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用牡丹常见病害与防治

2017-04-05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病斑牡丹

陈 松

(成武县林业局,山东 成武273600)

油用牡丹常见病害与防治

陈 松

(成武县林业局,山东 成武273600)

油用牡丹;病害;防治

1 牡丹幼苗立枯病

1.1 症状

牡丹播种后,种子在土壤中受侵染,造成种腐;幼苗出土后受害易倒伏,幼茎木质化后,则表现为立枯。嫩茎扦插的牡丹苗染病病菌多从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使茎基变成褐色,后变暗褐色。受害重的韧皮部遭破坏,根颈部成黑褐色腐烂,造成地上部叶片发黄或萎蔫枯死,一般不倒伏。该菌还常侵染近地表的叶片,产生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后扩展至全叶及叶柄,造成死腐。湿度大时病部生有褐色蛛丝状菌丝和褐色小菌核。

1.2 病原

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为Rhizoc-tonia solaniku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该菌无性阶段引起牡丹幼苗立枯病。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中传播和繁殖,无分生孢子。新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至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x5~7(am)。

1.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可在土壤中潜伏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 H3~9.5。

1.4 防治方法

(1)苗床土壤处理,用于牡丹等扦插或育苗时,扦插前每m2用43%福尔马林50ml,对水8~12kg浇灌在畦面上,浇药后7~8天播种或扦插,以防产生药害。也可单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福美双粉剂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g,进行苗床土壤处理。也可用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每m2苗床施药3~4g或稀释600~800倍液淋浇苗床进行苗床消毒。还可采用氯化苦覆膜法,整畦后每隔25~30cm挖10~15cm穴,施入2~4m L的氯化苦,边施边盖土,全部施完后用地膜把畦盖起来,12~15天后移除地膜播种扦插。

(2)提倡使用ABT7号生根粉30~100mg/kg,浸泡插条1~8小时,可缩短生根时间1/3,缩短插条在土壤里时间,减少发病。

(3)精心养护。做好苗床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寒流侵袭。晴朗天气多通风换气,促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避免床内湿度过高,可减轻发病。

(4)发病初期喷淋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2~3L。如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与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L。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 牡丹红斑病

2.1 症状

又称叶霉病,主要危害牡丹茎和叶。病原菌为牡丹轮斑芽枝霉,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株残茎和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通过伤口侵入。初期为针头状的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展接连成片,菏泽市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发病盛期。常于8~9月间叶片呈一片枯焦景象,不仅影响观赏,更重要的是影响油用牡丹籽的产量和质量。叶上病斑初为褐色近圆形小斑点,边缘不明显,不断扩形成不规则形大斑,中央淡黄褐色,边缘紫红色,上具褐色轮纹,严重时病斑扩展至全叶,整叶枯焦。田间郁闭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病斑上密生暗褐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缘染病常使叶片扭曲变形。茎和叶柄染病病斑长圆形,3~6mm,暗褐色,中间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中间开裂。感病植株花萼、花瓣边缘枯焦,植株矮小、不能开花,严重时全株枯死。

2.2 病原

Cladosporium paeoniaeePass.牡丹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培养基上菌丝初无色、无隔,后为浅褐色,并分隔;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浅褐色,2~7个膈膜,27~73×3~5(μm);分生孢子黄褐色,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6~13×4~4.5(μm),成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子链,孢子形状及大小变异较大,单细胞分生孢子萌发长出一根芽管,双细胞的萌发时,各长出1根芽管。

2.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株、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和雨水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20~24℃潜育期5~6天。一般1年只有1次侵染,很少有再次侵染。每年春季落花后至秋季均可发生。密植、潮湿有利发病。

2.4 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剪除病虫枝、清除病残体。(2)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注意N、P、K肥的合理配比施用,控制N肥,适当增施P、K肥。(3)春季植株发芽前,喷3~50石硫合剂或40%多菌灵可湿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杀死越冬菌源。(4)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5天1次,连喷2~3次。

3 牡丹斑点病

3.1 症状

又称黄斑病。主要为害牡丹的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3~6mm,浅黄褐色至黄褐色,边缘暗红色,发病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3.2 病原

Phyllosticta com,nonsiiEll.et Ev.斑点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器壁褐色,膜质,直径65~85μm。分生孢子长圆形至近圆形,单胞无色,大小5~7x2~3(μm)。

