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教学理论发展概述
2017-04-05田岑鸽
田岑鸽
摘 要:从小提琴诞生于世时至今日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与出身 “贵族”的钢琴不一样,它诞生于民间,最早是以伴奏类乐器的形式出现,后因其自身无与伦比的美妙音色和优雅的气质逐渐独立起来。根据现在可以考察到的历史资料来看,16世纪中期的小提琴就已经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一件重要的独奏乐器。而教学理论是小提琴艺术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于小提琴教学方法的著作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17世纪时,大多数的演奏技术还是由演奏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进入18世纪之后,虽然这种倾向还很严重,但有关演奏法和教学法的书籍已经逐渐开始问世。18世纪中期,小提琴演奏家们开始把炫技性的演奏技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时期大量出版了针对不同演奏水平层次的人群的学习教材和论文著作。到了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在这个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新纪元里,小提琴的教育理论也同众多的学科一样构建了自己坚固的研究领地,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演奏的方法与表现的手段,不仅提高人们对了小提琴音乐的审美趣味,也使小提琴艺术更加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理论;演奏;历史发展
小提琴有着很古老的历史,最早在欧洲9世纪左右就出现了小提琴的雏形,到了16世纪,经过乐器的改良,小提琴的样式被逐渐固定下来。16世纪早期,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还处于萌芽状态。它最开始的时候是作为民间性的乐器流行,用于给歌唱和舞蹈进行伴奏,此时的小提琴演奏者也基本上是一些以演奏舞蹈音乐为生的流浪艺人。所以在当时,小提琴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程度并不高。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和乐器的改革,它逐渐脱离了这种状态,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乐器。直到16世纪上半叶,小提琴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但是职业的演奏家和理论家还为之甚少,它的早期发展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小提琴逐渐发展的16世纪至17世纪后半叶里,相关的演奏方法和演奏形态都没有具体详细的资料记载。而后小提琴的地位发展到辉煌而不可取代,人们开始認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准备着手进行研究时,已经找不到早期的相关历史资料可供考证了。直到17世纪后半叶,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开始定型,演奏家们并不满足于当时现有的演奏水平和演奏方式,开始尝试探索新的技术方式来更好的表达小提琴的音乐性。这时候小提琴的论著相继问世,相关的教学理论开始发展并传播。本文就以17世纪后半叶的历史时期为起点开始梳理,对小提琴的教学理论进行归纳,按照时间顺序对各个时期的理论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一、17世纪后半叶的小提琴教学理论
17世纪末,小提琴逐渐成为了一个极其具有表现力的独奏乐器,脱离了16世纪与舞蹈音乐紧密捆绑的状态,大量新的作品不断问世,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过这个时期的小提琴教学水平却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因为当时的作曲、演奏与教学是彻底一体化的,演奏家们是为自己的演奏进行创作,而先进的技术被看做成演奏者的机密,不宜被记录下来翻印传播。这个时代的人们若是要学习小提琴,只能通过当地最好的小提琴演奏家对他们进行单独授课,把演奏技术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教授给学琴者。当时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指导用书,但是大部分还是为业余爱好者以及中低程度的演奏者提供的。所以,17世纪的教学基本上还是普及初级程度的小提琴教育,满足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需要。而专业的小提琴演奏者所需要的演奏知识则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研究以及请教技艺精湛的高手来获得。虽然这时的教学观念非常的停滞而落后,但是种普及式、浅层次的教学理论也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它让更多的人把当时对维奥尔琴的兴趣转移到小提琴上来,无形中使小提琴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这个时期的主要论著有:
1、穆法特(Georg Muffat)——介绍吕利时代法国小提琴家的专业演奏情况;
2、斯皮尔(Speer):《小提琴基础课教程》(Grund-richtiger…Unterricht)——总结小提琴的基本技巧如握弓、运弓、颤音、波音、滑音等其他技术问题;
3、普莱菲尔德(Johann Playford):《音乐》(Musik)——关于小提琴的演奏部分;等。
