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7-04-05肖燕萍李巧云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湘西旅游业民族

肖燕萍 李巧云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肖燕萍 李巧云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因深厚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当地的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和融合性。通过对湘西目前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并为最终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取得双赢的局面提出对策建议。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1 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探析

1.1 消费市场对艺术品和旅游产品需求的提升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厌倦了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喧嚣,更向往民族地区别样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大自然的神奇造物。据湘西州旅游外事局统计,2016年五一小长假揽金超过4亿元,共接待游客94万人。其中,凤凰县重点景区接待游客22.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 259.65万元;吉首市重点景区接待游客16.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 100万元;永顺县重点景区接待游客1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 588万元。五一期间正式对外开放的老司城景区首日接待量就达8 000人次。里耶古城、边城茶峒、坐龙峡、红石林等景区游客较去年同期也大幅增长。当前旅游者更多地渴望寻求高层面的精神放松和享受,如对当地人文、艺术、习俗的好奇和关注,并愿意花高价钱去获取用于收藏和纪念美好旅行的民族艺术品和旅游产品。正是这种不断求新求乐的消费需求,成为促进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

1.2 关联度较高的两大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族艺术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为依托、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的文化产业,以艺术创意与设计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需要借助其他载体落地才能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实现经济价值的产出,其本身就具有高度融合性、交叉性、创意性的产业特征。而旅游业更是带动能力强、融合度高、产业链长,与众多行业密切结合发展的综合型产业,同时随着各地区旅游热的高涨,旅游业竞争日益明显,湘西民族地区没有民族民间人文、艺术滋养的旅游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因此,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离不开民族艺术创意产业的强大支持,民族艺术元素的渗透使当地旅游业更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而旅游业的发展正为区域民族艺术创意产业提供市场平台,从而借助湘西区域经济支柱性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根据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可知,寻求外来优势资源以满足自身产业的发展需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成为促使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1]两大产业的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打破了产业之间的壁垒,到达单打独斗难以发展的高度。

1.3 技术创新为产业融合搭建良好平台

地势偏远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成就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以创造性劳动为根本,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二者之间更因新技术的推动不谋而合地走到了一起。比如张家界的《魅力湘西》,成功地将一大批民间艺人请出山寨,请上舞台,使诸多隐匿深山、濒临失传的大湘西“三民”文化活化石展现在舞台,在保留大湘西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进行概括提炼,使传统民族艺术、技艺等现代舞台之声、光、电技术完美融合,最终打造出“火·鼓”“千古边城翠”“追爱相思楼”“狂野茅古斯”“哭嫁”“湘西赶尸”“英魂归故乡”等一个个饱含民族风情又流光溢彩的艺术节目,成为湖南旅游界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所以说,技术创新为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2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现状及趋势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涵盖十大门类,截至2015年湘西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6项、省级非遗项目62项、州级非遗项目239项,国际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位,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4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省平均数的4倍,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等艺术类表现形式占70%左右,这不仅表明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更是湘西内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吉首市非遗园的“百工坊”是集展览、陈列、加工、销售四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基地,也是吉首乾州古城重要的旅游景点,在此落户的有土家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开办的“水云坊”,主要设计、创作和销售土家族织锦。中国湘西苗鼓王石顺民、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张明光、梯玛歌传承人彭继龙、湘西粘贴画工艺美术师彭林、辰河高腔传承人向荣参加了乾州《格浪渡》艺术团,还有苗画、苗族银饰、巫傩面具等部分民族艺术都被引入吉首市乾州古城设店经营[2],在利用民间工艺技艺的基础上,开发一批批别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工艺旅游纪念品。除此之外,泸溪县的佘军菊花石雕艺术坊主要从事菊花石雕传统工艺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潜心钻研菊花石雕技艺,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得到业内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菊花石雕年产值达100万左右,占该县工艺美术行业产值的1/5。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由传统生产坊、现代加工坊和展示营销中心三部分组成,将极具民族艺术特质的苗绣、土家织锦、蜡染、苗锦巴排、苗族银饰等生产开发自主原创品牌的民族服装、饰品、包帽、布艺、壁画等多种高端系列民族产品,致力于将民族艺术之美推向世界,打造中国著名非遗品牌,公司认识到在保护传统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必须探索一条跟得上时代发展之路,那就是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工艺交叉融合,大胆创新,通过新工艺技术和新的表达形式,将传统古老的民族元素进行重新解构,借助新的表现形式让民族传统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湘西近年来的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日益壮大,成功打造了凤凰古城、芙蓉镇、吉首乾州古城等为代表的旅游工艺产品;以老司城、德夯苗寨、吕洞村、惹巴拉、金龙村为代表的村寨艺术旅游活动,以国庆、五一为黄金时段的 “中国凤凰摄影双年展”“国际鼓文化节”“土家族舍巴节”“浦市中元节”“边城”“凤凰”等大型民族艺术表演活动。种种迹象都表现出民族艺术产业的创新发展都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相连,只有将民族艺术转化为旅游产品,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效益,湘西的老百姓才会主动积极保护民族的传统艺术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2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2.1 湘西整体经济对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不足