3.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枝干或染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牡丹发芽后,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在植株间传播蔓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逐步向上扩散,夏季雨水多,田间郁闭,湿度大时利其发病。菏泽一般7月发生,8、9月严重。

3.4 防治方法

结合防治红斑病进行防治。

4 牡丹炭疽病

4.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花枝、叶柄及嫩枝。染病叶片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延主脉或者大侧脉扩展,发病后期病斑连接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边缘黄褐色,中间灰白色,大小4~25mm,中央开裂,严重时叶片穿孔。7、8月病斑上密生圆形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遇雨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内产生红褐色粘稠状孢子团。嫩茎、花柄、花梗染病产生大小3~7mm梭形条斑,红褐色,中间凹陷,后期中间灰褐色,边缘紫褐色。

4.2 病原

Colletotrichumsp.一种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为Gloeosporium sp.。分生孢子盘初潜伏在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出表皮,黑色,直径117~264l_Lm,分生孢子梗无色细长,直条状;分生孢子椭圆形,稍弯,内生2个油球,大小8.4~10.5×2.7~3.3(μm),刚毛褐色,稀少。

4.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盘在土表的感病落叶上或芽鳞中越冬,翌春从分生孢子盘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孢子从植株伤口或叶片气孔侵入,浸入后15天左右发病。6~9月均可发病,菏泽6月初为发病始期,7~8月进入发病盛期,高温高湿利其流行,8、9月份降雨多,田间郁闭、潮湿易发病。

4.4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2)栽植密度适当,不宜过密。浇水改在上午,使其尽快干燥,防止水气在株丛中滞留,保持通风透光良好。(3)发病重的地区及时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50%施保功或施百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到3次。

5 牡丹轮纹斑点病

5.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4~9mm,浅褐色至灰白色,后期出现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中央密生深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子实体。

5.2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ariicola(Wint.)Guo et Liu黑座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球形,黑褐色至黑色,直径25—58μm。分生孢子梗灰色至黑褐色,先端往往较尖,顶端圆锥形,孢痕小,不明显,直径约l~1.2μm,大小44~115 x 3~4(μm)。分生孢子倒棒形至圆筒形,无色至淡褐色,镰刀状弯曲,多隔,2~8个隔膜,以3个隔膜居多,基部常呈圆锥形,先端钝尖,大小为23-64×2.0~2.6(μm)。

5.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子座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上或落叶中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菏泽地区7~9月发病,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步向上扩散,遇连续阴雨发病重。

5.4 防治方法

(1)秋季清除园内病残落叶,剪除感病枝条,集中烧毁或深埋。(2)适当控制栽植密度,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度过大,可有效地预防该病发生。(3)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600倍液。

6 牡丹白粉病

6.1 症状

芍药白粉菌为害牡丹时,先是叶面或茎枝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向叶片两面及叶柄上扩展形成白色粉层,后期在粉层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闭囊壳。蓼白粉菌为害牡丹时,叶片、叶柄出现白色粉状物,圆形斑块,后期粉状物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即病菌闭囊壳。严重时病叶褪绿变黄脱落。

6.2 病原

Erysiphe paeoniaeZheng&Chen.芍药白粉菌,属子囊菌门真菌。闭囊壳散生,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直径104~130μm,壳壁细胞多角形,附属丝丝状,中下部浅褐色,有隔膜或无。子囊5~8个,卵形至长椭圆形,具短柄,大小54.4~61.2×28.9~34(μm)。子囊孢子4~5个,卵圆形,大小17~23.8×10.2~13.6(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柱形,27.9~48.3×10.6~17.8(μm)。子囊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7.2~29.3x 10.8~20(μm)。

6.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白粉菌均以闭囊壳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寄主上传播,可多次浸染。植株发病后期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潜育期很短,所以白粉病扩展蔓延非常迅速。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适温15~30℃,侵入和发病适温15~18℃,一般25~28℃和稍干燥易发病。雨后干燥或田间湿度大,利于该病流行传播。该病的分生孢子在45%左右的低湿度下也能充分发芽。牡丹白粉病近年为害有日趋严重之势,应引起生产上的重视。

6.4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2)合理密植,选择高燥地块,加强间通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1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白粉松乳油2000倍液。

