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传统园林历史发展及地域特色

2017-04-05林洲瑜阙晨曦兰思仁

关键词:衢州山水园林

林洲瑜,阙晨曦,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衢州传统园林历史发展及地域特色

林洲瑜,阙晨曦,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衢州传统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起源、转折、兴盛和成熟4个阶段探究其发展历程。衢州传统园林在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以“融于山水”“巧借山水”“刻画山水”为核心的地域园林艺术特色。

风景园林;传统园林;历史发展;地域特色;衢州

衢州为浙江省辖地级市,已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有“神奇山水,名城衢州”的美誉。衢州传统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尚无显著地位,虽不能与苏州传统园林相提并论,但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文化背景下,其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近年来,古城衢州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现代园林建设虽大兴土木,但结果却千篇一律,难以唤起当地老百姓的共鸣。因此,从地域性角度深入挖掘地域山水环境及历史文化对园林的影响,总结地域传统园林的特点,不仅是古典园林研究的一种深化,更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关于衢州传统园林的研究,学者们多围绕衢州市古城古建筑保护[1-2],衢州传统聚落格局[3-4],以及古民居装饰艺术等主题进行[5],对衢州传统地域性景观的调查较少。另外,在衢州山水的记载上,虽然拥有丰富的古文献资源可供查阅,但均不系统,散见于各类史书、地方志、园记、游记及有关的诗文绘画中[6-9],可直接利用的有效可靠资料较少。厘清衢州传统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探寻其与衢州地区历史、文化变迁背后的深层联系,总结衢州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旨在为江南古典园林历史进行有益的补充,并为衢州园林发展研究提供历史信息及设计源泉。

一、衢州传统园林的发展环境

园林是人类自然观的载体和反映。回归到历史环境中研究园林的变迁,才可能准确地了解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居住观及审美观。纵观衢州园林与其历史环境,园林随着政治经济繁荣而兴盛。处于山水环绕、中心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之中,又深受佛教、道教及儒家等山水观的影响,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合理地利用着宝贵的山水资源便成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衢州传统园林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孕育出其特有的魅力。

(一)自然环境

古城衢州的选址表现为近观三面环水,远观三面环山,因而有“九龟福地”的美誉,总体呈现出前有流水传情,后有高山开屏的特点,山峰秀丽,重重环抱。因此,山水是孕育衢州传统园林最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

1.山。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段,以衢江为中轴,南北两侧海拔逐步提升。南部为最大山脉仙霞岭山脉,西部有江西入境的怀玉山脉,北部是衢江新安江分水岭的千里岗山脉,重山环抱下的衢州成为聚气藏气的凝聚点。而城内城郊沿河处亦有众多大小盆地,既成为人们安全庇护、建置家园的生存环境,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感的风景名胜地。前者如城内的峥嵘山,是历代府衙、府学、寺庙、园林建筑集聚之处,更被视为衢州传统园林的起源。后者如烂柯山、鹿鸣山、东岳山等,有古塔临风、丹亭揽月、花廊赋咏、龙井莲华之景,是无数文人墨客前往的地方。

2.水。衢州域内河流大部分属钱塘江水系,流域面积为8332.6 km2[10]。因丰富的水资源,城内湖网交错,泽国纵横,纵观衢州古城演变图,均有护城河环绕。不尽如此,古人好雅,将城内不少古河道及沼泽塘化作风景名胜之地,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城西南郊的阳武湖、唐朝东南隅的菱湖等。明嘉靖《衢州府志》载,“菱塘在东隅察院之左。旧志塘阔近百亩,中有长堤亘数十步。环池岛屿萦纤,竹树茂密,东有邵祭酒之野航,赵别驾之雪斋,刘二卿之壶中天宇”“西有留江阴之别墅,毛紫薇之水国秋,陆衡阳之环胜。其景物皆郡城佳处,士大夫乐居焉”[11],描绘了旧时文人依托水元素建园的情景。

