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试验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区域性研究

2017-04-07张庭跃

当代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毕节设置中职

张庭跃

一、研究背景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生态脆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0年3月,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加快推进毕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七项重点任务。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明确了由毕节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探索实践,即“探索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更是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效性、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里指的“区域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相对的“区域”,是中职学校根据“县域”或“相对的地方区域”来设置专业的一个导向性的“区域”。“区域性专业建设”是指在某一经济区域内的专业建设,它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二、毕节试验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畢节试验区现有20所职业院校,除毕节职院、毕节医专、毕节幼专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立足于学校发展方向比较鲜明外,其余县(区)中职学校体现不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欠缺,特别是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更为缺乏。一些中职学校片面地理解“以市场为导向”,见子打子,一哄而上,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目标发展,谈不上科学的规划,出现了设置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小而全,有的专业甚至一个标准班人数也不足。据统计,2014年,20所职业院校专业叠加起来的有105个,最多的学校有13个,最少的学校有3个,而且短线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对外缺乏竞争力,对内没有吸引力。同时,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2015年,16所职业院校专业叠加起来有112个,其中14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招生的有11所,设置了汽车维修专业的有11所、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有10所、医学护理专业的有9所、旅游类专业的有8所。这些招生的专业设置说明了热门专业和重复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结合学校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目标。除毕节卫校的专业具有医学特色外,其余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混杂、重复、无特色。

三、开展区域性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专业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必须结合学校的基础能力、师资队伍、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来综合考虑,要以相对“区域性”来打造自身的专业特色,实行错位发展。专业建设实行“区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建设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各地要根据本地产业、人口、教育实际和城镇化进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培养大工匠打下扎实基础”“各地要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族传统工艺等领域,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贴近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基础,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这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提出了高要求,指明了方向。

二是试验区产业的需要。在2016年毕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必由之路,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转方式、调结构壮大实体经济,推进全市产业从“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从大数据、大健康、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做强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市场工程、金融和产业园区等方面,对试验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阐述。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带来技术人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技术人才的需求矛盾就会凸显出来。给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区域性的特色专业建设也刻不容缓。

三是学校发展的需要。随着毕节试验区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技术人才的质量提出了高要求。中职学校服务地方区域性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任务显现出来,客观上实现满足学校办学规模专业门类多、“小而全”的专业建设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水平和专业建设质量。因此,随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在新一轮的专业建设中,应立足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基础,立足于重点为区域主导产业服务的发展思路,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打造自身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为实现试验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2014年,针对试验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毕节市职业院校专业规划和设置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紧紧围绕“立足本市、面向全国,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统而不死、分而不乱,突出重点、办优办特”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重复投入和同质竞争,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怎样开展中职学校区域性专业建设

区域性的产业转型升级制约着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供给,影响着中职教育的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专业建设也融入了学校内涵的发展需求,极大地影响着办学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校要立足于所处的产业背景,区域性的产业环境;结合学校的基础条件、发展理念、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来打造;以科学发展的建设研究,以市场导向为依据、以企业行业为依托来进行区域性专业建设。

(一)就业是专业建设的导向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因此,学校设置什么专业学生才好就业?学校设置什么专业才好招学生?这是专业设置的就业导向问题。专业设置的可持续性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学生是专业设置的主体,专业设置是学生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目前所了解的中职学校片面的追求招生,如大部分学校针对目前相对就业较好的幼师、护理专业来设置,学生就业导向市考虑了,但就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设置招生的专业,导致没有师资、基本的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出现“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瓜”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学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位、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开设的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不好,没有一定的就业率,就很难得到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所以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考虑就业导向。一方面要结合政策层面、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域性的产业结构、行业支撑、民族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开设就业率高、就业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那种忽视就业导向,不求实际,盲目跟风,草率决定开设专业或调整专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产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础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因此,产业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基础条件。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东莞日报2013年6月6日第A10版登载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 莞公办中职将调整专业》的报道,报道指出东莞市“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和四个特色产业中,有4个产业在中职学校没有相对应的专业,部分产业虽有对应专业但规模不够、服务能力不强”;东莞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绝大部分在中职学校都没有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存在脱节现象,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东莞市“中职毕业生就业一年巩固率和专业对口率不到50%”。

这是来自经济发达区域的中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脱节的报道。

最近几年,从毕节16所职业院校的专业指导规划来看,现实中中职学校接近试验区产业发展的有多少?值得深思。区域性产业才是支撑专业设置的基础。只有把产业与开办的专业结合起来,专业才可能持续发展,不影响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不影响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面向产业进行专业设置至关重要。

(三)质量是专业设置的保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黔教办职成﹝2016﹞90号),通知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工作实行省、市(州)、校三级报告制度,坚持分级负责、分步实施、诊断改进。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到了一个重要高度。专业的设置要靠质量来保证,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力。如毕节卫校(现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1999年至2006年招生处于低谷时期,那时毕节卫校招生时段从春节学期开始就安排布置,招生实行分组、下任务,其招生结果是“招生难、留下难”。2007年毕节卫校改变分组招生、下去招生的做法,主抓质量,让留下学习的学生“学习开心、生活舒适、就业满意”,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由学生传递给家庭,由家庭传递给社会;到2008年招生局面开始好转,2009年卫校的招生情况实行定分数、定计划招生,学校用了两年的时间以“质量”扭转了“招生难、留下难”的局面,这种局面持续到2012年。2013年卫校因为质量好、社会信誉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同意把毕节卫校升格为毕节医学专科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因此,中职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一定要质量来保证。不要只为了把学生招进来,没有专业教学的评价机制,不管专业的教育质量。如毕节某中职学校开设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了一年半没有见到一个注射器和相关的专业教学器材,这所学校培养的护理专业的学生那个医院敢接收呢?又如毕节某中职学校开设的幼师专业,学生进校没有经过专业基本的面试,学校没有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这样毕业的学生假如进入幼儿园能当一名合格的老师吗?2016年毕节市教育局招考幼儿特岗教师,考题就是弹一首简单的幼儿曲子,大部分报考人员在钢琴前呆坐了5分钟走人。此两例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能保证吗?还能招生吗?家长能把子女送去读吗?

(四)发展是专业设置的目标

专业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目标,没有专业的培养,学校就不能称之为职业学校了。一所中职学校的发展目标的定位,基本上市依靠专业的设置来实现的。所有专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围绕目标来设置专业,打造专业建设。一方面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对市场进行近几年甚至未来十几年的就业导向进行预测,预测学生的就业形势,专业设置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围绕学校发展目标预测经济发展带来的职业多元化的变化,这种职业多元化的变化带给人们对自身发展需求而对职业的选择,专业设置能否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学生能否在就业方面持续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学习、培训、深造等;再次围绕学校发展目标预测专业资源背景能否进行拓展,避免专业设置造成浪費的现象。如一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投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上千万,一年就只有几个学生进行技能学习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中职学校的发展与专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硬指标。

总之,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学校基础、质量保证、发展目标等方面,综合分析专业建设的前瞻性,推动中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毕节设置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