7 牡丹疫病

7.1 症状

主要为害茎、叶、芽。茎部染病初期产生条状水渍状溃疡,逐步扩展为黑色斑块,大小3~6cm。病斑中间黑色,由中间向边缘颜色逐渐变浅。下部幼茎染病,整个枝条变黑枯死。根颈部发病时,表现为颈腐,植株长势衰弱,严重时死亡。叶片发病多为下部叶片,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叶片萎蔫。该病症状与灰霉病相似,但疫病病斑以黑褐色为主,一般不产生霉层,而灰霉病灰褐色,产生灰色霉层。

7.2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um(Leb.et Cohn)Schrot.恶疫霉,属卵菌。无性态产生的孢子囊单胞无色,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51~57×34~37(μm)。病原菌菌丝中部能形成厚垣孢子,在长期干燥条件下能长期存活。有性态产生球形卵孢子,浅褐色,大小27~30μm。气温14~26℃,相对湿度较高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厚垣孢子一般需经9~12个月才萌发。该菌发育适温25℃,最高30℃,最低10℃。

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牡丹生长期遇有大雨之后,出现侵染及发病高峰。连阴雨多、降水量大的年份易发病,雨后高温排水不良,郁闭潮湿地块发病重。

7.4 防治方法

(1)选择高燥地块起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病穴用40%甲醛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2)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8 牡丹根腐病

8.1 症状

牡丹根腐病主要有镰刀菌根腐病、白绢根腐病及紫纹羽病等。镰刀菌根腐病主要为害根部,侧根和须根染病变黑腐烂,并向主根扩展。主根染病初期在根皮上产生不规则黑色斑点,逐步向外扩展,病根变黑,病菌到达木质部后,全根腐烂,病株生长衰弱,叶小发黄,严重时植株枯死。白绢根腐病菌丝白色绢丝状,病根呈水渍状褐色,常产生许多棕褐色小菌核。紫纹羽病初期浸染毛细根,染病细根腐烂,逐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密生紫红色网状菌丝,染病植株长势衰弱,叶片黄化。小蜜环菌根朽病引起牡丹根颈部生黑色菌索或蜜环状物,在木质部和树皮之间产生菌丛团。

8.2 病原

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茄类镰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引起镰刀菌根腐病。菌丝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状,稍弯,顶端细胞短,具隔膜2~7个,多为3~5个。小型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单细胞,聚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假头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矩圆形,顶生或间生。Athelia r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无性态为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引起白绢病。Helicobasidium mompa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引起牡丹紫纹羽病。此外Armillariellamellea(Vahl ex Fr.)Karst称小蜜环菌,也属担子菌门真菌,引起蜜环菌根朽病。

8.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镰刀菌根腐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病残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春病菌从伤口侵入。菏泽油用牡丹多采用育苗移栽,采用根接苗,苗木伤口较多,造成大田苗木定植2年后发病,地下害虫越多,发病越重。白绢菌则以菌丝在病株或以菌核在土壤表层越冬,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紫纹羽病菌则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从寄主根系直接侵入危害。

8.4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壮苗,采用育苗杯育苗,减少移栽时根部伤口。(2))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土壤用石灰、40%甲醛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3)移栽时用50%甲基托布津或40%的甲基硫菌灵600倍液蘸根。(4)白绢病发生后,用刀把根颈部病菌彻底刮除,再1%硫酸铜消毒,外涂波尔多液保护。也可喷淋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万枯灵)300~450倍液、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9 牡丹灰霉病

9.1 症状

幼苗染病引起茎基烂腐或变褐倒伏。花器染病花芽变黑,花瓣枯萎,严重时花朵变褐腐烂,湿度大时花瓣、花梗上长有灰色霉层。叶片染病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或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色深。雨后或湿度大时病斑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连续晴天或湿度低于70%时霉层消失。

9.2 病原

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Synmeth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大,大部分直径6~18×5~12(μm),卵圆形至长圆形。性孢子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μm。此外Botrytis paeoniaeOudem.称牡丹葡萄孢,也是该病病原。两种灰霉菌引起症状没有明显差别,但牡丹葡萄孢形态与灰葡萄孢差异较大。B.paeoniae分生孢子梗长达250~1000μm,基部常膨大,顶端具3~5次分枝,分生孢子倒卵形、椭圆形,较大,大小10~22 x7~9(μm),寄主范围较窄。