(二)政治经济环境

政治经济是制约园林发展的根本因素[12],衢州传统园林的兴衰与其政治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历史上的衢州政治经济是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主体,因此形成的园林往往具有封闭性,园林景观常表现出“田园风光”的景致。同时,衢州政治经济曾有2次达到鼎盛,这2个时期园林也达到兴盛。第一次是两宋时期,全国政治中心南移,衢州的政治、经济得到空前繁荣,为两浙(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翘楚,这时的衢州州税位列浙江省第二位,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衢州成为南方的儒学圣地,史称“东南厥里”。一方面,全国知名书院如包山书院、柯山书院的兴建标志着这一时期衢州书院园林达到鼎盛;另一方面,衢州中举的读书人远多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如北宋年间,衢州仅文科进士就达200多人,文人造园亦达到顶峰。如南宋状元毛自知于菱湖畔建“水国秋”花园,名士刘二卿在菱湖边筑园称“壶中天宇”等。第二次是明代时期,当时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使衢州府经济达到鼎盛,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商人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商帮。 龙游商帮为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其快速崛起,在对外经商贸易过程中,也带回了新的审美观念。这一点在衢州传统园林建筑装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文化环境

衢州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唐初建州学,自赵宋南迁,望族皆相继而来,遂使衢州州学、书院和学塾兴盛,人才辈出。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时期办新学之风日盛,教育事业更是时有进展。

1.衢州古城的教育。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古城峥嵘山上的地方官学也应运而生。衢州州学是浙江最早创办的五所州学之一,选址位于府衙西南方、峥嵘山西麓,谓之“坐紫微,对天马”[11]。清代峥嵘山上的正谊书院是清代衢州三大书院之一,采用徽式四合院建筑,恰是建筑与环境自然融合的典范。可见,衢州传统书院园林受衢州古城教育影响颇多。

2.衢州的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各地因皇帝信佛教而纷纷建立寺庙。当时衢州古城龙兴寺(宋朝改名“大中祥符寺”)、天宁寺、天王寺、宝岩寺等四大著名寺院为当地佛教活动中心。此外,随着道教文化的传播,一些文化产物相应地孕育而生,如衢州府城隍庙,烂柯山的“洞天福地”“青霞第八洞天”等的建成,相伴而生便是衢州传统寺观园林的崛起。

3.衢州的儒家文化。孔子后裔随宋高宗南迁后,在衢州建南宗孔氏家庙,衢州遂成南孔圣地,衢州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乃至经济政治等方面皆深受影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观念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山水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喻意。因此,即使儒家极力主张规整与秩序,也不忘把山水搬进后花园,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精髓,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山水空间[13]。

二、衢州传统园林发展历程

衢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烧制的夹炭红衣陶及商代晚期烧制的原始青瓷无不证实了6000多年前人类在衢州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依据。在钱塘江上游,3条河流、2条源流在金衢盆地西部的峥嵘山下汇合,形成三面环山的平原湿地。峥嵘山为湿地中心的高地,为人们造就了避免洪水侵害的生存条件,也成为人们聚集生活的地方。因衢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衢州地区便以峥嵘山为中心,周边随着屯兵而发展成为人口聚集的市井中心区域,慢慢地一种别样的富有衢州特色的园林景观在这里孕育。

(一)起源——先秦至东汉

先秦至东汉,关于衢州传统园林的记载尚不多见,但市井已慢慢形成,据《史记正义》记载:“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曰‘市井’。”[11]峥嵘山、烂柯山等发现遗址、遗迹记载,说明此时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衢州特有的自然景观,但用于军事改造。

