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议“引火归原”及用药*

2017-04-05曹云松郭颖博

陕西中医 2017年3期
关键词:阴寒张景岳阴虚阳

曹云松,郭颖博,高 菁,王 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非议“引火归原”及用药*

曹云松,郭颖博△,高 菁,王 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目的:通过学习古籍,结合临床,对“引火归原”进行探析。方法:总结明代以后古籍以及近现代医家观点,对“引火归原”进行分析,可分为阴虚阳亢、相火上越,阴寒里盛、逼阳外越两种类型,临床多以肉桂、附子、细辛等作为引火归原的药物。结果:“引火归原”中肉桂等药也并无引火归原之功效。但在大对养阴壮水药之中配合辛温药却可以防止阴柔滋腻,而起到反佐的作用。

“引火归原”这一词语在临床中颇为多见,医家多用《易经》之水火既济解释,用药则多以肉桂、附子、细辛等为主。考究此语,最早见于张景岳论述肉桂作用,曰: “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原者,则此为要药,不可误执。”“火”即为“命门之火”,或称“相火”、“龙雷之火”。自此以后,后世医家莫不遵循此语,且加以阐明发挥,用之临床亦有效果,沿袭至今,但笔者则认为“引火归原”之称谓以及治疗方法尚有商榷之处。

1 火不归原的类型

1.1 阴虚阳亢,龙雷之火上越 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根,如各种疾病导致真阴亏虚,则阴虚不能敛阳,水亏不涵火,龙雷之火奔越于上,临床可出现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舌糜烂、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空虚等症状。王冰所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治疗上以大补真水真阴为主,如历代医家常用的崔氏八味丸,张介宾的镇阴煎,傅青主的引火汤等,于补阴药中佐以温热之品,以期达到阴中求阳之效果;如张景岳所言: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类型应该是后世医家讨论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类型。

1.2 阴寒里盛,逼阳外越 其中包括“戴阳”和“格阳”,前者指阴寒内盛,迫阳于上;后者则为阴盛格阳于外。二者虽然分别病名,但实际同出一源,均为阴寒内盛,《伤寒论》31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1]。此两条是少阴病中阴寒极重,格阳于外,故虚阳上越而面色赤,逆于中而干呕,虚阳扰心而烦,即所谓的真寒假热证。

2 火不归原的反思

2.1 阴虚阳亢的思考和疑问

2.1.1 引火归原之说法有误:阴虚阳亢是指肾中真阴亏虚,阴虚不能制阳,导致相火上亢,出现一系列症状,那么在治疗上自张景岳之后,多遵循引火归原之说,于滋阴壮水方药中加用温热之药,如肉桂、附子等,并且后代医家之镇阴煎、潜龙汤、引火汤等均为此意。但深究其因,其实并非如此,王冰所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并没有说加用温热药以引火归原,虽然肾为真水真火之宅,但阴虚而养阴,阳虚而壮阳,此法并无错误,阴虚阳亢之后,给予滋养壮水之药物,亢阳自然慢慢熄灭,类似于灯中无油,添油而火自柔。而加入温热药另有其因,但并非称之为“引火归原”,此说法欠妥,何来“引火”,又“引火”至何处?且考肉桂、附子等药大温大热,温命门下焦之火,驱周身之寒,何有引火归原之说。

2.2 引火归原之应用释疑 自张景岳之后历代医家服膺此说,且用之于临床有效,这是为何?笔者思之,如患者出现阴虚阳亢之证型,滋阴壮水同时加用温热之品确实有效,这是因为阴虚类似于锅热,猛然注入凉水易于激裂,而佐以温热之品不至于过于寒凉;我们可以认为养阴药中加用肉桂、附子等温热之品,一方面防止药物过于寒凉滋腻,起到反佐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有助于整个方中养阴药的吸收运化;那么,后世医家的所谓“引火归原”之方药,可以理解为:温热药的加入可以有助于养阴药升腾上润,所以上焦之口疮、咽痛、眩晕等阴虚症状会随之减轻消失,这是阳药加于阴药之上的效果,但并非称之为引火归原。而且,温热药的使用要小剂量,起到少火生气的作用。

