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有“工匠之心”

2017-04-06王开东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书匠手艺人匠人

王开东

伟大的工匠充满了人性之美。

我想起了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这对兄弟都是鞋匠,他们说做鞋子是一门手艺,并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们精选最好的皮革,亲手缝制每一双鞋子,把灵魂都缝进鞋子里了。在机器大生产到来之时,别人都舍弃质量,追求时间和金钱,他们却固执地坚持手艺人的规矩,20年不涨价,先订制后付款,可以赊账……他们一针一线,不吃饭,只是做鞋子,最后活活被饿死……

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技艺中,把灵魂灌注进去了,作品中有自己的血和肉、有自己的心,作品就是他们自己。

我被他们深深感动,很多教师缺少的就是这种“工匠之心”。

在很多人眼里,“匠”可能是实用的,也是精巧的,但绝不是艺术的。“匠”是规矩、束缚、再现的代名词,“匠人”常常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鉴于此,很多教师勇敢地喊出口号:不做教书匠!

热血沸腾!血脉贲张!

但这些年,我们实在被口号和愿景害苦了。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人人都不做教书匠,谁来踏踏实实地教书呢?

其实,如果真正能够把教书匠做好,我们的教育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些年,我们的创新理论层出不穷,今天学日本,明天学美国,后天学芬兰、新加坡……我们被创新理论吞噬了,忘记了教育不就是教书育人,何有他哉?

我们常常说要更新教育观念。其实,教育观念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真假。

孔子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旧不旧?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旧不旧?这不都是教育的真谛吗?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但我们被创新绑架了,很多好的东西,因为不具有创新的要素,就被我们毫不犹豫地割舍了。这些年,我们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既没有传承,又谈不上创新,教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死魂灵,无根也无叶,有魂也无魄。

不妨具有“工匠之心”,做一个教书匠吧。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教育更是如此。教育中我最在乎的就是“悟”,“悟”需要閑暇,需要毫无压力,需要安全感,需要舒张,也需要时间来保证。

做教育,就得像个手艺人,沉浸在专注、激情和挥汗如雨的光阴里,享受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没有痛苦的教育,不值得一提;没有幸福的教育,不值得一过。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都绝对需要安静和安定,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他们只有先成就它,然后才有可能成就自己。

真正的教师,绝不追求所谓的多、快、好、省。所谓的高效课堂,不过是教育功利化赤裸裸地表达。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像中世纪古老的庄园生活,缓慢从容;像缓慢成熟的爱情,种子和灵魂都喜欢安静,在和煦和温暖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

猜你喜欢

教书匠手艺人匠人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终身做个“教书匠”
青年匠人
举办展览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
县官和教书匠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