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滋润学生的心灵
2017-04-06孙国岩
孙国岩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没有社会经验,对社会现象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好奇心重、善于模仿,对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无论良莠都会吸收和学习。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整体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一旦学生染上了坏习惯,形成了错误思想,做出了不良行为,就很难改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里念,引导学生在初级阶段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品德基础。
一、用高尚的情操“滋润”学生
小学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达六年,在这六年之中,教师的言行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小学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智慧的开发者,更是学生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和示范者。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执教品先行,育人先育己。”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都应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学校、班级中发现废纸或其他杂物时,教师不要总安排学生去做,自己也可以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篓或废物箱里;在班级上课前,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扶正桌椅。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就会看在眼里,并进行模仿。
此外,在处理班级事务或课堂上突发事件时,教师一定要公正、公平和公开;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教师要从健康、快乐和节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结合本学科特点教育学生
俗话说:“会教育学生的教师,懂得用一百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不会教育学生的教师,只会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事实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门学科都能挖掘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各科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1.利用新编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
现行的语文和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每篇课文都配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蕴涵着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灵活巧用插图,让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讲述自己感受到了哪些教育,得到了什么启发,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存在哪些不足,自己怎么做才有意义、有价值。这样,能促使学生充分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使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挖掘各科教科书中隐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
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习题,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思想教育;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唱“红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等。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不能墨守成规死教书、硬灌输,而要切合教学主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利用少先队活动,将德育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
学生得到了教育,并不意味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在学生自觉参加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完善。少先队与学生有着“充分”接触,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活动中既是主人,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学校领导、大队(中队)辅导员应给予队员充分的自主性,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开展少先队活动,并对相关活动提出行为要求、组织纪律,引导队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体验、反思、总结、感悟、积累、锻炼,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班级荣誉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逐步把基本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和品质。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永不可缺且意义深远的活动。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效保证学生思想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小甸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