由此看来,“引火归原”之名确有不妥之处,而肉桂、附子之品也没有引火归原的作用,作为大温大热之品,作用也是温阳散寒、破阴回阳,于养阴药中加入也是起到反佐和促进运化的作用,这才是中医方剂的组方意义所在。

2.3 阴寒格阳中反佐的意义 阴寒格阳之火不归原,不管是“戴阳”还是“格阳”,均为阴寒内盛,至于《伤寒论》315条中的: “少阴病……,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317条中的:“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等等,从原文分析可以认为,加入的猪胆汁、人尿也是为了防止阴盛而格拒热药,起到反佐的作用,而并非引火归原。正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 “胆苦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置阳药不被格拒[2]”。而我们熟知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皆为阴寒内盛之主方,用辛温大热之药,破阴回阳驱寒,拯救于险势之际。但是,辛热药中加入苦寒之品主要还是防止热药格拒,起到反佐的作用,并非引火归原。

3 引火归原的方药分析

3.1 药物并无引火归原之功 关于引火归原药物的问题,自张景岳之后各代医家最常提及的引火归原药物为肉桂、附子等,尤以肉桂居多,张元素《医学启源》云:“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3]。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4]。由此可见,张景岳之前的医家并不认为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而明·张景岳《本草正》曰:“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原者,则此为要药,不可误执”[5];明·倪朱谟《本草汇言》: “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由此可以看出,自明代张景岳为界限,之后的医家认为肉桂有引火归原的功用,而之前的医家并无此观点,所以,我们也可以得出现实意义中的“引火归原”并非真实存在,用词欠妥。

3.2 方剂的释疑和纠正 我们熟知的交泰丸,医家多认为肉桂也是有引火归原之作用,实际方义也并非如此。交泰丸由黄连和肉桂组成,方名出自清·王士雄《四科简效方》,但明·韩懋《韩氏医通》中就有黄连与肉桂配伍的记载,后世医家大多解释方义为黄连清心火,肉钱引火归原。但此说法与真实方义不符合,韩懋明确指出“黄连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6],肉桂作为佐药在方中应用,显然韩氏是把其作为反佐药应用,所以肉桂解释为“引火归原”于原方含义不符。后世医家使用吴茱萸、肉桂等药物调末敷于涌泉穴等,用来治疗口疮、头痛、眩晕等疾病,也是起到辛热之品蒸腾下焦阴液,使之上升润泽,起到治疗效果,但并非是用“引火归原”来解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引火归原”说法和认识欠妥,肉桂、附子等药也并无引火归原之功效,但在大对养阴壮水药之中配合辛温之品确实可取,组方意义和治法是存在的,这样的组方一方面可以防止阴柔滋腻,促进药物更好的吸收,并且养阴药可以借助小剂量的辛热之品周流全身,润泽肌肤、毛窍、头面等等,起效更快;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反佐的作用,使整个方药不至于过于寒凉。这种组方的临床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临床要综合起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概否定,笔者所论仅为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请各位指正。

[1] 张仲景.伤寒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91.

[2]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71.

[3] 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80.

[4] 王好古.汤液本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48.

[5] 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145,1176.

[6] 韩 懋.韩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8.

(收稿:2016-11-02)

致 作 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中方括号内的代码必须规范书写,期刊题名代码为[J];专著书名代码为[M];会议论文集题名代码为[A];论文集名代码为[C];专著中析出的文献题名代码为[A];书名代码为[M];学位论文题名代码为[D];报告题名代码为[R];专利文献题名代码为[P];国际、国家标准的标准代号.标准名称代码为[S];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例如[EB/OL]。还有其它如普通图书:[M],会议录:[C], 汇编:[G],报纸:[N] ,学位论文:[D],报告:[R] ,标准:[S],专利:[P] ,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陕西医学、陕西中医杂志社

*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项目基金

@引火归原 中药 辛温

R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3.048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阴寒张景岳阴虚阳
中医名言拾粹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景岳全书·妇人规》从情志论治妇科病浅析
张景岳“邪正”理论在不寐中的运用与局限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八三感怀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冬日风物
张景岳 奥妙六味回阳饮
冬日里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