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和旅游业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水平做支撑,湘西地区长久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就区域内部市场而言,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市场需求空间非常狭小,同时受外界时尚元素冲击,本地区的老百姓对于民族元素的热爱和认同感逐步减弱,汉化情形明显,从而导致民族艺术创意产业规模小、形式散、创意水平低,加之本地区消费群体少、消费总额不高、消费档次较低,从而极大阻碍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2.2.2 信息技术资源及创新意识缺乏致使融合产品单一化

目前,湘西的旅游业及民族艺术产业已获得空前关注,并得到了政府大力推进,但由于信息技术资源的严重匮乏,尤其是创新人才紧缺,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虽已互动,但融合模式及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独创性和独特性,在旅游区出现的旅游纪念品与国内其他旅游景区消费市场基本大同小异,就拿凤凰与丽江相比,旅游工艺品市场无区别,各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特色凸显不够,缺少创新的重复设计、重叠经营,导致旅游品质低廉,无法满足游客不断求新求异的精神需求,因此旅游艺术产品开发缓慢,甚至滞后于整个旅游业发展,严重阻碍了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

2.2.3 人力资源匮乏

中国艺术创意产业的主导力量分布于中东部,而西部民族地区积淀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却处于艺术创意产业的边缘地带。[3]除去地理位置的限制,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缺乏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入驻。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从业人员极其缺乏,而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并创新开发利用的高端专业人才则更为稀少,同时,本地稍具综合能力的人才还存在严重外流的现象,造成“请不来,留不住”失衡现象。没有人力资源的智力支撑,民族创意产业失去活力和竞争力,这是湘西地区当前最明显的软肋。

3 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3.1 与民族艺术创意产业融合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售出的是智慧的创新,因此必须更多地依赖对原有民族民间艺术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形式及新的管理营销,但创新开发的前提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好湘西本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特征和精髓,不可过度和任意粗制滥造的“商业化”,“创意只有和本地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湘西苗族、土家族多姿多彩的艺术资源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先天有利条件,要大力推进特色民族艺术品牌的打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传承和创新蜡染、织锦、苗绣、银饰、西兰卡普等旅游工艺品,同时结合少数民族节日开发传统民族歌舞艺术旅游项目,既丰富了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提升了民族艺术的价值。在旅游业收入已经成为湘西地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只有将民族艺术充分渗透入旅游业,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民族艺术产品,并延伸和完善游客在旅游地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旅游产业链条,才能充分加强各产业间融合,扩展原有产业价值链内涵,增加产业附加值。

3.2 由民族艺术创意产业链延伸的旅游景点化模式

湘西民族艺术必须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地方人文的工艺品,其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循环经济价值,在全球对文化差异热烈追捧的时代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湘西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现有开发优势,通过民族艺术创意产业链延伸的方式,重点打造外延性旅游产品——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园,使游客们在返璞归真的自然环境中观赏和体验甚至互动地移动式观摩了解整个湘西民间艺术生产全过程,这种产业园与景点交融的新模式不仅是艺术创意产品的生产基地,更是集参观、旅游、享受、学习于一体的艺术之地,既保护并推广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又满足了外界游客及艺术爱好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在产业生产园区,除了演示原有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在通过传统艺术资源,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生活需要进行创新改造,设计出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旅游艺术产品,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培养新型综合性艺术人才,进行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和雅俗共赏的多档次产品开发,走民族艺术的更新、研发、产业化道路。在民族艺术产业园中还可以细化产生影视基地旅游景点、民俗风情歌舞演艺景点、艺术文物博览景点、创新设计工艺品景点、特色农博会展景点等,这些都是通过旅游功能的导入,由民族艺术创意产业链延伸的景点化模式,实现艺术与旅游融合的衍生开发,提升进入市场的速度,达到产业聚集的整体效应。

3.3 与民族艺术创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

湘西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作为传播渠道,以旅行社为中心宣传和干预游客的旅游消费活动。随着近年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不断渗透、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自身独特的传播性和展示性正悄悄改变着单一化、平面化的传统景区营销模式。湘西的旅游业应主动与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发生联动,将民族艺术创意产业纳入旅游业价值链形成的过程中,与原有的传统营销模式整合并创新,满足多维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营销,可搭建由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关联带动的旅游景区O2O营销新模式,将线下的产品服务拿到线上进行营销,在线下享受景区的个性、智能服务,同时还便于分享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等,使得湘西的产业融合发展开启电商时代,迎接智慧旅游的大趋势。

