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约课: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学的创新研究

2017-04-05蔡月连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学类导学文学

蔡月连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福建漳州,363000)

导学约课: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学的创新研究

蔡月连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福建漳州,363000)

文学类课程作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拙学科,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偏离了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开放大学建设的初衷,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出勤率偏低等问题。导学约课是创新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更好践行导学约课模式,必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塑造教师多重角色,丰富教学工具和手段。

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学;导学约课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开放教育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学科的文学类课程,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然而,开放教育学生大多是在职从业人员,面临着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文学类课程学生出勤率偏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达到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开放教育学生面临的种种问题,如何满足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是发展开放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建设开放大学面对的巨大挑战。

一、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导学教学满足了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

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在职从业人员,而且很多学生都建立起了家庭,他们不仅要做好单位的工作,而且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因此,工学矛盾和家庭负担是他们面临的极为迫切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工作、照顾家庭和参加学习的时间,就很有可能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从而挫伤他们学习的兴趣。开放教育学生选择开放教育提升在职学历,主要是因为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他们对学习形式要求灵活、学习内容要求实用、学习效果要求快速。

传统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以面授课为主,以网上BBS讨论为辅,以讲解教材知识为内容的形式,然而,由于工学矛盾和家庭负担等问题,很多开放教育学生无法到学校参加面授辅导课,可见,一方面,传统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反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以致面授课堂越来越冷清;另一方面,它也不符合开放教育的教学规律,反而会降低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以致开放教育生源越来越少。

为满足学员在职学习的需求,远程教育理论要求开放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这就要求创新教学形式,导学教学符合了远程教育理论这一要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指导,把学生引进学科的大门,给学生合理的学习建议,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就学习重难点和思路方法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每门课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业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导学教学符合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的教学需要

文学类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追求。和普通高校文学类课程一样,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阅读力度,要求学生认真细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提倡“主体性的鉴赏阅读”,将文学作品的文学因素内化为自身的内在感受,激发和培育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有的学生是跨学科,有的学生毕业多年后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有的学生成绩一直很不好,他们文学功底一般比较欠缺,文学逻辑思维先天不足,加上自身面临的工学矛盾和家庭压力等因素,在理解文学课程体系上的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无法主动参与文学类课程的阅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导学教学中“导”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有效的“导”,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因此,导学教学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介绍课程的学科体系,引导学员理解整体知识结构,把学生引进学科的大门,为课程的整体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进。

文学类课程的知识结构对于大部分的开放教育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导学教学以高屋建瓴的手段,介绍课程的知识结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资源,解决了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揭开了文学课程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文学课程的体系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文学课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完成文学课程学习任务。

二、导学约课: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学的创新模式

导学约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与课程教师约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教师响应学生的需求,因势利导,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地学习课程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文学课程的学习技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它包括:约课前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导学约课计划、整理发布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与学生约定时间方式实施教学过程、课后及时总结反馈。[1]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开放教育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教学活力。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约课模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教育学生的文学基础较差,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不高,文学课程实践性又较强,强调对文学的阅读和提倡多写,因此如何激发开放教育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开放教学育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导学约课模式中,约课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是微信、QQ、博客,也可以是视频电话等,对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技巧,使学生更加亲近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作品的阅读兴趣,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如在余华《活着》的导学教学中,在班级QQ群通知学生阅读这部文学作品,阅读后思考这部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元素,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找导学教师进行约课。导学教师就一些重点难点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进行讲解,不仅要让学生感悟到“重复”是这部作品叙事的重要手段,而且要让学生探究出作家余华的悲剧意识,认识到余华的创作风格。[2]

通过合理的导学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开放教育学生由于过于追求实用性和自身文学知识欠缺的原因,对文学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教的最终目的是不教”,教师讲课的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导学约课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传统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它通过学生主动预约,导学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引导学生对文学课程实用性的认识,让学生理解文学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主动性。

