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以“旅游经济学”为例

2017-04-05宋河有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科学理论

宋河有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以“旅游经济学”为例

宋河有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科学精神是指对现存理论与学说持质疑态度并能深入思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从本科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视角分析,在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教师应尤其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此为立足点,教师在教法上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客观阐释现存学说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教师应关注社会实践,反思现存学说,审视课程框架与内容,形成个人见解。

科学精神;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旅游管理专业

长期以来,本科教育是以“传递知识”为专业培养定位和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这是本科高等教育的硬伤之一。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评价[1]。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专业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社会学科,在其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非常必要且紧迫。这不仅关系到旅游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更关系到学生未来工作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还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进程。文章以专业核心课程“旅游经济学”为例,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紧迫性和基本教学方法,期待为更多本科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 科学精神的内涵

何谓科学精神?这在国内外早就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过探讨,近年关于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问题仍备受关注,例如秦元海(2006)认为科学精神就是崇尚真理、唯实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2];赵一铤(2011)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理性、实证、创新等方面[3];吴薇(2012)把大学生科学精神分为怀疑批判、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和献身协作精神[4];张潇(2014)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实、创新、怀疑和批判精神[5]。从本质上看,大家都认为科学精神是指人类探寻真理的一种追求和态度,包括质疑、求实、思考和创新精神。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指对现存理论与学说持质疑态度并能深入思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表现为对待具体理论与实践问题时,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有自己的思考并敢于打破现有学说,敢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2 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注重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具有科学精神是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科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尤其注重将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思考的现代化专业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反思,中国大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这并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大家没有形成勤于思考、创新的习惯,也就是相对缺乏科学精神。就本科教育而言,大学本科生不应只会接受老师讲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说,本科生应有思考、会思考、敢质疑、敢创新,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这是本科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正是本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2.2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急需科学精神作保障

我国1979年开始的旅游高等教育至今不足40年,旅游学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旅游学科发展进程中,还不断有新理论新思想出现。首先,在旅游学科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分支,有些是基于旅游研究的深化而产生的,例如旅游管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学、旅游安全学、旅游生态学等,还有很多课程是从相关传统学科中“移植”或“借鉴”而来的,例如旅游经济学借鉴经济学,旅游心理学借鉴心理学。同时,目前在本专业内还没有完全绝对的权威学者,有些相对权威的旅游学专家也可能会纠正甚至推翻自己之前的观点或结论。在这样一个旅游学科思想百花齐放的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成熟与完善需要更多人持有科学精神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真理。新思想、新理论可能产生于学术前辈,也可能产生于敢于思考和创新的后起之秀,由本科生思考产生的学术创见并不乏其例。

2.3 旅游经济学的成熟与完善迫切需要科学精神

“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理论课,它也是“借鉴”比较明显的课程。综合来看,“旅游经济学”的以下特征决定了其成熟与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倾注心血和力量。

2.3.1 课程研究框架尚不统一

旅游经济学课程不成熟表现在研究框架体系不统一,研究内容自然也凌乱不一。国内对旅游经济学研究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大思想流派。首先是以南开大学的林南枝、陶汉军,云南大学的田里以及罗明义等知名学者为代表,他们编著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占据了中国大部分旅游高等院校课堂,课程框架围绕一般经济学的“供给—需求”范式展开,这是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传统旅游经济学研究流派。2002年张辉的《旅游经济论》,张辉、厉新建合著的《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及其编著的旅游经济学本科教材则迥异于以往主流教材,抛弃了传统的分析思路,提出了“哑铃”型旅游经济模型,即Origin—Destination模型[6],形成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新流派。仔细来看,这两个研究体系各有不足,旅游经济学仍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2.3.2 课程内容理论繁多

作为专业理论基础课,旅游经济学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并且“理论化是其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6]。该课程容纳了大量理论内容,这些理论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直接借用一般经济学理论内容,将其套用在旅游经济研究中,但借鉴的一般经济学理论在旅游业中是否能完全适用呢?这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旅游经济现象引发了新理论的涌现,针对某一社会实践现象就可总结提出新理论,例如王衍用提出的“旅游阴影区理论”,许春晓提出的“旅游形象遮蔽理论”,张辉、厉新建提出的“旅游地吸引力理论、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背景、适用条件、缺陷等问题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总之,无论是直接借鉴的理论,还是新提出的理论,都是需要加以反思和斟酌的。

2.3.3 与社会实践进展紧密相连

旅游经济学虽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但其本质上是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的。一方面旅游经济学的课程框架、旅游经济学思想以及理论体系是否成熟和完善,其考评标准就在于这些内容是否能在社会实践发展中得到验证和支持。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实践现象,也需要学界不断做出理论归纳和阐释。所以在旅游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必须时刻关注和思考旅游实践进展,从而体现旅游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对学生的有用性。

3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法

3.1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科学精神的开端

科学精神从本质上看就是敢于怀疑和创新,这种精神源于敢于探索的行为习惯。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不会思考、创新能力低下[7]。要培养科学精神,首先就应让学生知道教材的形成逻辑,即“论文——著作——教材”,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现有教材与理论学说,不要盲目信赖教材上的观点,而应有自己的思考。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旅游经济研究没有绝对的权威,学者之间也会有相互的批判和商榷。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思考中了解现有理论内容和实践进展。

3.2 客观阐释现存学说:培养科学精神的铺垫

在旅游学科中,包括旅游经济学在内有很多不成熟的课程,课程内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研究不足和缺憾。在其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或不同深度看法的现象,这其实正是不成熟学科的基本表征。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有必要将这些事实“真相”向学生说明,不能只认定某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而应从第三方视角客观陈述目前百家争鸣的现状,陈述现有学派观点。如今的教师更应善于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评估者[8]。在当前,对很多旅游经济问题的疑惑是无法立即彻底解决的,还可能存在很多争议,教师应为其留下思考的空间。

