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
2017-04-06赵若彤
赵若彤
摘要:本文从教学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便于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中,能够快速、准确、完整地绘制出露头信手剖面图,为室内地质工作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野外露头 信手剖面图 原则 步骤 方法技巧
露头是地层、岩体、矿体、地下水等露于地表的部分。野外露头观察及描述是获取原始地质资料最直接的方法,对找矿及其他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手剖面图是以目测的方法勾画出露头外形,并记录一系列重要地质信息的图件。露头上一些用冗长文字无法描述清楚的地质现象,均可用信手剖面图直观、形象地记录下来。虽然摄影也能获得这种效果,但它受光线、镜头取景范围等影响较大,且主次不明,难以突出露头上的重要地质信息。因此,绘制信手剖面图仍然是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原则
不同于普通的风景素描图,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的绘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快
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地质工作者在每个露头上停留的时间有限,所以要求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图件绘制。因此,地质工作者可直接用铅笔或钢笔在野外记录本上勾画,不要求精工细作。
2.准
露头上地质现象纷繁杂乱,在绘图时,地质工作者必须加以选择,突出重点。在如实描绘客观现象的基础上表达必要的地质信息,忌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对图件进行艺术加工。
3.全
信手剖面图必须包含必要的地质信息,才能体现其价值。根据野外工作中的习惯用法,信手剖面图要求尽可能注明以下几项内容:①图名;②比例尺;③信手剖面图一端的方位;④地质界限、地质符号、岩层信息及相应说明;⑤图例。
二、信手剖面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技巧
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绘制常采用“远近结合”的方式。地质工作者先从远处观察露头外形,圈定绘图区域、勾画露头轮廓线,再近距离观察、记录露头上重要的地质体特征,丰富图件地质信息。
为了更好地阐明野外露头信手剖面图的绘制步骤与方法技巧,下面以青海大柴旦五彩煤矿中某露头为例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笔者于2013年9月在柴达木盆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时绘制该露头信手剖面图(如图2所示)。
1.圈定绘图区域
野外地质调查针对性较强,观察重点未必遍布整个露头。因此,地质工作者应在露头上圈定绘图区域,确保图件能够清晰反映重要的地质信息。如为了记录大煤沟组(J1d)及采石岭组(J3c)不整合面及上下地层特征,地质工作者在露头上圈定绘制区域(如图3所示)。
2.确定比例尺
要绘制出可信度极高的信手剖面图,地质工作者常选择易于估算真实长度的标志物(如电线杆、树干、汽车等)确定图件比例尺。如笔者选取露头前方的汽车为标志物,车长约5米,在图框内画一个长2厘米的汽车,可确定该剖面图比例尺为1∶250。
3.勾画露头轮廓线
露头轮廓线包括露头外形及其中的重要地质体。根据露头外形、重要地质体与标志物的大小比例及相对位置关系,可勾画出露头轮廓线。如笔者已确定剖面图的比例尺是1∶250,根据人眼看东西近大远小的特点,笔者站在远处拿一支笔对着汽车,当笔看起来与汽车一样长时,保持这个距离度量露头外形尺寸。汽车所在路面为剖面图的底边界,底长约35米、竖高约20米,汽车离左边界约23米,离右边界约5米。根据比例尺及汽车所在的位置,笔者在图框中勾画出露头外形。然后,运用相同的方法度量,J1d及J3c之间不整合面约在汽车上方13米处,略微倾斜。至此,剖面图框架基本建立。最后,笔者用相同方法可勾画出各岩层厚度及形态。
4.丰富地质信息
信手剖面图的描述对象不同,需要补充的地质信息也不同。如果图件描述对象是地层,则地质工作者需要近距离观察露头上各地层岩性特征、矿层特征、风化壳、化石、地层接触关系,测量岩层产状,并记录到剖面图上,不能直接反映的地质信息可在旁边做文字说明;如果图件描述对象是断层、节理、褶皱及其他构造现象,地质工作者应着重描绘可充分显示构造现象的标志层以及构造特征。如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反映断层上下盘移动方向的标志层、断层面产状、节理面夹角及产状等。
5.完善方位、图例、图名等
方位即剖面走向,可直接用罗盘测量。
图例是地质图中的习惯用法,地层岩性、地质年代、构造现象、矿床等均有统一图例标准。在野外制图时,一些常见地层岩性、地质年代和构造现象的图例可省略。
为了反映剖面位置,突出剖面图描述对象,信手剖面图图名常以“剖面位置+描述对象+剖面图”方式命名。此外,地质工作者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增加其他地质信息。
三、结语
信手剖面图的难点是如何在图件中真实地反映露头上的重要地质信息,即使没有绘画基础,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技巧,就可完成高质量的信手剖面图。
參考文献:
[1]兰淇峰,宋姚生等.野外地质素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蔡二兰.MAPGIS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技巧[J].华北国土资源,2006,(4).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