(二)转折期——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

三国末年,佛教传入衢州地区并迅速兴盛起来,佛教寺院逐渐在各地出现。相传衢州佛寺最早始于郑平立寺,但为家庙、经堂一类的寺院,直到后来不断发展更名为大中祥符寺,至明清时期为衢州名寺。南朝衢州第一次掀起了建寺高潮,信安县留异在峥嵘山西北方向建天王塔,卧雲禅师于市区天宁巷建天宁寺。另外,东晋穆帝永和年间烂柯王质砍柴的传说最早记于虞喜的《志林》著作中,烂柯山由此成为了围棋胜地。在这之后,《隋书·经籍志》、宋祝穆《方舆胜览》、明胡翰《游青霞洞天记》等都有烂柯山传说的记载,古代洞天福地中谓之“第二十五福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局势动荡分裂的300多年中,不少文人任情放荡,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约束,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生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入了转折期,而这一时期的衢州传统园林的发展也契合这一规律。寺观园林逐渐出现,百姓以此为精神寄托,不少佛教徒“舍宅为家”。此外,相关神话传说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因此,衢州的自然山水逐步向风景游览地过渡。

(三)兴盛期——唐宋时期

唐初武德四年(621年),大唐于信安县境设立衢州建置,衢州的经济文化和人口集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也体现了衢州城领四省,富甲一方的优越地理位置。衢州设州治后,开始依峥嵘山建州城,并将信安县从城南的石室迁入州城。唐代的衢州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当时的衢州百姓安居乐业,街市兴隆。唐代崔耿曾通过《女楼记》一文记载了从峥嵘山女楼上眺望衢州城风光的情景,“舒二翼而北抱之,室立壁垣,楼彻户牗。有山在前,有水在下。浩然群籁,拏拏哦哦。阴魄悬光,阳晖升照。一邑风景,万井人烟”[14]。此诗描绘了衢州城昔日的自然风光和繁荣市井。当时人们追求诗画情趣,诗画更生动地描绘山野、田园等自然风光,白居易父子、于邵、李岘等文人先后在衢州居住。隐与仕结合,“中隐”思想而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圈子之中。唐相陆贽曾罢官来衢州寻游烂柯仙境,购田买宅欲过隐居生活,后因重被召返京,将田千亩捐赠给衢州龙兴寺,这为古刹祥符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两宋期间,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衢州古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南宋孔子后裔孔端友随高宗南渡使古城儒家文化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影响至今。这时期的古城建筑由于受到宋朝《营造法式》的影响,在唐朝建筑风格和传统工匠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衢州信安建筑风格,体现在南宗孔氏家庙中的大成殿、两庑、思鲁阁等,天宁寺中的千佛阁、钟楼的石基座,等等。总体而言,文人诗词的影响,甚至是文人参与造园,使这一时期衢州传统园林在艺术性上有了很大提升,而经济的大繁荣使得衢州传统建筑和传统园林呈现特有的时代魅力。

(四)成熟期——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日趋繁荣,政府更着重于修桥、供水、排水、灌溉、绿化、增加城市景观等城市基础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衢州传统园林的发展。衢州古城水系在这一时期形成,城分四隅,隅内分坊,坊间有街巷,街巷和河道形成了一个紧密结合、排列有序、脉络分明、互为作用的交通网络。明清时期的衢州传统园林数目繁多,园林建筑密度大,发展达到了顶峰。私家园林主要集中于富户宅第之中,如明代的徐家花园、康乾盛世的崔家花园等。寺观园林在原有寺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完善。公共园林因街巷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呈现街巷纵横、罗织如网、内河弯流、小桥跨巷、古塔倩影、楼阁梵音的景象。

三、衢州传统园林地方特色

一个地区传统园林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正是源于衢州身为军事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的背景条件,才孕育出独特的衢州传统园林。通过对衢州传统园林发展历史的梳理及对代表园林的实地考察,总结概括了衢州传统园林的地方特色。

(一)相地因借,山水相宜——融于山水

衢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高水险、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域,要想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就必须因地制宜、物尽其用[15],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衢州传统园林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出其特有的魅力。