3.4 依托地方高校实现民族艺术创意旅游园区模式

民族艺术产业的成长因资源特色依附于自然资源尤其是民族民间艺术丰富的区域地带,但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因艺术思维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更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投入,而地方高校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术创意人才的“蓄水池”,湘西地区的高校集人才优势、文化积淀基础、设计研发能力、信息技术前沿等有利条件完全可以开发校内外民族艺术创意旅游园,成为民族艺术创意产业集群依托的基本单位和旅游中心,形成“产、学、研、游、销”综合一体的融合形式。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国际上与国内都有成功案例可借鉴,如美国依托斯坦福大学创造的“硅谷奇迹”。国内首都北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就是依托海淀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和壮大的;大连艺术学院利用老校区创办的创意产业园以艺术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储备优势为各个发展阶段的创意企业提供创意氛围、场地服务、发展机遇和增值空间。湘西地区也有办学特色突出的地方性高等本科及高职院校,而这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建立无疑既丰富了高校特色人才建设的内涵,更发挥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取得双赢的局面。

4 湘西民间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统筹协调,形成产业合力

基于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其创意主体各有所长,并对工作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更高的专业性要求,同时又是高度跨界发展的“无边界”特色产业,其中包含设计研发机构、文化机构、营利性企业、艺术场所、生活休闲场所等各个方面,牵涉到艺术、旅游、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性人才,所以更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合力。

4.2 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

建议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出台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吸引企业投资的一系列优惠举措,如融资政策、税收政策等,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和投资环境,尤其是完善民族艺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幅度加强民族地区艺术和旅游融合的优势建设,明确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旅游业引领的民族艺术创意产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发挥湘西民族艺术和旅游两大资源优势,对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工作给予正确积极的指导和强力推进,提高湘西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国家化水平。

4.3 加强民族艺术创意与旅游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

湘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除资本外就是人才和技术,近年来湘西很多的文化公司、旅游公司就业人员转行、半路出家、奔赴发达城市的人员比重较大,公司经营不善,产品同质化等状况都反映出湘西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严重缺失。面对湘西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日趋紧密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地方高校应顺应形势,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当前湘西不仅缺少专业的艺术创新人才,更缺少跨学科的复合型产业人才。湘西的高校不能仅仅局限于“闭门造才”的理论建设中,而应融入如火如荼的产业联合发展中,进入企业,了解市场,重置课程,开发本土教材,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管理运营的技能型人才储备,在市场实践层面上总结经验,培养“接地气”的一方人才。

4.4 突出产业创新,打造湘西本土民族艺术品牌

当每个旅游区的产品雷同相似的太多时,其实就是旅游产品淡化退出市场之时。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哈弗尔就曾说过:“艺术必须随着时代而变化,真正的艺术史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倘若艺术一成不变,那它也就没有真正的生命。”[5]所以,民族的传统艺术要创造不老的生命力,就不能死守不变,传统技艺并不排斥高科技的融合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潮流中,强调本质精髓的同时要衍生无穷无尽的新创意和新思想,利用高新技术研发和打造属于湘西自己的艺术品牌,通过旅游业的新载体使湘西传统民族艺术“活”在当下。

4.5 推动企业规模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在市场运作中,产业融合的主体就是企业,企业的规模化及实力水品决定着两大产业融合的实际成效。湘西目前拥有相当一部分在民族艺术产业及旅游业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实力和规模还有待整合优化,但随着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之间越来越深入的互动融合将无形中促进各企业进行项目参与、共同运营、深度交流等互动合作,政府应当鼓励和撮合较大的艺术、旅游企业重组,尤其是产品相似度高、企业规模小、产品创新不足的必须整合资源,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领湘西中小企业发挥优越的地源优势,形成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资源共享,实现两者一体化融合。

4.6 搭建平台成为两大产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湘西地区应建立民族艺术创意产业平台,主要包括民族艺术资源产业化科研平台(如高校艺术创意产业专业、民族艺术科研院所以及艺术创意产业协会等),民族艺术创意产业转化平台(如文化艺术骨干企业、高校附属的艺术产业基地等),民族艺术创意产品销售平台(如产品销售实体店、网上店铺、艺术品展销会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充分协同一些民族艺术协会、旅游行业协会集合优势,协同创新,互利互赢,成为除政府以外更为重要的产业发展相关的支撑机构,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和管理方面起到独特作用。各行业协会可以依据本行业的章程和职能,统一调配市场资源,处理和协调产业间各类合作关系,提高政府及企业的谈判效率,减少单个企业运作成本,加快产业对外宣传、发布信息,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成为促进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沟通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1]邓莹璐.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田茂军.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4):151-153.

[3]喻仲文.中国艺术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特征[J].设计艺术研究,2012(5):8-9.

[4]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04-105.

[5]哈弗尔.论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2-194.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novative Folk Art Industry and Tourism

XIAO Yanping LI Qiaoyun

(X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The abundance of folk art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 Hunan makes it possible to integrate these two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ir integration in West Hunan, and explores the basic modes for their integration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before proposing a win-win strategy for their intensive combination.

West Hunan; innovative folk art industry; tourism; integration

本文为湖南省湘西州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项目“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201604。

肖燕萍(1978—),女,湖南衡阳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艺术与职业教育研究。 李巧云(1967—),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艺术产业研究。

F592

A

2095-7211(2017)01-0081-05

猜你喜欢

湘西旅游业民族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我们的民族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欢乐湘西
多元民族
走进湘西凤凰城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