9.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病残体内越冬,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连续阴雨、多雾或湿度高时浸染加剧,造成大面积落花,严重时引起全株死亡。当土壤温度过低、田间通风不良,利于病菌生长,造成严重为害。

9.4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发现病花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栽植时密度要适中,一般每667m2栽植3000株左右,不可过密,注意通风透光,防其徒长。(3)浇水宜安排在晴天上午10时前后。(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威或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大力(大克力)水悬浮剂800倍液、25%使百克(咪鲜安)乳油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

10 牡丹黑斑病

10.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或叶柄上产生5~10mm的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灰黑色,病斑扩展较慢,菏泽地区一般8~9月发病。湿度大时病部开成黑色霉层,产生同心状轮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0.2 病原

Alternariasp.一种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暗色,生在子座上,不分枝,多根丛生,大小36~62×6~8.4(μm),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黑褐色,倒棍棒状,横隔3~5个,纵隔1~5个,呈链状,大小24~60×9.6~18(μm)。喙部筒形,直或弯,有隔膜1~4个,喙长52.8μm。

10.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随落叶在土壤中越冬,春季从植株下部叶片浸染,植株长势弱,田间湿度大易发病。

10.4 防治方法

(1)秋季落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2)科学施肥,增加寄主抗病性,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前开始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11 牡丹病毒病

11.1 症状

系统性病害。病毒病因病源不同,叶片表现症状略有差异。牡丹环斑病毒(PRSV)在叶片上形成规则的圆斑,上有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同心轮纹,病株不矮化。烟草脆裂病毒(TRV)产生大小不一的环斑或轮斑,个别植株产生不规则形病斑。牡丹曲叶病毒(PLCV)引起叶片黄化卷曲,下部枝条生成不良,植株矮小。

11.2 病原

主要有3种:Peony ringspot virus,PRSV牡丹环斑病毒,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7nm。Tobacco rattle virus,TRV烟草脆裂病毒,病毒粒体有两种,长者190nm,短者45~115 nm。Paeo-nia leaf curl virus,PLCV牡丹曲叶病毒。

11.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牡丹环斑病毒可由蚜虫传毒,难以汁液摩擦接种。烟草脆裂病毒能以汁液摩擦接触传播,线虫,菟丝子及牡丹种子均可传翻病毒。牡丹曲叶病毒一般由带毒接穗嫁接传染。因此,生产上用病株分株嫁接苗育时,严格检查母株和接穗,避免病毒大面积传播,有条件的可采用茎尖脱毒育苗。

11.4 防治方法

(1)发现病株及时清除,避免选用病株做嫁接材料。(2)及时防治蚜虫。(3)必要时喷洒7.5%克毒灵水剂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的83增抗剂100倍液、5%菌毒清水剂200倍液。(4)由种子传染为主的地区可用10%漂白粉浸泡种子20分钟。

[1]杨瑞先,刘萍,方站民,李健恒.牡丹病害研究现状及展望.河南农业科学,2010,(11).

[2]贺春玲,侯小改,何童童,王桢,关云霄.12种杀菌剂对牡丹黄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中国农学通报,2015,(19).

[3]关云霄,胡柯,贺春玲,侯小改,董梦琳.牡丹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特征.安徽农业科学,2014,(11).

[4]张芸,胡铁军,师迎春.三种防治根结线虫病的药剂 .西北园艺:蔬菜专,2005,(7):38-38.

[5]吴玉桂,季延平,赵桂华.牡丹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西部林业科学,2006,(4).

[6]刘晓龙,汪荣斌,方成武.安徽地道药材凤丹的规范化种植研究.中药材,2003,26(z1):79-81.

近几年菏泽市油用牡丹面积的不断扩大,截止到2015年,全市油用牡丹栽培面积达到26.7万hm2,部分牡丹开始进入结果期,油用牡丹病害也开始发生、扩展。为做好油用牡丹的病害防治,提高种植效益,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菏泽市油用牡丹病害进行了调查,并参考有关文献,总结出菏泽市油用牡丹常见病害的病源和有效防治措施。

S763.1

B

1002-2724(2016)05-0089-05

2016-05-02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病斑牡丹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三不够”牡丹节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牡丹”情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