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錫憲之老莊觀

2017-04-08韓國金炯錫

诸子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義運動歷史

[韓國] 金炯錫

緒  論

本文探討韓國近現代思想家咸錫憲(1901—1989)的老莊觀,藉此探悉老莊思想在現代社會之意義與存在的價值與現況,並希望發揮抛磚引玉的作用,使相關論題獲得學界關注。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富足豐饒,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另一方面,貧富差距、種族糾紛等問題仍然影響着我們,並没有因爲生活環境的改善而減少。個人與國家皆在弱肉強食的熾烈生存競争法則下,不斷地遭受折磨苦難。加上東亞國家在20世紀初已紛紛打破封建秩序,卻又迎來近代化的過渡階段,加之帝國主義的侵略,便須直接面對維護國家與傳統文化的課題。現在較之以往雖已進步許多,經濟發展不斷獲得提升,然而,要如何在近代化、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看似不可兼得的情形下取得平衡?例如當下接受西方文化,要接受到什麽樣的程度?傳統文化的哪些部分需要繼承並維持下來?又如在平和、和諧、人權等時代性課題上,東亞的傳統文化與哲學該如何賦予其意義?此皆爲重要議題。

咸錫憲先生出生於朝鮮末期,經歷過日本帝國主義時代與韓國獨裁政權時期。綜合基督教、儒教、佛教、老莊等思想,兼容並蓄,努力學習並實踐近現代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關於咸錫憲先生的哲學思想,目前韓國學界已有幾篇論文從多方面的視野進行探討,例如咸錫憲的思想對現代社會具有何種意義,給予我們什麽樣的啓示等。文智暎博士探討了咸錫憲的思想與1970年代民主化運動的中心理念*文智暎《1970年代民主化運動理念研究》,《社會科學論集》2006年第37輯1號,第3—24頁。;朴在淳教授的研究則具有相當卓越的見解,指出咸錫憲的思想理念提供了構成東亞相生共存的共同體之展望*朴在淳《東亞與咸錫憲之平和思想》,《日本思想》第16號,韓國日本思想史學會2009年6月,第21—53頁。。而本文在前賢研究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探析咸錫憲的老莊觀。

雖然咸錫憲具有基督教的背景,但他一邊接受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爲了尋找文明的新方向而建立新的價值體系,認爲在建立新的價值體系時,必得對東方古典思想進行新的解説與闡釋。按照金晟秀的分析,咸錫憲試圖透過老莊思想或東方哲學,對西方基督教或上帝的理念進行再次審視*金晟秀《咸錫憲與老莊思想》,《韓國文化研究》,梨花女子大學校韓國文化研究院2002年版,第109頁。。而東方古典思想並没有讓咸錫憲失望,其在東方古典思想中,特别是從老莊思想裏找到希望。金晟秀認爲:“綜觀東北亞歷史,過去至今皆處在儒家的深刻影響下,由此來看,咸錫憲並未將儒家視爲可引領人類走向新道路的東洋古典哲學。……而是站在全然不同的立場,將老莊哲學視爲可開創新文明的思想領銜者*同上,第97頁。。”實際上,從以具有基督教教徒身份的咸錫憲卻強調老莊來看,其與當時總統朴正熙主張“落實民主主義的在地化”政策,並借用儒家的忠孝觀念來使其獨裁政權獲得正當性,並有選擇性地強調儒家理念的作法,兩者具有異曲同工之意*同上,第142頁。。

一、 咸錫憲的生平與思想背景

(一) 咸錫憲的生平

咸錫憲,1901年3月13日生於平安北道龍川,1989年2月4日逝世,號信天,爲日帝強占期(1910—1945)獨立運動家,並在韓國的軍事政權時期爲反對獨裁民主化運動獻身,是輿論家、宗教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其年幼時在堂叔咸一亨建設的書院“三遷齋”學習朱子學,1906年進入基督教系統的德一小校就讀。約九歲時,經由成爲牧師的兄長咸錫奎帶領,受洗而成爲基督徒。1919年於平壤高等普通學校三年級就讀時,因參加三一運動,而被當時的日本人校長要求撰寫悔過書,否則將令其退學,咸錫憲拒絶用悔過書取代退學處分,因而中斷了兩年的學業。1921年在咸錫奎牧師的勸説下,咸錫憲前往位於平安北道定州的私立學校五山學校繼續中斷的學業,並在那裏遇見影響其一生的業師柳永模(1890—1981)先生。1923年五山學校畢業後,1924年進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一部就讀。1923年9月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當時的日本政府毫無理由地殺害朝鮮人與中國人,或將之關入大牢,咸錫憲也毫無例外地在一夕之間成爲階下囚。回憶起當時,他説:“並不是因爲地震而受到驚嚇,是因爲人性而受到驚嚇。”也許在當時他就感受到將人類心靈扭曲的國家主義、集團主義的暴力性,並在此時種下警戒這種暴力性的基因。

