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2017-04-06何素素严春霞
何素素+严春霞
摘 要:民俗游戏,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传统风俗的游戏。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同时具有趣味性、可塑性等特点。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民族精神;有利于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护民俗资源;同时有利于增添幼儿游戏的趣味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游戏;体育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点教学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民俗游戏,能使幼儿体育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我国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一、民俗游戏应用于幼儿体育活动的原因
1.民俗游戏蕴含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文化特色
民俗游戏之所以传承至今而久盛不衰,因为它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且蕴含了深远的教育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民俗游戏,不仅能体会到民俗游戏所带来的愉悦,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思想有所了解与学习。另外,民俗游戏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可塑性、创造性等特点,也符合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的课程标准。在体育活动中纳入民俗游戏,既丰富了幼儿的体育生活,又帮助其学习民俗文化,同时也能利用其特色充实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体系,开发多样化的活动课程。
2.民俗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幼儿的一切游戏活动均以兴趣为出发点,与枯燥的课本说教和晦涩的游戏规则相比,丰富有趣的游戏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古代,民俗游戏创造的初衷是为缓解劳动人民在劳动时的枯燥和单调,如“山歌对唱”“踢毽子”等,且游戏时具有灵活性,不是单纯的模仿和重复。因此,幼儿在自发的情况下愿意参与民俗游戏。
3.幼儿体育活动中民俗游戏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所带来的弊端是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不断消亡,民俗游戏正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游戏相比,他们的童年生活则显得相对枯燥和单一。同时,在幼儿园里,由于教育观错位、办学条件的缺失等因素,幼儿园内的体育活动也成了一副“空架子”,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脱离社会实际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常见的弊病。
二、民俗游戏运用到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意义
1.传承民俗游戏,保护传统文化
民俗游戏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传承和保护民俗游戏,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使命感应从小就扎根于幼儿心中。因此,将民俗游戏融于幼儿的体育活动,带领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奇妙,传承民俗文化十分重要。而且,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和感悟,才是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重要保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只有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文化才会历久弥新、愈发蓬勃。
2.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游戏一旦被框上“条条框框”,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民间游戏的自主性、随意性恰好满足了幼儿好奇、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真正地与游戏融为一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教師通过对民俗游戏的深度挖掘,可以以此为基点设计出更多的游戏,将它们引申到其他的教育领域中去。这样,幼儿不仅参与了游戏,也学到了游戏背后有趣的民俗知识。
3.增加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当幼儿对所要进行的游戏充满好奇和探索欲,他便会积极参与。“趣味性、创造性”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特征,而民俗游戏恰好与这两个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将它运用到体育活动中去,能使体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幼儿真正融入游戏中时,他所希望做的不仅仅是重复玩耍,而是在这个游戏中增添一些新的事物使这个游戏更加丰富有趣,从游戏中催生出新事物。重复地玩一游戏会让幼儿逐渐厌倦,但从中创造出新鲜的玩法和形式,则会令幼儿乐在其中。
4.丰富童年生活,留住美好记忆
让幼儿享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生活,尽情游戏玩耍,对幼儿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但当今幼儿更多的是与电子产品做伴,同伴间交往减少,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自私、孤独等,进而失去童稚童趣。相比之下,传统民俗游戏更贴近生活,简单有趣,不仅能促使幼儿同伴相互交往,其纯天然的游戏方式也能使幼儿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让孩子回归民俗游戏,感受童年乐趣,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
参考文献:
[1]沈小芳.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金华.“老树发新芽,老游戏新玩法”——浅谈民间游戏的价值及在幼儿园的运用创新[J].好家长,2014(48):93.
[3]蒋瑶群.让游戏浸润乡土气息——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5-228.
[4]柴明佳.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开发与利用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