3.3 引导学生展开质疑:培养科学精神的阶梯

不成熟学科总会有其不成熟的表现,课程框架、研究范式、理论思想都会呈现多样化,并且都会各有理由。在对旅游经济学课程进行本科层次授课时,不仅需要使学生明白该学科的不成熟状态,鼓励其积极质疑,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从哪些方面去质疑。这就是教会其思考的基本路径与方法,为进一步的创新思维产生打好基础。例如,传统的主流学派和新兴学派在旅游经济学课程框架上的争议是什么?研究视角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有什么差异?有何必要性?有何附加要求?分别如何实施?这样就可以引申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了这一系列疑问,就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阶梯。

3.4 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实现

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思考力,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权威式”教学模式,走向“师生平等化、讨论民主化”。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精彩、有新意的思想应积极给予表扬,对片面、不正确的结论也应对其努力思考给予肯定。按照“质疑——发现问题——思考与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学习逻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强化。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目标。

4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实施路径

4.1 关注旅游实践,思考现实问题

旅游经济学具有明显的实践应用性特征,所有理论都必须与社会实践对接。通过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与旅游经济活动相关的更多课程内容。关注社会现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其产生“学以致用”的主观感受。总之,在教与学中关注社会实践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例如在旅行社行业中一直存在“零负团费”现象,并且时常有新闻报道有些导游暗示、训斥甚至辱骂游客,“强迫”游客购物。这些社会事件从表象上看是当事导游素质与修养不高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内在原因,却有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保障、就业保障等深层次的产业政策原因。通过这些表象,引导学生对旅游市场运行、旅游产业链条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分析,不仅了解旅游业实际状况,也可以尝试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探索思路。分析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可以探索中国旅游业的未来产业政策制定思路。对旅游经济活动或现象的独特性认识越深入,理论创新的机会就越大[6]63。这可以有效打破以往很多学生认为“学旅游经济学没用”的误区,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强化。

4.2 反思现存学说,推动理论创新

引导学生积极对旅游经济学现有理论学说进行质疑、反思乃至尝试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柠檬市场现象反映出了当今众多旅行社普遍的经营思路,但当追求质量、宁缺毋滥的市场观念和消费理念占市场主导地位时,以往的市场柠檬现象就会自动减少。所以从政府的规制到企业的理性运营到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都对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负有相应的责任。再例如,关于旅游效用,目前多数教材都直接借用一般经济学的消费效用概念,但旅游景区对消费者而言其旅游消费效用是有特殊性的,相关研究尚不成熟。笔者在讲授旅游效用问题时,引发了一名大二学生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效用测量问题的思考,并撰写、发表了阐述个人观点的一篇学术论文。这说明有思考的本科生是有能力推动旅游经济理论创新的。总之,对现存理论学说的质疑、审视、思考与优化,这不但能直接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有助于旅游经济理论的不断优化。

4.3 审视课程框架与内容,促进学科发展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但会引起学生反感,而且没有任课教师的思想融入,也就自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和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所以,针对旅游经济学这样的本科课程,每位任课教师都应在审阅和比较多本典型教材之后自行设计课程框架,有所详略地讲授课程内容。比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比较教材框架的差异;二是教材具体内容的差异。无论是“供给—需求”传统框架,还是“哑铃”经济模型,这些都是尚未成为绝对权威的内容体系,都需要让学生思考其优缺点。例如现有旅游经济学教材对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涉及较少,如景区门票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旅行社监管、网络经济学等问题,这就使课程的应用性有所降低[9]。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对任课教师设计的课程框架与内容体系进行优化,这样一来,可以起到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相互影响、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效果。

4.4 形成个人见解,提升思考与创新能力

旅游经济学研究目前尚不成熟,它需要无数人的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走向完善。旅游经济学科学精神培养的精髓就在于解决旅游实践中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为旅游实践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新闻解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将灌输模式转变为探索研究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学生参与教学,诱发其从多维度深入思考。例如,鼓励学生设计旅游经济学课程新框架,针对某些细节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针对具体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持有不同观点,而教师不应以“权威”来压制学生的新鲜思想。学生应做到“吸精华、弃糟粕”,有理有据地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熏陶之下,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正实现。

5 结语

本科教育应尤其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然而如一些学者所言,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还比较缺乏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很多本科毕业生还只是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者,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旅游管理专业以及中国旅游业发展都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应是培养本科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传递现有理论学说与社会实践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其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应是旅游经济学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主题和持久主题。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2016-04-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2]秦元海.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赵一铤.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4]吴薇.当下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与构建[D].锦州:渤海大学,2012.

[5]张潇.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4.

[6]谷冠鹏,任朝旺,王玉成.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7):61-64.

[7]张欣.旅游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7):87-89.

[8]陈鹏,吴玲.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7):113-116.

[9]李策.应用型人才视角下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1):170-172.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Take Tourism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SONG Heyou

(Tourism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Inner Mongolia, China)

Scientific spirit is a special spirit showing skeptical attitudes to existing theorie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nd having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graduate higher edu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the courseTourismEconomic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 basic teaching methods are expounded, including objectively interpreting the existing views, guiding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ut forward their idea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cientific spirit cultivation,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social practice, reflecting on the existing theory, reviewing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content, and forming personal opinion, etc.

scientific spirit;TourismEconomic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urism management

宋河有(1979—),男,河南鹤壁人,管理学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经济管理研究。

G642

A

2095-7211(2017)01-0086-04

猜你喜欢

经济学科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经济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