咸錫憲在日本留學時接觸到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在其與基督教信仰的纠葛中遊離時,受到日本無教會主義者内村鑒三的《聖經》研究影響深遠。咸錫憲與金教臣、宋斗用、鄭相勳等人決定加入即使不上教會,依然可以維持信仰的無教會主義(Non-church movement)組織。咸錫憲因受其影響,拒絶聖書與信仰間膚淺的教會形式主義,反對任何宗教制度或儀式的僞善。1928年回國後他在母校五山學校任教,積極投入培育後學的教學熱忱中。1938年在日帝的壓迫下辭去五山學校教職,1940年與1942年因涉嫌懷有共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傾向而被捕入獄,之後一直到1945年解放爲止過着隱居生活。其在監獄生涯與隱居生活中,熱衷老莊思想,關注其對宗教(無教會主義運動)的作用與不正當的政治權力(日本帝國主義)間的關係*金晟秀《咸錫憲評傳》,第159、166—167頁。。

原本是咸錫憲同道的基督教民族主義者的内村鑒三與日本政府進行了妥協,使得咸錫憲開始懷疑内村鑒三的思想,並和他劃清界綫。因爲内村鑒三没有反對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殖民化政策,身爲殖民地知識分子的咸錫憲無法同意這樣的想法。因此他改爲批判對日本帝國主義保持沉默的無教會主義的立場,並藉由老莊思想揭露國家主義的暴力性。1945年11月因身爲新義州反共學生事件的負責人,咸錫憲被蘇聯軍司令部拘禁。1947年南下到南韓(現今韓國)並對李承晚政權的自由黨獨裁體制、朴正熙總統的“五·一六”軍事政變、十月維新、全斗焕總統的第五共和國等獨裁政權持續批判,因而多次遭到拘禁,但他並未放棄並持續致力於民主化運動。自從脱離無教會主義後,改而加入貴格會(Quakers,教友派)成爲信徒,但後期對儒教、佛教、老莊思想、基督教等信仰采取兼容並蓄的包容態度。

(二) 咸錫憲的中心思想: 種子主義

咸錫憲的思想核心理念爲“種子”。種子是由其一生遵奉的業師柳永模先生在教導《大學》“親民”的時候,對“民”之觀念進行韓文翻譯解説時揭示的概念。種子就是民衆,即爲人民的意思。若將民衆視爲種子的話,那麽程朱學中的仁也可比喻爲種子,種子是永遠不滅的根源生命力(心的生命),與社會規則或身份無關。視民如“種子”,正如程朱思想以種子喻仁,代表“仁”藴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則人民亦當有生生不息的本源生命力(心的生命),無關乎社會規範或身份,人民本身即是歷史與社會的根柢,亦是歷史與社會的主體。作爲種子的人民不僅自覺地擁有主體性,也具有下列特徵: 如同種子是所有生命的起始與終了一般,種子爲人類社會的根本,如同純真的種子般,人民也是純真的,如同種子般,人民也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如同種子般,人民也互相依靠、相互扶持生活等。

