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OSPA模型,让琐碎工作项目化

2017-04-07谢统华

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符号化限时项目管理

谢统华

近年来,“双11”已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一年一度全民共振的商业大事件。

它的意义,不只是缔造了一种交易速度惊人的营销模式,更是对新商业环境下企业运营的综合实力提出了全面检验和演绎的要求。它要求企业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系列经营管理手法的完全释放,这是一场关于营销模式、品牌传播、产品服务、供应链、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综合较量。

源起于光棍节打折促销的“双11”,突破了“4P”的理念范畴,甚至超越了人们对销售活动的认知边界,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越是庞大的工程,就越需要管理学的支持。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庞杂化,项目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各方人士的追捧。人们意识到,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完成特定的工作内容,可以更高效地达到预定目标。这个过程,人们通常会称之为“做活动”。不止大型的市场营销适合“做活动”,企业的一些琐碎日常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做活动”的方式系统化。

企业内部至少有一半的管理工作可以“做活动”。也就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最终目的。“做活动”要求管理者具备更综合的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求执行团队对原来的工作内容和标准有更高的认知定位和更低的容错率。

同时,有别于传统的部门团队,“做活动”的团队不再那么等级分明,而是更加注重横向的岗位协作和纵向的时间节点把控。它们更加强调执行力,并且是主动协同,高效响应的执行力。这就要求,“做活动”的团队必须对“活动”本身的目的、形式、组织分工、时间节点、过程汇报机制、执行标准及结果量化有着更加统一的认识和领会。

以某电商公司推出的一项“211限时达”配送服务为例:

该电商公司成立了“211限时达”活动小组,分别由运营中心、财务部、客服部、配送部、仓储部、市场部、销售部、研发部、设计部相关人员组成。所有人首先对“211限时达”的活动进行系统领会和认同,然后各自展开筹划并通过数据系统进行协同,最终实现服务承诺。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做活动”的团队对“活动”本身有足够的系统领会和认同呢?

LOSPA模型

企业内部活动从无到有,由一个想法到结果呈现的一系列推演过程,可概括为“LOSPA模型”。主要由逻辑化、目标化、符号化、项目化、档案化五个环节组成。

逻辑化(Logic)

“做活动”的目的,是系统、高效地解决问题。如何系统、高效?事实上,问题本身必须是可以被解决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效率本身是可以提升的。“做活动”的意义就是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以“211限时达”为例,难道不成立专项小组,不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去推动协作,就不能实现当天n点前的某笔订单于当天送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效率难以提高,并且出错率可能不低。要百分之百实现全部订单按时送达的服务承诺,成立“211限时达”专项小组来系统、高效解决问题是很好的途径。

因此,所谓的逻辑化,其实就是找出系统、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下面五个问题,可以判断一项工作是否具备“做活动”的逻辑:

①这项工作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一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④方法可以更优化吗?可以更有趣/具有参与性么?

④可以更多人参与吗?多人参与会提高效率吗?

⑤提高效率的同时,能实现效益(降低成本、转化销售)吗?

以某企业咨询公司2012年第四季度发起的一项服务营销活动“贴心行动”为例:

目标化(Obiect)

目标是管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对于“做活动”而言,目标就是在预设的时间范畴内的解决问题的次数之和,以及在活动中通过解决问题而实现的效益之和。这个过程,需要对活动效益进行深度测算,也是对“逻辑化”过程的再检验。

以“贴心行动”为例,其目标可设定如下:

在实际的活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活动的特性来落实目标,为不同的人群设定更具有实现性的“次数之和”及“效益之和”。因此,为保障活动的有效实施,目标的预设需根据活动的参与人来进行细分:

符号化(Symbol)

目标设定之后,需要迅速找到一个能支撑起行动目标的创意,并将之锁定、固化,让活动成为一个百口相传,耳熟能详的符号。这个过程稱之为符号化。

符号化的目的是让活动参与人形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愿景、相同的工作价值取向,统一规范的行动计划。因此,符号化的过程需要体现出活动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涵义,才容易被参与人和受众所接受。这些接受有些是被外在形式吸引的(主动),有些是被内在涵义影响的(被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能将这参与人和受众领会和记住,活动就成功一半了。

那么,活动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涵义包括哪些呢?

“贴心行动”正是以“公益、免费”为外在形式、以“帮扶、服务”为内在涵义的一场活动。因此,活动的创意紧扣“贴心”、“服务”、“免费”、“我是您的培训顾问”等杨C、要旨,在接下来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培训、沟通、定制、奖励等一系列步骤,赢得较好的执行环境,并一举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项目化(Proiect)

当然,活动到此还远远不够,接下来需要准备更详细的执行方案,梳理必要的操作规程,配备合适的工具资源,组织相关部门同步实施,最后还要列出项目收益,评估活动的价值,这便是项目化的过程。

项目化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1、活动何时立项?立项后是否对活动的逻辑、目标、符号进行必要公示及宣导?

2、谁是最高负责人?对哪些指标负责?是否具备必要授权?

3、项目组何时成立?各个节点的责任指标和对应责任人是谁?

4、活动何时开展?何时结束?活动主线是否制定?各个节点是否清晰?

5、有什么配套工具?预算是否审批并通过?

6、推进计划及信息协同如何保证?

7、是否需要培训?是否需要会议?

8、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反馈,如何最大化战绩?

活动进行到这个环节,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档案化(Archive)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事务,“做活动”前几乎是没有固定的制度、流程、工具等相关档案的。但“活动”本身正是生产并完善这些档案的一个过程。

“做活动”的经验需要传承和积累,尤其是项目管理体系的搭建和完善。将活动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档案化,正是活动执行团队的价值所在。因此,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所有工具、表格、流程、会议,都需要完整归档,同时确保有效存储,便于反复利用。当然,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动作,意义深远。

档案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流程、行动计划、会议议程、预算表、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表格工具、说明书、经验总结、方法话术、软件插件、学习文档、PPT演示稿、宣传海报、视频、主持稿、邀请函以及各类记录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文档资料等等。

“贴心行动”从策划之初,就被介定为年度活动,每年可按期开展。档案化即为接下来每年重复开展本项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做活动”是痛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活动策划人不仅要站在上帝的位置,用心迎接新想法的诞生,还要亲手去缔造整个世界。活动从无到有,工作从单调到丰富,解决问题从枯燥无味到生动有趣,任务执行从独来独往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共同进步,这正是活动带来的改变,也正是活动本身的魅力所在。

让琐碎的工作项目化,让解决问题变更系统而高效,这正是“LOSPA模型”存在的意义。我给它取了个非常有趣,同时也很恰切的名字,那就是“落实吧”——只有落到实处,“LOSPA”才会真正系统、高效地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符号化限时项目管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指南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找茬儿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瓷砖识别
趣味阅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