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17-04-09王冰冰袁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王冰冰 袁霞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琼台师范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职业更加分化,学生个体需求更加多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已成必然趋势。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5〕1号)文件强调:“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

当前不同层次高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但是,在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如何依据社会各个行业、区域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提出不同专业的质量标准及其培养模式,则属于研究和改革实践比较薄弱的领域。如,凡是高职院校都提出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凡是同一所院校,各个专业都采取大体一致的培养目标表述、课程结构体系,但不同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不一样,工学结合作为确立培养模式的一项原则,在具体的各个专业,结合的过程、结合的方式、结合的内容都可能存在差别。

琼台师范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探索

组织各专业针对相关职业岗位开展专业调研,细致分析对应职业岗位相关要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质量要求,分步设计出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每个专业系统地将培养目标规格等五个模块整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提炼出多种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形成类别化的、具有范本意义的多样化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考核方案,深化课程实施和考核模式改革。

(一)开展专业需求调研,明确设计思路

组织所有专业深入开展市场调查和专业调研,了解相关主要就业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工作组织形式、工作手段等工作模式,对新手、骨干、专业不同成长阶段职业人的要求等。各专业在调研基础上,认真分析调研结果,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确立开展怎样的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

(二)反复研讨,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3年5至2014年4月近一年时间,全校组织了多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多次召开“头脑风暴”等各类形式的研讨会,组织校内专家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地开展深入讨论,通过反复研讨帮助各专业在明确优势、突出特色基础上,确立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并将五种模式系统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出科学、合理、具有特色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提炼特色培养模式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级开始实施,通过三年多的思考研究与改革实践,各专业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豐富案例。学生培养成效明显,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连年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改革之成果

通过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形成了一整套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出一批富有可操作性的多样化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为其他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模式

1.教师教育专业三种主要的培养目标模式

教师教育专业主要实施了“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全科和综合化等多种培养目标模式。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科小学教育相关专业则为“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培养目标模式,以综合培养为主,强化小学一门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施全科培养,分为大文和大理两个方向,兼顾小学各学科知识,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为典型的综合化培养目标模式,全面覆盖学前教育学科知识和幼儿教师技能。

2.学前教育专业“245”培养目标模式

学前教育大专综合方向创建“基础、能力、专长”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和要求,确定“基础、能力、专长”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245”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2种基础、4种关键职业能力、5项专长。“2种基础”指强化文化素质基础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文化素质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通过开设幼儿教师修身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强化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形成幼儿为本、师德为重的专业理念和态度。“4种关键职业能力”指着力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突出保教结合的幼儿教育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5项专长”指“弹、唱、跳、画、说”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钢琴与电子琴弹奏技能、儿歌教唱技能、幼儿舞蹈教学与排练技能、幼儿美工技能、说普通话与讲幼儿故事的技能。

(二)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案例

1.语文教育专业“二三四五”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语文教育专业建构“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过程模式,即建设人才培养的双平台、教育教学的三结合、职业素养四标准和教育实践五环节。①人才培养的“双平台”:搭建高校与小学合作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双平台,建立双导师制,高校教师和小学优秀教师共同辅导培养学生;②教育教学的“三结合”:形成三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锻炼的结合、模拟实践和岗位实践的结合、大学校园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的结合;③职业素养的“四标准”:a.教师职业技能标准:三笔一话一画——黑板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班主任工作技能;b.语文学科素养知识标准(文学类素养知识、语言类素养知识);c.语文学科教学技能标准(教材解读技能、备课技能、说课技能、评课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课堂教学技能);d.语文教学项目达标(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的教学设计与实施);④教育实践“五环节”:在三年的学习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五个来回的岗位实践模式:即四次岗位见习(第二、三、四、五学期各一个星期的岗位见习),第五学期15周的岗位实习,第六学期回校继续学习提高,通过“五环节”的教育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2.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德技双修”培养过程模式

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重美术专业技能轻教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薄弱、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对小学美术教师工作过程和任务缺乏了解等问题,美术教育专业大胆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强化工学结合,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德技双修”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分段递进式双重技能培养。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培养与强化能力相结合,全面发展与突出专长相结合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和专业理论、实践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通过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强化技能,突出专长;通过其它教育类拓展课程模块,培养兼教多门课程的能力;另外通过辅修专业平台,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力求与教育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三)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模式案例

在汉语言文学、美术学、音乐学、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中设计了主教+兼教的课程设置模式。主教学科课程尤其要突出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素养,还包含教学法课程,兼教学科课程为选修10学分,共开设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体育、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信息技术和小学书法共9个兼教学科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1个非主修方向修读,具体的兼教学科模块课程由各开课单位确定,每个模块约4门课程,在第5、6学期开设。

(四)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案例

1.美术教育专业“以展促学、以赛促训”实践教学模式

“以展促学、以赛促训”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竞赛展览活动”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和展览形式完成实践任务。“以展促学、以赛促训”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竞赛展览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展促学、以赛促训、以训促技、以技促教、以教促业”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其关键是借助一系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可操作的竞赛和展览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这些竞赛和展览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技能竞赛中引入竞争机制,整体牵引学生自主实践水平迅速提升。

2.学前教育专业“分主题、模块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中,以“强化实训、注重能力、突出应用”为教学改革切入点,探索出“分主题、模块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内容上渗透、时间上贯穿、形式上多样、空间上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实践教学“分主题”设计。根据幼儿岗位能力的不同要求和幼儿园工作性质和任务,编写教育实践大纲,设计和开展项目主题式的实践活动,如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园保育工作、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与五大领域活动。家长工作、游戏活动、环境创设等主题实践项目。二是实践教学按“模块化”构成。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五大模块,即课堂实践教学、教育见习与实习、社团实践活动、专业技能与考核、暑期社会实践等。三是实践教学按“递进式”安排。指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递进式的实施路径安排。一种是递时安排:实践课程从一年一期开始安排,随着专业课在各个年级的开设,逐步增大课时量,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进行;第二种是递进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依据技能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序列递进安排并全程貫穿,如钢琴弹奏技能;第三种是螺旋式安排,探索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螺旋形式、将集中见实习、穿插见实习、预岗实习、顶岗实习结合,强调教育见习实习安排不同层面的多轮循环。

(五)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模式案例

针对课程类型和课程性质的特点,借鉴幼儿园人才评价方式方法,学前教育专业以岗位能力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融通,积极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实际操作、面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真正做到以“考”促“学”和“教”,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核心课程《幼儿游戏组织与创编》依托于工作室开展教学活动,采取动态化的考核。该课程成立了“幼儿园游戏工作室”,提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阅读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学生实践操作进行验证”的教学方式,打破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使用方式,大量使用“学法”,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实践操作、情景假设、模拟演示等方法,以学代教、以做代学、以演代练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设计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6个项目的实践环节和3个总结式的实践环节纳入考核,即平时成绩(考勤+3个总结式实践)20%+过程性考核(6个项目的实训)40%+终结性考核(面试答辩),突出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幼儿教育实践能力。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笼统地设计“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模式或“2+1”模式等,而是明确将传统宏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五项具体模式:培养目标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这五种具体的培养模式环环相扣,紧扣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不能只改一点,而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改革的逻辑体系,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丰富了高等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靓,吴汶燕.基于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7(2).

[2]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福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3]杨杏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其最优化[J].教育与现代化,2000(9).

作者简介:王冰冰(1981-),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实践与管理研究、文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