傳統儒教中指出賢明的君子必須治理雜亂無章的百姓,但種子是國家與歷史的主體,是中心也是根本根源。領導者應該侍奉代表種子的民衆,因此咸錫憲雖然認爲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説“朕即國家”這句話是有罪的,但如果是由地上的種子——民衆——來説,則爲堂堂正正之言。“與民衆的呼吸切斷的瞬間,革命的力量也就斷了,如同莊子所言‘真人之息以踵’嗎?民衆爲何?是上帝的脚跟,是國家的腳跟。”*咸錫憲《咸錫憲全集2: 人類革命的哲學》,第74頁。代表種子的民衆終究是世界的根源,因此所有各類的革命都是根據種子(民衆的意志)才能成功。其對朴正熙總統所掀起的“五·一六”軍事政變進行了強力的批判:“革命是民衆的,唯有民衆才能革命。無論是何種革命只要没有民衆全體的支持與贊成,没能獲得全體的參加的話便不是革命,只是獨裁罷了。没能獲得民意便是羅織的革命,没有誠意亦非真誠的革命……排除民衆自己而羅織的革命,不是正當的革命,終會有傾斜倒臺的一天。越是隱藏那罪惡便會越加深重,危害也更大。”*咸錫憲《如何看待5·16?》,《思想界》1961年7月號。

此外,咸錫憲對韓國歷史中的重要史事“三一萬歲運動”評價如下:“不亡不争的是民。三一運動的民衆暫時聽到了上天的聲音,因傾聽上帝的言語時閃耀過光芒,抛棄上帝的言語時又再度紊亂不堪。李朝雖然是我們五千年歷史中最不堪且完全滅亡的朝代,若民衆憤慨並挺身而出便不會滅亡。”

國家不把百姓當作人的話,百姓也不會將其視爲自己的國家。三一運動,僅是過去一直沉睡的民意終獲甦醒的前哨。爲什麽會突然覺醒?是因爲種子的心胸開啓之故。種子的心胸爲什麽會開啓?是爲了使自己被當作人看待的關係。

歷史上民衆的聲音被正視,首次出現於三一運動中。换言之,指導者在這時才第一次换成民衆之意。甲申政變、甲午更張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是民衆没有呐喊爲自己發聲的關係。縱使給予民衆力量,但是組織運動、聚集民衆的人還是抱持舊有封建式思維的話,便是軍閥的政變,且會出現暗殺之類行爲,便爲錯誤之事。三一運動的知識分子是謙遜地面對民衆,因此全民衆皆起來反抗,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公便没有不覺醒的。政治不謙遜地走向人民,起事便不會興起。因此三一運動是我們歷史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那之前的歷史是政治家的歷史、支配者的歷史、英雄主義的歷史,從現在開始才是種子(民衆)的歷史,自主自覺的人民的歷史。那之前雖然也有革命、反抗運動,但那是貴族階級、軍人們所發起的運動。現在開始民衆必須自覺地覺醒,之前的轉變,爲政變式的轉變。三一運動則是民衆的和平性反抗。那麽三一運動爲何會失敗?爲何“三一萬歲運動”不足以成就國家的獨立?是因爲人民尚未真正覺醒,獨立是實力並非口號,終有一天能迎向真正獨立的一天*咸錫憲、盧明植譯《再讀咸錫憲》,人間與自然社2004年版,第122—125頁。。此即代表三一運動是種子——民衆——自覺自發興起具有主體性組織的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二、 咸錫憲對老莊思想理解的特徵

(一) 自 治理念

如前所述,咸錫憲對於老莊思想理解的基本理念是種子思想。即對代表種子的人民根源性的生命性與主體性賦予絶對的信任,由此以闡發民衆自治理想。“拜托!讓百姓們覺醒吧!知道政治是什麽嗎?什麽都不做就是政治。所謂的治理便是治理難看的雜草的意思,别讓雜草干擾到農作物的成長。將草放着不管的話就會一直生長,將民衆放着就會活下去。把狗放着去守護羊群的意思,干涉羊吃秣草的習性,把羊的習性改正爲狗的習性,甚至是把羊抓來吃,不是這樣的。把踐踏種子草地的狐狸群趕走,將維護羊群生命的狗的脖子煉起鐵煉”*同上,第73頁。;“但無爲的政治並非什麽都不做,傻愣愣地待着的意思。换言之,那是自治政治。種子們自己自發自省自治的意思,即是莊子外篇‘在宥’的意思,反對人爲,提倡自然,闡述無爲而治的主張,因此無爲主義用現代的話來講便是自治主義。”*咸錫憲《咸錫憲全集20: 種子新解》,第184頁。

