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2017-04-07陈冬梅
陈冬梅
摘要:作为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和体制新产物的高等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存在很多的特殊性,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其教育的定位、格局、软硬条件都存在更多的不足。本文从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出发,以心理学领域中的学习动机理论和管理学领域的激励机制理论为依据,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的基础上,探究激励机制在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改革中的运用,以期创新思政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關键词:激励机制 独立学院 思政教学 运用与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荚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尽管办学模式和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不同,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一员,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是一样的。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
以高考分数作为门槛的高校大门具备筛选的功能,所以生源水平的特点是形成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主导因素。就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思维活跃、思想观念前卫、价值取向多元,具备一定的文体特长,内在潜力与外在的组织和活动能力较强等优点,但在文化成绩基础、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存在普遍的不足。
1.学习动机不足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按照心理学中“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模式,动机与需求直接相关,个体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和社会需求内化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家庭意义和个人意义相联系。首先,大多数学生的高考志愿在选择专业时是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导,将社会需求作为专业选择标准,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及理想愿望,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源动力。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是初、中级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的“低空飞行者”,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学习环境中,缺乏学习主动力。同时,社会对独立学院“三本”的定位,使学生对教育和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前景和待遇等信心和底气不足,也是对学习动机的一种挫伤。
2.学习能力较低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通招生,但二者生源在智力上的差别并不大,拉开二者学习成绩的差距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习基础和较低的学习能力,在新的学习模式下体现出新的不足。首先,在学习习惯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缺乏自主的自我知识获取能力,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大学“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的适应时间较长和适应程度较低。其次,学习的方法不当,将应试教育下的“中学考试背一学期”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应用并对应到大学的学习中,就变成了“大学考试背一星期”,这样的学习方法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和认知目标。第三,学习态度不佳,集中体现在学习的韧性上,独立学院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且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他们比较娇宠。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出怕吃苦,惰性强、缺乏学习的毅力和耐力。
3.学习环境较差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耐将国家的实力做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区分,借鉴他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部分,学习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的硬件设施的方面,比如:师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以及校外的实践学习基地等;而学习的“软环境”主要是指校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等方面。与普通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高等独立学院在学习的软硬环境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并集中表现在学风上。独立学院学生在文体活动、才艺表演、社会实践、科技竞赛潜力等方面表现往往比较突出,但文化课和理论基础的学习却很难形成严谨、认真、积极、浓厚地学习风气,甚至有部分同学将学习当作是一种消费行为,认为上大学就是花钱买学分和文凭。
此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大学,办学宗旨多以“实用”为主,人才培养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的教育,无法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具体的教育过程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比如其教育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其理论性,同时它对受教者的文化基础具备一定的需求,这与独立学院的生源水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学与实际脱节,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意,教师敷衍,学生厌学;实践教育不到位,缺乏因材施教和生命化教育等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和实效性普遍偏低。
二、激励理论、激励目标和实践
1.激励理论和激励目标
从心里学术语看,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和需求,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从管理学角度看,“所谓激励机制,是指某团体为了达到激励成员的目的,采取某些手段或政策,形成对成员的吸引鞭策,促进成员行为效能的提高,进而达到团体行为的总目标。”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包含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一是,知识获取层面,这是最直接的层面即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行为,实现知识获取的学习的目标;二是,能力养成层面,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三是,品格塑造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培养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
2.激励机制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1)流动分组法,激发群体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的通识性课程,在独立学院基本上采取的是由2至3个行政班组成一个大班授课,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因此,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团队协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爱和归宿需要是继温饱和安全感之后个人的客观需要。在学校和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作为个体的学生都有被尊重和被认同的需要,因此可以将这样的客观规律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分组、分工和协作,运用群体认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出生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更多地“自我为中心”、甚至孤僻和任性的性格特点,所以分组和团队协作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分组教学对学习动机的激起和动机水平的维护是有限的,特别是固定的团队协作模式,通常都是团队的“领头羊”在发挥作用,对于激励而言,这样的团队模式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是“领头羊”的作用过大,剥夺和抑制住了团队其他成员的机会和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是“领头羊”的压力过大,使其动机水平降低并影响整个团队。所以可以考虑采取流动分组的方法,也就是分组后,组员并不完全固定,让团队成员之间可以互相选择和替换组员,进行双向的互动和监督。
(2)生命化教育法,激发求知欲。学习动机不足是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特点,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政教师特别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应试”为主的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有个先人为主的“定位”,认为是枯燥无聊的理论“灌输”,甚至还有学生把思政课称为“洗脑”课,再加上公共课的标签以及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思政课的时候处于极低地学习动机水平。所以应当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法,以学生的自主成长为教学定位,通过科学的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提高生的学习能动性。思政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杜绝死板枯燥,要多联系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多引入思维训练的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观摩教学等方法来激活学生的大脑,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了“模拟投标法”来分配学习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公开的模拟投标来分配教学中的学习任务环节,让学生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出发点来争取学习任务,在求知欲、好奇心、兴趣、成就感和竞争的激励下,学生参与任务和完成任务的动机水平都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提高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3)过程评价法,激发成就动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遵循此规律,可以有效地发掘成就动机在激励机制中的应用。而根据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的理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化的评价机制激励,科学的评价机制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定选择和运用提供正确的依据,又能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鞭策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习,并从中收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的作业和期末成绩来进行机械量化的考核和评价,这样学生无法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激励感。故而,科学地评价机制应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