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
2017-04-06单立娟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文 / 单立娟,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探讨如何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
文 / 单立娟,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科技信息时代的大环境,决定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都趋于智能化,电力行业亦应如此。智能电网融入了信息、电力及自动化等多项现代技术,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建设意义重大,尽管目前各地区电网企业发展势态良好,但是要实现配电网段的智能化,仍有许多有待技术人员解决的疑难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智能电网建设的这一难点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全面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新一代;智能电网;配用电通信网;构建
从技术层面讲,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组网,有的电力公司走电信大网络技术路线,但更多的是采取简单叠加模式,类似于工业通信总线那般。伴随智能电网的应用,必然会涌入大量智能信息,其应用模式也会愈发趋于多元化,传统工业通信总线技术显然无法适应如今的宽带分配需求,更无法实现大量终端设备的控制与接入,但如果应用已有的公共电信网络技术,则无法保障现阶段工业控制信息的顺利传输,于是就出现了“电信宽带技术信道资源”和“工业控制通信分域管理”两者间的矛盾,因此电力公司各部门只能单独建设通信网络,全面智能化、平台化的电网发展只能暂时搁浅。
1 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定位与需求
1.1 业务定位
根据不同的应用信息,可将智能配用电的业务类型分成3种:(1)现场语音及视频通话;(2)实现电力企业和终端用户的互动性,比如采集数据、费用控制、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负荷控制等;(3)远程控制、监控配电网变压器、配电自动化等设施设备。
根据信息内容定位,第一种业务和公公电信业务并无太大不同,电力企业最重要的业务是后两种,它们将直接参与到电力生产中,配用电通信网要想实现这两种业务,必须要达到以往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同时在网络化之后依然能够满足广域多节点的接入,突出“广域工业控制网”的独特性。
根据信息流模型定位,决定第一种业务的是电力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并非电网结构关系,而后两种业务的主站设施位于变电站、电力企业的网聚会点,系统终端是顺着电力线逐级分布的,无论是容量还是信息流量,都和电能流的特点非常相似。所以,站在信息层的角度,只有后面两种业务的特点与电网结构、工业控制相符,它们也是发展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动力。
1.2 承载需求
1.2.1 安全性
①为防止泄密MAC,IP,TCP通信数据包内容,应使用WPA,Ipsec,SSL等传统通道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加密;②为防止网络被非法攻击和入侵,采取DMZ隔离区及NAT网络地址转换等技术隐藏重大信息设备;③为防止泄漏信息的物理介质,利用逻辑物理通道及独占传输介质进行物理隔离;④为防止非法数据包、通信设备入侵网络,采用用户鉴权、远端设备接入认证、过滤数据包等技术策略。
1.2.2 传输性
目前,配用点业务依然在整合时期,营销业务、配电自动化等功能都包含在10kV段通信信息量中,采集器、集中器、FTU馈线终端单元、TTU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单点数据量的数量级大多在10kbit/s左右,变电站区域汇集数据量的数量级大多在10Mbit/s左右。所以,相比公网多媒体,工业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更在乎可靠性和时效性,数据量也更小。
1.2.3 平台化
平台化的主要功能是提升网络利用率,并且要为综合业务提供服务。通信层(信息传输)、应用层(所有业务部门)、信息层(信息处理)三部分构成了通信及信息平台化模型,因此配用电通信网一方面要妥善处理通信层各设备间的资源备份、统一接口与管理及拓展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信息层各种配用电业务的整体承载水平。
2 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构建
2.1 通信组网功能
下一代NUN网络细致区分了核心接入层、传输层、网络管理控制层和信息应用层,通信网络接口、信息服务接口的定义非常灵活,可见配用电通信网的各项功能应实现模块化,以免在单纯的改善功能时对整个网络系统造成影响。考虑到电网规模的庞大,为了简化复杂的运维管理,通常会单独构建固网与移动网络,但这又会浪费资金,需要多次建设通信接入网络管道,购买用于管理和控制的设施设备,但如果电网规模不大,则可在功能分离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设备的耦合节约设备和建设资源。
2.2 公网、专网混合组网
充分考虑行业分工、投资规模,保证构建成功配用电网既经济又实用,比如公网、专网混合的组网思路就非常科学。公网负责承载非生产控制核心业务的运营与选择,而专网则承载着控制类业务的运营,从而提高构建配用电通信网的经济性和性价比。
2.3 工程演进措施
构建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平滑演进,电力企业的投资通过已有的网络基础设备获得保护,能够更好地扩容网络、升级系统。正如上文所述,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工业控制”与“广域宽带”,所以,为了充分保证核心业务的运营,在技术上应采取“专网构建(光纤)为主、公网构建(无线)为辅”的策略。
3 结束语
由此可见,智能电网若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成功构建起与之匹配的配用电通信网,自此才能达到工业通信网络的控制标准,同时又为电力、通信行业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国电力企业应重视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建设,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1]徐焜耀,徐鑫,侯兴哲等.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10):1-5,18.
[2]张宇,刚建勋,杜茜等.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措施[J].数字通信世界,2015,(6):138-138.
[3]马良仁.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73-73.
[4]辛培哲,闫培丽,肖智宏等.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研究[J].电力建设,2013,34(7):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