二、18世纪的小提琴教学理论
世纪末到18世纪初,小提琴音乐艺术经过了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它的曲目数量和技术技巧也都大大的丰富了起来。18世纪中期,随着作品对音乐表现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的演奏者深入了对小提琴这门乐器的研究,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专业小提琴演奏者与业余爱好者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譬如当时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家到现在还依然被后世所崇拜,而同时期的业余学习者包括乐团中的演奏员都只有非常初级的水平,远低于现在人们的平均演奏水平)。所以这时候出现的小提琴演奏教学理论开始分层化,并不只再针对业余爱好者,也出现了大量针对专业演奏人员的论著,并且针对专业演奏者的论著和针对业余爱好者的论著在技术水平上有着明显的差别。1750年,首次出现了专门针对高水平小提琴演奏者的指导理论,它从细节上记载了当时人们并不熟知的特殊演奏技术内容(譬如左手技巧的提高和右手表达方式上的改进、大量弓法以及力度上的变化手段)。这些理论书籍被当时的教师广泛运用于教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技巧。这些发展条件铸造了当时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的演奏技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都出现了各种关于小提琴演奏的论著,层次水平上都各有差异,不同的的论著内容在演奏技术和音乐处理技巧方面都各抒己见,表达出不同作者的个人偏好,比起先前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这个时期的主要教学论著有:
1、吉米尼亚尼(Geminiani)《小提琴演奏艺术》(The Art of Playing on the Violin)——当时第一部介绍德国和意大利的先进技巧的著作,代表了意大利小提琴艺术的传统;
2、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小提琴教程》(Violinschule)——承接了德奥小提琴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意大利各学派大师们的理论(如塔尔蒂尼的弓法),强调“良好的风格、良好的感觉”,影响了整个18世纪的小提琴教学演奏观念;
3、普雷奥尔(Peter Prelleur)《现代音乐大师》(The Modern Musik-Master)中的第五部分“小提琴的演奏艺术”;
4、柯雷特(M.Corrette)《演奏风格》(Style de),总结了那个时代的法国和意大利的演奏风格;
5、费尔斯(L Abble le fils)《小提琴演奏原则》(Principes du violin)研究和介绍当时的法国新技术,新的持琴方式,并推动对自然泛音、人工泛音的使用,使用伸指技巧、高把位、双音以及大量不同形态的弓法,描述音乐表现方式上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等。
三、19至20世纪的小提琴教学理论
19至20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小提琴的艺术水平也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新阶段。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更加的绚烂辉煌,对于音乐的表现更加的生机勃勃。而它的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相比以往有了重大突破,是其他时期不可比拟的。这个时期的小提琴教育理论与众多学科一样构建了自己坚实的研究领地,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小提琴的演奏及其音乐表现进行了深入探索,产生了大量新颖独特的教育理念。随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涌现而出,人们融合了所有的教学方法又选出最合适自身的方法的来进行教学和训练。造就了当时各个学派(俄罗斯学派、意大利学派、法比学派等)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演奏风格。理论研究由以前的琐碎拼凑转向科学系统,教学思维由以琴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学方式由刻板教条转向生动活泼。这是本时期的教学发展中最大的三个特点,也是历史以来的最大变化。教学理论的科学发展促使了20世纪大量的演奏大师和教育家的出现,他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前面任何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教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不仅教学理念角度各异,研究的层面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同的教学程度也覆盖的越来越全面。深入的研究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技术范围,重新建立小提琴技术的新标准;浅出的教育观念更加广泛的被世人所接受并适用。这些教学理论的发展使得小提琴这门学科越来越专业化。
这个时期的主要教学论著有:
1、贝里奥(Berio)《小提琴演奏的艺术》(interpreter de violon)被巴黎音乐学院作为教材使用;
2、古尔(Karl Guhr)《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技术》(Uber Paganinis Kunst die Violine zu speilen)对帕格尼尼的演奏艺术风格进行论述;