權力者若不干涉人民或不妨害人權的話,種子因其與生俱來的自生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成長生存下去。咸錫憲的這種論點,基本上承自老莊無爲自然的思想脈絡。但若結合《荀子·解蔽》中對莊子的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一同審視的話,咸錫憲的道家性根源,指涉爲種子的生命即爲向着民衆*沈義用《向楚越志向與爲種子之自治》,《東西哲學研究》第37號,韓國東西哲學會2005年9月,第169頁。。若順此脈絡而言,咸錫憲所理解的莊子之天並非自然天,而其將種子視爲民衆,其“無爲自然”思想的中心即是種子。

核中心的粒子因具有生命的關係而不會腐敗……人與種子皆是如此……裏面因爲有粒子的關係,而使得整體更加彰顯生存的目的,更加具有意義。*咸錫憲《咸錫憲全集卷14》,第119頁。

此外,又有“種子既是全體又是部分”的主張,認爲個别種子中,藴含有個别的全體,“一個種子便具有全體的特徵又能彰顯其特徵”,必須梳理此脈絡。但是,此主張與集權主義或軍國主義的強迫不同。在集權主義或軍國主義國家中,有時爲了全體集團的利益必得犧牲單獨個體。依據咸錫憲的想法,黨派或集團否定以下兩種道理:“我”是與全體(上帝)直接連結之點,所有的人類成爲“一體”的真理。黨派主義或集團主義因否定自己黨派、集團外部的“其他”人,必然得使用暴力*咸錫憲《咸錫憲全集卷8: 愛之債》,第379頁。,即雖然給予標榜全體,實際上却是黨派主義、集團主義,而對種子擺弄暴力成爲國家主義*咸錫憲《咸錫憲全集卷12: 80年代實現民族統一之夢》,第43頁。。

(二) 和平主義——國家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暴力反對

咸錫憲經歷日帝強占期、北韓的蘇聯軍政、南韓的獨裁政權等統治時代,在其一生中面對充滿自利心的集團或國家對個人施予各種暴力。咸錫憲對這種種的暴力進行批判與反對,其思想基礎奠基於老莊思想:“我認爲老子是第一個倡導和平主義的人。應該没有像老子一樣始終一貫地、單純地倡導和平主義者,更何況其身處於殺戮之氣濃厚,並提倡富國強兵主義的春秋戰國時代。”*咸錫憲《咸錫憲全集卷21: 和平主義的第一人》,第31頁。

在《道德經》中反對戰争的代表性句子爲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在此咸錫憲闡釋爲:“老子是徹底的和平主義者……六·二五時衆多的父子弟兄被殘害,應該有婉拒勳章爲同胞的逝去感到哀悼並舉行喪禮的軍官,越南戰争時也應該有爲其殺害爲數不少的越南人民而内心感到歉疚的軍人。……對遊行示威的學生施與暴力的軍人比禽獸更殘酷,無法稱之爲正常人,如何使他們在贏得戰争的勝利後能感受到身爲喪主的心情。”*咸錫憲《咸錫憲著作集》,第176—179頁。

對生命的惋惜、愛惜和平的非暴力抵抗與世界和平主義的形態出現,咸錫憲親力親爲地站出來主張並參與反獨裁、反政府、民主化運動,並在活動現場,在非暴力和平的原則下堅持自己的理念,因而曾獲得候補諾貝爾和平獎(A Nobel prize for peace)的殊榮,堪稱韓國的甘地(Gandhi)。標榜軍國主義、帝國主義、國家主義的國家經常要求國民得對國家或政治制度效忠其生命。依據朴在淳的研究來看,歸結咸錫憲對追求富國強兵的國家主義批判有兩個層面: 批判國家主義對種子施予暴力性的支配,以及批判國家主義對自然與其他人類間的征服與破壞*朴在淳《種子思想的核心》,《尋找咸錫憲的思想》,第117—118頁。。即國家主義不只對國家内部成員強調壓抑與暴力的秩序,藉由帝國主義的侵略發起戰争。咸錫憲引用《道德經》十三章的“寵辱若驚”對其解説並闡明自己反對國家主義的堅定立場。

“‘愛國心並不是可無限上綱’……因爲國家無法變成至高無上的一切,上帝才是至高無上的一切。本來人就無法超越上帝支配一切,爲什麽會認爲可以支配人們生存與死亡的權限,再加上更没有能支配人的良心的權力與能耐。”*咸錫憲《種子的聲音》1989年9月105號;咸錫憲《咸錫憲著作集卷30》,第24—135頁。國家無法形成至高無上的價值,對我們的生命而言,比起國家更根本的價值是反國家主義的潮流後面所代表的意義。受咸錫憲影響深遠的權正生先生(1937—2007)於其詩作中亦揭露此意念:

