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积极心理学的面纱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心理学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揭开积极心理学的面纱

刘培洁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学科,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推崇。本研究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要特征、研究主题、治疗观进行多方面的解读这门新兴学科。并与被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异同,达到对积极心理学更深层次的认识。

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观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词最早于 1954 年出现在 A. H. Maslow 的著作《动机与人格》 中,当时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 (任俊,叶浩生,2006)。赛利格曼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Sheldon & King,2001)。2002年,斯奈德和洛佩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任 俊,叶浩生,2005)。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2003)。一些学者认为,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社会环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问题(苗元江,余嘉元,2003;任俊, 叶浩生. 2005)。而无论积极心理学有哪些研究主题,它都有以下的特点: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展现;强调一种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以科学实证为主要研究方法。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1961年创建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 和1962年成立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 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主要研究人的内心生活体验,看重人的积极面, 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

积极心理学充分注意到被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忽视的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人本主义学家存在以意识经验现象学分析来反对实证实证的主流心理学的倾向性。而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和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Miller,2008)。

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关注共同的研究主题,但是它们以不同的路径对人类的积极本性进行探究。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在一个群体中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感受及其特征,所以通过大样本的测量以及对这些测量数据的分析考察影响人们主观感受的因素,而人本心理学则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因而对少量人所作的描述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成为他们主要方法。两种路径各有侧重,也各有自己适用的范围。随着这“两种积极心理学”对话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促进两者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心理学领域的繁荣进步(Mruk,1995;孟娟, 彭运石,2010)。正如Robbins所指出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或意图整合人本主义观点,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说都是一件积极的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来揭示人本主义心理学长期为心理学所作出的贡献(Robbins,2008)。

三、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观

积极心理学主要有以下观点: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积极心理治疗过程中主张运用直觉与想象。通过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

积极心理治疗相对于人本主义治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跨文化疗法。人本主义治疗是和来访者在同一种文化层次上谈论问题,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主张用一种更合理的、更积极的文化对被治疗者的问题作出分析。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概念是治疗对来访者的移情,通过“移情”来达到治疗双方在存在问题上的沟通。而积极心理治疗则是反移情,即让被治疗者来体会治疗者的积极人生和积极情感而被激发起自身的积极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双方最终达成共识,这样被治疗者原有的观念就被新的积极的观念所代替,从而当事人也就能保持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潜能(方舒,2012)。

[1]任俊,&叶浩生. (2006). 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 14(5), 787-794.

[2]孟娟,&彭运石. (2010).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爱恨情仇.教育研究与实验(3), 78-8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 (2003).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 11(3), 321-327.

[4]方舒.(2012).试论人本主义治疗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1), 151-153.

[5]苗元江,& 余嘉元. (2003).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81-87.

[6]任俊,& 叶浩生. (2005). 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 心理科学进展, 13(6), 856-863.

[7]Miller, A. (2008). A critique of positive psychology——or.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42(3-4), 591-608.

[8]Robbins, B. D. (2008). What is the good life?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renaissanc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6(2), 96-112.

[9]Sheldon, K. M., & King, L. (2001).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6.

[10]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Mruk, C. J.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 Mental Health Services, 39(3), 53.

刘培洁(1992-),女,汉,江苏,苏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与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心理学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