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导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现在生活中常见的取源于古代文学的广告,特别是《竹林篇》,这个多次获得创意大奖的形象广告,更是直接取材于《大学》等文学经典,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并非过时的东西,而是能够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创作养料的知识宝库。在讲析这门课程的戏曲知识时,由于戏曲离当今学生太遥远了,学生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应该想办法加深学生对戏曲常识实用性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戏曲在当今社会的运用,因此,导学课上可以结合王力宏的《盖世英雄》、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网络歌手维也纳的《你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等流行歌曲,分析中国古代元素在当今歌曲创作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戏曲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3]

三、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实践策略

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开放教育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该课程的学习。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必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塑造教师多重角色,丰富教学工具和手段。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核心

只有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才能自愿刻苦钻研,自主探索,自觉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主动学习,与教师积极探讨,这是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核心。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师应做好导学约课计划,要列出课程的必读书目和相关参考书,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文学作品的妙处与内涵,感知与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得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发现和创新,构建富有创意的文本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如学习《诗经·蒹葭》中的“在水一方”意境时,教师可以引用钱钟书的解读:“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征”,“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悦之情,示向往之境”,[4]将对人生的探索、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佳偶的思慕等情境,都纳入到“在水一方”的意境之中,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再自行思考,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得出自己的见解,构建自身的文本意义。同时,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苏格拉底称教师为“知识的助产婆”,主张运用师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反对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所以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使学生乐于亲近文学课程,喜欢文学课程,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二)塑造教师多重角色: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关键

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教师,塑造好导学教师的角色,是“导学约课”的关键。导学教师在“导学约课”中充当多重角色,既要扮演导演,又要扮演演员;既是理论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者;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特点,导学教师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利用学生身边先进的数字化阅读工具,设计阅读计划,收集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文学作品,做好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工作,要让学生能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阅读,提出问题加以思考并参加讨论。同时,导学教师还要扮演好演员的角色,建立学生实践天地,跟学生融为一片,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展示学生阅读心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习质量。作为理论的传播者,在约课中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讲解。

成人教育学习的过程在于引导、自主、拓展,导学教师在实践天地中创设话题,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如对余华《兄弟》的导学规划中,导学教师可以创设“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等话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白余华在这部作品中是以悲悯的心情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用残忍的手法描写出了美妙的爱情,体现了余华对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的认识。[5]

另外,在约课中,导学教师讲解最好能够脱稿,一气呵成,在关键问题上用精细的细节分析和带有自身情感的主观评价,表明自己的喜、怒、哀、乐、叹的态度,还应与时俱进,语言要丰富活泼,体现时代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引发学生的文学热情。

(三)丰富教学工具和手段: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载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多样教学工具和手段,作为文学类课程“导学约课”的载体。在导学课前,导学教师整理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入相关的图片、动画、录像、电视节目、VCD等视觉资料和穿插背景音乐、录音等,也可以利用校园网或者互联网调用校内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网络资源,增加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用画面来讲故事,声情互动,形成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立体式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从而保证导学约课持续进展。

导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介绍与文学课程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本,《简爱》《白鹿原》《红高粱》《边城》等作品的电影版本,让学生学习体验电影版本、电视剧版本与原著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与学生同步细读品位,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史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体验作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6]

另外,导学约课也可以借鉴正在兴起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这些新型教学手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较为具体的指导,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屈原《楚辞》的美人香草文学创作手法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明白为什么诗人常自比为女子,以男女关系比作君臣关系,认为“善多香草,以配忠贤”,而且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联系相关文人、文学作品,分析这种比兴手法在后代的运用,如张籍的《节妇吟》、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和辛弃疾的《摸鱼儿》。

总之,导学约课是创新开放教育导学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缓解了开放教育学生家庭、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为开放大学的成功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刘文英.开放教育“导学约课”实践探索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75.

[2] 方仁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导学策略探讨[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98.

[3] 陈芳.关于高等教育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6):107.

[4] 钱钟书.管锥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 孟香慧.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6):58.

[责任编辑:姚青群]

G424

A

1008-7346(2017)02-0023-05

2017-02-03

本文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课题项目“导学约课: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导学教学的创新研究(KY16001)”的阶段性成果。

蔡月连,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社科系讲师。

猜你喜欢

文学类导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文学类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