3、约阿西姆(Joachim)《小提琴教程》(Violinschule)总结了前人传统的教学理论并加以拓展;
4、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小提琴演奏艺术》(Kunst des Violin-Spiels,Berlin)科学而系统的阐述了小提琴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在20世纪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如涉及到关于演奏心理和演奏障碍的研究;系统而全面的从各个技术角度深入研究各个问题如音阶、琶音、双音、半音、泛音的“音阶体系”;专门针对音色问题 的“小提琴演奏的发音问题”;对各类指法的应用进行揣摩的“小提琴指法”)。它表达的观念是小提琴教学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5、舍尔契克(Ottokar Sevcik)《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School of Violin Technic op.1)、《小提琴换把练习》、《四千种弓法练习》、《双音练习》都是完善的训练技术教材;
6、奥尔(Leopold Auer)《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Violin Playing as I Teach it)不提倡使用墨守成规的演奏法,而是完全依照学生的生理条件和个性来决定怎样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自由的发展。主要强调松弛的演奏状态、丰富内心的情感表达和完美的表现技术;
7、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小提琴演奏和教学原则》(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and Teaching)规范细致的阐述了右手的技巧和左手的表现,并对于练习方法和需要注意到的要领描写的非常细致。整套理论的逻辑严谨科学,条理清晰,是当今小提琴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科书式理论;
8、铃木镇一(Shinich Suzuki)《铃木教学法》(Suzuki method)主张“爱的才能教育法”(与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以及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才能,并把传统的“理性学会”教育模式创新成“感性听会”,对全世界的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9、洛能德《弦乐演奏行动教学法》的“行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协调把握时间和耐心的练习严谨的演奏动作,强调在表演的过程中身体的放松和平衡;
10、拉斐尔·布朗斯坦(Rafael Stan brown)《小提琴演奏的科学》(The science of violin playing)針对音准问题首次推出“视觉音准”的理论,具体化了音符在小提琴指板上的位置,让学生对音准的控制有了更大的把握;
11、奥托·斯登策(Otto stearns)《小提琴教学手册》把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融于小提琴教学中,细微的研究每一个动作对演奏过程的影响;
12、多尼斯(D.C Dounis)《小提琴手指的绝对独立性》高效率的训练学生左手手指技术,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高质量的弓法技巧;
13、A.Y杨波尔基《小提琴演奏和教学问题》主张“用乐器来歌唱”,对发音音色的控制来表现出的演奏情绪;
14、纽曼(Neumann)《当代的小提琴艺术》(Cotemporary Violin Technique)、祖科夫斯基(Zukofsky)《完整音程的练习》(All-Interval Scale Book)对音阶和琶音的现代练习方法进行描述;等。
历史上人类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了小提琴艺术的进步。在今天的小提琴艺术中,绚烂完美的技术表现出来的绝妙音色令世人赞叹不已。教学理论经过四百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科研水平已经非常的发达。这最直接的影响是造就了现在人们的平均演奏水平相比于几百年前的平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专业理论的研究水平更加的深入细致,小提琴艺术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如今已经流传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国家、每个年龄段都出现了技艺精湛的小提琴演奏者,这说明了如今的理论教学系统已经非常的成熟。小提琴是人类听觉审美上的瑰宝,是前人艺术智慧的结晶。它历经了五百年以来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的走向辉煌灿烂。在以后的音乐世界中,我们相信它依然会凭借动人心弦的音色和令人折服的技巧屹立于器乐艺术殿堂。未来小提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是值得被人们所期待。
参考文献:
[1]洛秦(主编),《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张蓓荔,杨宝智著,《弦乐艺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惟俭著,《小提琴教学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朱耀熹,《小提琴教学论著探源》,黄钟[J],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