没有愛國分子的世界

權正生

這世上,任何一個國家

少了愛國愛民族的分子

該有多和平

青年不再

爲國

爲族

提槍上陣

不再製造大砲

不再製造坦克

不再製造核武

不再有假國防義務之名的兵營

那麽

母親再不必失去

戰場上殞命的兒子

青年

愛着花

愛着她

愛自然

也愛彩虹

當這世上的青年

不再是愛國分子

才能珍惜更多

愛得更多

世界因此美麗

處處温馨

面對外部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内部國家主義的壓迫,富國強兵與弱肉強食的無限競争下,我們民衆的力量要克服這些是相當困難的,在這克服的過程中會面臨苦痛的過渡期是無可避免的事實。然而,咸錫憲又對我們説不要爲了增加自己的力量而去削弱對方,而説要克服霸道,愛與良心、正氣真切地結合,便可發揮全體生命本質。

無法以強者之心來體悟世界的苦痛,反而可以温和内在自我本心,從良心感受全體苦痛。承受苦痛折磨的殖民地百姓的立場,在獨裁政權下呻吟的民衆的孱弱的心靈中對生命的本性才能完整地實現,以此擁抱孱弱與疾病*朴在淳《尋找咸錫憲的思想》,第32頁。。咸錫憲的這種想法與《老子》的柔弱概念有關,並且與程子將《論語·雍也》中仁解説爲共同感受苦痛的注解有關*《論語集注·雍也》二十八章: 程子曰:“醫書以手足痿痹爲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爲己,何所不至。”。又,如同曹玟焕所指出的《老子》六十七章的三寶(慈、儉、不爲先)*曹玟焕《咸錫憲之老莊理解》,《韓國思想與文化》第11集,韓國思想文化學會2001年版,第246頁。的闡釋也認同咸錫憲對非暴力的和平主義的論點。

緒  論

咸錫憲身處的時代,由朝鮮末期起,經日帝強占期、六·二五,至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的軍事獨裁期,在咸錫憲看來,從日本帝國至南北韓政權,皆不脱國家主義的影響。當時的東亞在前近代與近代、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之間,摸索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兼容的道路。儘管今日東亞已在新自由主義的秩序中,勉力追求富國強兵之道,然而似乎仍未能脱離這兩大問題。咸錫憲試圖在老莊思想中,找出東亞所面臨問題的解答,而非西方文明或儒家,並廣泛思考各種議題,如揭發前近代與近代之交,作爲舊時代産物的國家主義的虚僞與暴行;關注民衆的主體性與自發性;挣脱富國強兵的競争秩序;宏觀看待東西思想與宗教;非暴力抗争與世界和平主義等。咸錫憲的努力,深深影響了基督教圈的民衆神學*沈義用《向楚越志向與爲種子之自治》,《東西哲學研究》第37號,韓國東西哲學會2005年9月,第176頁。;亦在197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過程中,對於民主、民衆、民族之抵抗談論的形成,有着決定性的影響*文智暎《1970年代民主化運動理念研究》,《社會科學論集》第37輯1號,2006年,第3—24頁。;並曾在生態主義生命運動及近代以來老莊學與儒佛道會通論上留下足迹。正如朴在淳教授所言,同時接受儒佛道的哲學與文化、分享民主化與工業化經驗的東北亞*朴在淳《東亞與咸錫憲之平和思想》,《日本思想》第16號,韓國日本思想史學會2009年6月,第23—49頁。,爲咸錫憲構想的東北亞聯邦與世界和平政府,創造了具體與階段性的探討契機。

[作者簡介] 金炯錫(1971—),男,韓國首爾人。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儒教哲學系博士。現爲國立慶尚大學哲學系助教,主要研究宋代和朝鮮時代老莊注解。

猜你喜欢

主義運動歷史
研究國學 保存國粹——論《國粹學報》在國學運動中的意義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全澳長者運動日圓滿舉行
“2020體能挑戰暨運動 健身體驗日”圓滿舉行
先秦的“實用主義”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2019體能挑戰暨 運動健身體驗日”圓滿舉行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