旧时的衢州峥嵘山园林便是依于“相地因借”“山水相宜”的理念而建,依托特有的山水景观,在峥嵘山筑建亭台楼阁,在菱湖边建置公共园林,登峥嵘山观菱湖,自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纷于此建置私宅、花园。唐代孟郊写峥嵘山,“疏凿顺高下,结构横烟霞。坐啸郡斋肃,玩奇石路斜。古树浮绿气,高门结朱华。始见峥嵘状,仰止逾可嘉”[14]。描绘了峥嵘山园林建造中借峥嵘山地势之“高下”,输水道,开石阶,营造出横接云烟竖啸高楼、把玩奇景浮绿隐红、峥嵘万象仰止可嘉的“奇景”。不光是古城内,城外被誉为“青霞第八洞天”“第二十五福地”的烂柯山、佛教圣地九华灵鹫山、鹿鸣山亦是如此。因此,善用自然山水,栖居于山水是衢州传统园林的最大特色。

(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借山水

由于衢州传统园林的兴建是依托于优美的山水景观,故其园林布置方式与苏州传统园林不同,并未有大量的亭台楼阁,水榭曲廊,而是多作为自然风景的点缀,往往精小,妙于因借。如旧时菱湖芙蓉堤是东、西横跨菱湖的古堤坝,堤中有石桥,称“月波桥”,当冬天一夜大雪后,芙蓉堤静卧在湖泊之上。次日晨起,阳光普照,虹桥宛若白雪仙子,成为古菱湖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如清康乾年间的崔家花园中设置轻盈小巧的园林建筑“亭”,池塘堆筑“石”,虽园中并无楼塔,主人却巧借墙外西面的文昌阁和铁塔,在园内形成“亭、台、楼、阁、塔”多样齐全的园林建筑。“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为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但正是衢州传统园林并不像苏州园林那么集大成,所以往往需要假借山水来丰富园内景观。

(三)融合地域文化的园林建筑艺术——刻画山水

衢州传统园林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戏曲文化及山水文化的影响,这在衢州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上表现较为明显,其建筑装饰构件,选址布置均蕴含了独特的地方审美特色及丰富复杂的地域文化信息。

衢州传统园林建筑艺术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是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常以“孝道”“忠义”“礼治”作为建筑装饰主题。此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人审美常追求简远疏朗、清丽雅致的庭院美感,因此,衢州传统园林建筑多是白墙青瓦、简洁朴素,并且比较讲究装饰,配置精美的装饰艺术。因衢州为交通枢纽,旧时衢州商业文化皆繁荣,不少文学家、戏曲家在此地停留。据记载,中国历史上的戏曲名人,如汤显祖、徐渭、李渔、屠龙等,曾先后到过衢州,较为出名的衢州婺剧便是由明嘉靖年间盛行的西安高腔(因衢州古称西安)与乱弹、徽戏、滩簧和昆腔融合,这些戏曲丰富了民间文化,也丰富了建筑装饰的题材[16]。故衢州传统园林建筑以戏曲彩画见长,至今仍有不少建筑彩画保留完整,是衢州传统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山水既是安身立命之所,亦是人们主要的实践对象,衢州的好山好水更是让文人骚客愿意置身于山水,寄情于山水,而山水文化对衢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影响多表现在选址构景上,山水画亦在不少园林建筑中得以呈现,故“刻画山水”是继“融于山水”“巧借山水”的又一特色。

衢州传统园林是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在追随江南园林造园精髓的同时又衍生出新的特色。如在园林选址与总体境界上,江南古典园林追求“天造”“自然”,因而寄情山水得到了广泛认同。衢州山水得到了文人的热爱和憧憬,强有力地推动了衢州造园的热潮,故两者从造园观念上看是一脉相承的,是为“同”。然江南园林多于城市中造园,能得山水盛景的山林、江湖之地的造园毕竟不普遍,所以能依托衢州城市中的山水造园,是为“奇”,亦是衢州传统园林的最大特色。又如在园林造园技艺与营造手法上,衢州与苏南、浙北的江南私家园林相比,达官显贵、商贾及文人少,经济尚不能达到如此繁盛,故其采用“叠山”“置石”“理水”等江南园林常用的技艺,多以“巧借”取胜。衢州传统园林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色彩一致,朴素清雅,重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但其又融入带有地域文化的园林彩画,颇具一番特色。

