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体会 在生活中感悟
2017-04-10颜文妮
颜文妮
摘要: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师生关系生活化 。联系学生的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反思,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在感知,感悟、积累、表达中想学、乐学、会学,从而使学生爱生活,爱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生活化 课堂 主体意识 体验 反思 感悟
【分类号】G623.23
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美国教育家华特科特涅斯曾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为此,我们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幫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的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把阅读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须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阅读背景拓展阅读量,以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一、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
提倡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尤其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切己体察”,也不能将现成知识或“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而应把全体学生带入“有我之境”,把课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再从中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这样的主体内化,主体体悟,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师生关系生活化 。
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宽松的“生态环境”,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重要的、必须的条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自己阅读出来的结论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由“读者”降成了“听众”。这样的课堂“生态环境”是绝对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反而扼杀了学生创新的个性,“学生主体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肆意地丢弃。
新课标实施以后,老师都知道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于是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把自己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忘了要将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尤其是与学生相悖的意见、想法与学生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诚然,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 “闻道于先”,但是教师也是一个文本的读者,只不过是课堂中的一名先学习者而已。走进学生的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领域。
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努力不用教学参考书上的条条,不用教案中给定的答案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是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学生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常常说出:“我的想法和你似乎有一点不同。”“你这样说,我不赞同。”等等之类的话,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老师是与他们在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讨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既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冲击,又给自己带来教学享受的生活。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当前的语文教学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阅读教学的课堂。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的性质未能全面科学的把握,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导致了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象牙之塔。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才能获得创造源泉。
生活是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生活,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许多,积累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肯留心,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老师应该做一个个有心人,将这些内容变成阅读的素材,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更有趣味。
文本其实都是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文字。而作为读者的学生是具体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对相同课文的体验必然是不同的。 因此,阅读教学要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使文本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 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活力动态。课文不再是简单的认识物,而是内涵生活意义的生命体。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反思,从课堂走向课外。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文本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对生活的映照,洗涤自己的心灵,改善自己的生活。要以生活化的活动去学习课文,使学 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课文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质 地、味道、色彩,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要实现这一内化,就必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
(一)进行阅读比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 预设,发展其想象、联想、推理能力,提高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辨析、概括、 提炼的能力。在学习完《荷花》这一课后,推荐学生欣赏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让学生体会同样是描写荷花,两者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如此,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阅读的欲望,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了所读文章后,学生 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心理上会感到满足。这对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提高理解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二)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更为专心地投入到阅读生活中去。写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一是写关于课文的读后感。这既有利于教师即使发现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反思意识,真正让知识走入心灵。二是引导學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在这里,教师必须切实发挥其导向作用,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总是停留在童话世界或漫画情景中,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帮助甚微的。他们应该阅读更多的品种丰富的书籍。并且要养成定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常常将阅读的文章与课文以及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实践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真谛。另外,班内开展读书论坛、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从而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让阅读走进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阅读的温床。一个学生除了每天六个小时在校学习、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母女、父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阅读教育成效,在小学阶段表现出尤为明显。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中,一家人定一个读书时间,每天20~30分钟,出声朗读佳作美文,读读背背成语、俗语,轻松笑谈歇后语等,孩子在这浓浓的读书氛围中,在这温馨的家庭生活中,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阅读能力,学会了做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的优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课堂阅读教学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
社会生活,阅读的天地。社会是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许多,积累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肯留心,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将这些内容变成阅读的素材,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更有趣味。
将语文阅读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感受生活中语文的存在,又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文本与课堂,因此,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在感知,感悟、积累、表达中想学、乐学、会学,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