急。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转化学困生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转化数学学困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探明学困原因,培养良好习惯
要有效转化学困生,必须探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何在,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学科,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二是学习方法与习惯不当。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着数学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导致成绩不理想。三是思维能力发展滞后。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智力因素,思维能力发展滞后,数学成绩极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因人而异,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学困生不断转化和进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应注重不断纠正学困生学习数学时不良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努力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书写工整,自觉验算、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未养成,时常犯数字抄错、计算算错、题目看错等低级错误,他们经常是“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针对这种情况,可着力培养两个方面的习惯。
二、爱心感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会遭受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骂,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以致越学越差。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关心热爱爱学困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无私而真诚的爱能苏醒学困生的精神世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学习热情与信心,加深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赢得学困生的信赖。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要施予最细心的关爱,切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春风化雨一样,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在学习、生活中,要关心体贴他们,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朋友,潜移默化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学困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中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和愿望。
学困生的情感较丰富,对其施以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其转化显得至关重要。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只有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赤诚的情重新点燃他们的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转化学困生才不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三、开设个别辅导,弥补知识缺陷
从平时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底子差,知识脱节多,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知识结构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统,时断时续,缺漏多。也有的同学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象上,没有实质性的深入。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首先要有耐心而细致的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个别辅导,弥补知识断层。
对学困生的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个纠错本,将错误的作业再做一遍,学会对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对待学困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利用每天中午午饭过后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安排2~3个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依次轮流,再进行一周一次的检测,实行面批面改的方式。有问题当场解决,有进步奖励他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滋味,从中感受到战胜困难的意义和信心。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学困生的作业质量要求与其他学生要有所区别,要放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多捕捉作业中的亮点,除了采用鼓励性的言语进行旁批,如发现他们有好的解法或有进步时,在相应的题注上“解法真妙”“思路新颖”“进步真快”“书写认真”等之类的词句,并在全班进行表扬,尽可能地将其作业中的闪光点加以放大,以激发起求知的欲望。
除了老师课后补习辅导,尽量弥补知识缺陷外,通过学生的力量,开展“帮扶”活动。实现优生带动学困生的帮扶活动,由于优生与学困生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能使学困生的问题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相应的辅导和帮助,增强辅导的时效性。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我把全班所有的学困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让其担任各组小组长,帮扶学困生。具体负责解答本组学困生的疑难问题,作业的批改与讲析,并及时将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提高了优等生,可谓一箭双雕。
四、家校配合共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每天让学生记录好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定时查学生记录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监督他们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让家长每天都知道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为学困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改正自我、超越自我的家庭环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看到孩子的希望,从而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总之,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也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学困生,更不能排斥他们,应尊重他们,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用我们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只要每一位数学教师能夠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相信能够让学困生从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最后达到会学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