四、结语

通过梳理衢州传统园林的发展简史,寻找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传统园林发展之间的历史渊源,概括总结衢州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对当下衢州传统园林复建保护及现代园林发展具有以下3点启示。

1.注重因地制宜。用宝贵的山水资源营建出诗意的生活家园,是衢州传统园林缘起兴盛的重要特点。因此,在现今衢州园林建设中,应依托自身的自然山水,选用乡土材料,融合相地因借等园林艺术手法,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独自绽放魅力。

2.挖掘地域文化。衢州传统园林是儒家文化、山水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交织的产物,因丰富的文化内涵,园林才有了“灵魂”,人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园林主人的心境。因此,在衢州现代园林建设中需挖掘背后的人文内涵,重视文化遗产背后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精髓,并结合时代特征与精神,创造出具有时代烙印的作品,这样的项目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唤起老百姓对古城记忆的共鸣。

3.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及历史渊源。其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风貌、历史印记[17]。衢州历史源远流长,自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深深烙印着属于自己的城市印记和文化风貌。这也正是本文梳理衢州传统园林发展脉络的必要性所在。城市景观更应传承历史文脉,再现“西城夕照”“中洲渔笛”“峥嵘涌翠”等明清城市景观,并建设延续文脉的衢州新十景:“瀫水环漪、峥嵘涌翠、琴鹤闻钟、中洲渔笛、南湖春芳、斗潭秋馥、西城夕照、阁映文昌、塔院倩影、唐韵遗风”[18]。这是彰显衢城风光的城市景观,理应大力宣传弘扬。

了解传统园林的发展简史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遗产和发展新的城市景观,应借古鉴今,汲取地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生活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光。

致谢 在本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农林大学王欣老师、王瑛老师的宝贵指导,特此感谢!

[1]程伊权.浙江省古城遗址的现状及其保护[J].嘉兴教育学院学报,1998(1):78-82,85.

[2]李燕,汪小超,寿伟克.衢州市古建筑保护之管见专论[J].城市开发,2004(11):17-18.

[3]郑育春.衢州地区传统聚落和民居研究及其发展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金程宏.衢州地区传统村镇水空间解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5]吴建平.龙游县地方民居特色传承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杨廷望.衢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85-132.

[7]诸葛静,范显镗.衢州建设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37-151.

[8]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3-34.

[9]徐文荣,诸葛静,范显镗.烂柯山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7-63,152-154.

[10]衢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衢州市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27.

[11]汪筱联,叶裕龙.远逝的古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9,55,343.

[1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92.

[13]何媛.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4]汪筱联,叶裕龙.峥嵘山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77,379-380.

[15]金程宏,王欣.风水对传统村镇空间营造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14):92-94.

[16]叶卫霞.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以明清时期浙西衢州古民居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5):70-78.

[17]张斌.绍兴历史园林调查与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18]汪筱联,叶裕龙.记忆与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09-420.

(责任编辑: 何晓丽)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gardens in Quzhou

LIN Zhou-yu,QUE Chen-xi,LAN Si-ren*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Traditional gardens in Quzhou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Southern classical garden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origin,turning point,booming moment and matur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s in Quzhou.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Quzhou traditional gardens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integration of hills and water","borrowing scenery of hills and water" and "reappearing scenery of hills and water" as the core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political-economic context and regional cul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garde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Quzhou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1):108-112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11-1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4BAD15B00);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2128)。

林洲瑜(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通信作者。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922(2017)01-0108-05[文献标识码] A

1671-6922(2017)01-0108-05

A [文章编号] 1671-6922(2017)01-0108-05

10.13322/j.cnki.fjsk.2017.01.020

猜你喜欢

衢州山水园林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衢州烂柯山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山水》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