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灵成长的重要性
2017-04-10万新芬
万新芬
内容摘要: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决定着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影响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及教育教学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人格完善。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心灵成长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形象概括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身为中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成熟度以及完善的人格修养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人生幸福感,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良好人格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因此,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灵成长,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指在身体上、心理上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康状态。”即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可见,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其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良好、个性健全、行为协调、情绪稳定等。
3.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危机也日益显现出来。具有职业特殊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近年来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有资料显示,教学一线教师中有一半以上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小组,曾经运用国际通用量表,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另外,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用同样的量表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問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相关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不良情绪反映突出。2.人际关系紧张冲突。3.自我认知偏差及自我角色混乱。4.心理或行为失常。5.人格缺陷或异常。6.社会适应不良及职业倦怠。7.躯体化症状反应及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神经症性疾病等。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教师本人的工作的成败有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即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原因源于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职业因素。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及教师角色多样化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及完美情结,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教师需要在众多的角色。教育者、管理者、学习者等不断转换,这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发展能力的要求与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
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过大心理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压重挤压扭曲,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使中小学教师很少有自己自由活动时间,家庭也照顾不上,常常力不从心,精疲力竭,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长期的因素。中小学教师生活的单调性,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平时与未成年孩子交往最多,加之长期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各种不同状况,给教师心理带来许多困惑和挑战。长此以往,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和职业倦怠感。
2.社会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面对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对象,担负着整个家庭、社会的期望,因此,过高的社会期许,使教师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境地。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于是对学校教育有着强烈的期待,当孩子成长与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则会迁怒于教师,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
教师的工作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处于社会舆论的焦点,给教师的身心造成压力是其他职业所无法体会的。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更是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额外的烦恼和负担。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教师的心理压力难以释放,教师的心灵维护得不到重视和保障。
3.自身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首先体现在个性特征上的差异。有的教师自我认知不清晰、不准确,自我评价不客观,理想与现实脱节;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弱与自我效能感不强,遇事不能客观面对,缺乏积极主动的心态和行为,压抑在心理而导致心理问题发生。其次,有些教师由于心理程度不够健全,在家庭生活和人际互动中上,主观强势,好为人师,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和自我觉察力,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给自己的心理造成阴霾。另外,中小学教师自我的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心理健康及心理学知识匮乏,自我的心理调整能力不足。加之,自身原有的人格缺陷等也导致了自身心理问题的发生。
源于以上诸因素的存在和出现,导致了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心理问题频频发生和心理危机的出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个人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及人生幸福感,而且严重危及到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养成。
四.中小学教师心灵成长的重要性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影响心理问题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灵成长。
教师的心灵成长是指中小学教师在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觉察能力,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情结,逐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准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最终在心理成熟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师的心灵成长是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指标的重要前提。
1.教师心灵成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这些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教师的职业发展来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2.教师心灵成长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需要。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敏感和偏执等不良心理,教师的心理问题已是無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教师要想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必须经历心灵成长活动体验,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觉察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不仅要熟悉教育科学、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要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3.教师心灵成长是解决“师源性”伤害的需要。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制造和强化者。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教师心灵成长是教师人格完善的需要。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表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心灵成长是提升自我心理成熟度、完善教师人格的重要途径。
5.教师心灵成长是学校心理教育全员化的需要。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之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心理辅导专业化。
教师心理成长就是用以人文科学知识为内涵的文化修养、以开拓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能力结构、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来培养适应未来教育的现代教师。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心灵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健康的心灵就是学生成长的指明灯,教师自身心理品质的提升,是塑造中小学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中小学教师良好的心灵成长历程,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为中小学教师心灵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条件。
(作者单位:辽宁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