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路”战略背景下的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探究

2017-04-05郭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俄语教学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郭君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倡议为学校培养卓越俄语人才和向社会输送相关人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规划的三条丝路带中有两条与俄语密切相关,这为培养俄语人才带来了新契机和挑战。面对新挑战,需要采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搭建“互联网+”教与学平台等培养人才的多元化途径,并借鉴人才转型成功的学校经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级俄语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俄语教学;“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23-04

一、引言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继而隔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做了定位。“最新发布的丝路经济带的三条路线中有两条路线与俄语相关,这两条路线上可以使用俄语的国家有十多个。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中,俄罗斯是最大的战略伙伴,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亚地区也具有广泛的俄语基础。同时,丝路一直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陆上、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由此可见,俄语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大背景下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会掀起“浪潮”,这为俄语人才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年,国内高校为了与“愿景与行动”发展战略接轨,部分高校或多或少对俄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有些高校在制订或修订俄语人才培养目标案时做出了“俄语+专业”“专业+俄语”、中外联合办学“2+2”“3+1”等培养模式,然而,高校在按照新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时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出现了这样或是那样的弊端,有些高校忽视了俄语人才的人文教育。鉴于笔者在黑龙江省从事俄语教学,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开设俄语专业的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

二、俄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

众所周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较长的边界,由于这一地域优势使其成为了培养俄语人才的大省。“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为高校俄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的空间,为培养高级俄语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高校俄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俄语起点学生的生源数量萎缩

截止上个世纪90年代末,俄语起点学生的生源数量相对充足,而与俄罗斯只有一江之隔的黑河市有着地域优势,学习俄语学生的生源数量相对其他地区较多,尤其是黑河市周边地区的中学,部分学校只开设俄语班,无英语班。而近几年,各高校接收的俄语生源以俄语零起点学生为主,俄语有起点的生源数量逐年减少,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学开设俄语班的学校日渐减少。20世纪末、21世纪初起原本中学只开设俄语班的学校实行了自主选择外语语种,学生、家长基于以下因素选择了英语为外语语种:英语是通用语,以后选择学习此语种为专业,毕业后就业面广;俄语是非通用语种,大学毕业后就业面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学阶段选择俄语作为外语的生源数量日益减少,进而导致我省高校招收的俄语起点学生的生源数量日益萎缩。此现象产生既有学生层面原因,也有“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俄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俄语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来看待,也有对俄语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等因素。

(二)现行俄语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黑龙江省高校本科阶段现行培养俄语人才模式有两种类型,即学术型和应用型。無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培养俄语人才,最终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优秀俄语人才。两种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多,都存在着“碎片化”问题,即“课程的设置太过零碎和杂乱,使某专业原本有机的课程体系呈现为无机的‘碎片”。某些高校低年级俄语专业课主要开设基俄、语法、泛读、听说、听力、经贸等课程,高年级俄语专业课主要开设高俄、翻译、文学、俄罗斯社会文化等课程。有些高校的俄语师范类班也开设经贸、旅游俄语等外贸类相关课程,这样专业类别倾向性不明显。上述课程的设置看似合理,但认真分析开设的这些课程不难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同一门课程的联系性较强,但高低年级的不同课程相关性不大。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使用的教材固定不变,教学内容陈旧、分散化,缺乏整体性、接续性。因此,目前此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且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培养方式传统,教与学的效果不佳

省内部分高校俄语专业与俄罗斯建立的合作关系,甚至一些高校开展了中外联合办学,但合作的领域和层次都有局限性,两国互派师生交流的比例也不高。一些高校有中外联合办学,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但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出国学习1年,公派名额数量非常少,而自费出国学习一年费用较高,多数学生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考虑,很少选择出国学习,此时,中外联合办学模式与普通俄语专业培养模式毫无差别而言,这是办学不成功的体现。那些大三出国学习的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情况各不相同,公派出国学习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到国外能很快适应纯俄语教学,在国外习得更多的语言及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很快提高自身的听、说的能力。而自费出国学习的多数是在国内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外纯俄语教学,加上对国外事物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学习兴趣骤减,在国外浑浑噩噩虚度一年光阴,这类群体中出现学习效果极差现象较多。以上所述是学生层面产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也有教师层面因素。教师教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居多,部分教师上课“一言堂”,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填鸭”方式传授给学生,与学生课上几乎不互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和学生两方都倍感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其差,学生不但没有学好俄语,母语语言文化的积累几乎为零。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教学,教师本人对待语言的学习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而我国部分高校俄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定位缺少母语文化教育模块,显然母语文化教育没有得到教学大纲的支持和保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大纲指导下教学,加上使用的教材缺少俄文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俄语教育必然产生单一语言文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重视目的语学习,轻视本土语言文化的现象不断涌现。

(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动力不足

如前所述,目前省内各高校绝大多数的生源是俄语零起点学生,该类学生中学时期学习的语种是英语,俄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语法规则较多,后者语法规则虽然不多,但特殊结构居多,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俄语零起点学生在学习俄语时易受英语的干扰,学习初期,学生面临字母发音和单词中字母拼读音不同、词汇中字母较多和名词单复数1.6格变化、动词变位等诸多俄语语法规则等问题,再加上基础学习阶段公共课占4年,总学时的比重逐年增加,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高校被迫压缩专业课的学时等因素,导致以下现象产生:学生普遍反映俄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通过有限的课时掌握过多的知识很难被消化,基础知识的相关课程只有《基础俄语》学时相对来说较多,语法课程的学时数较少且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一学期下来只是有个粗略的了解,谈不上将所学的知识点一一掌握。因此,高校不能再安于现状,需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结合“互联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本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俄语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如不及时解决上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的俄语人才培养的布局及培养的质量。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缓解高校现存的问题,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宏观布局,调整中学开设英、俄语班的比例,尤其是在具有地域优势地区多开设外语语种为俄语的教学班,在中、高考时对学习俄语的生源适当地放开政策,降低俄语考试的难度。此外,也可在小学开设几个俄语实验班,让学生从小接触俄语,这样能避免学生到中学选择学习外语语种时对俄语一无所知而不选择学习俄语现象出现。同时,相关部门应适当地与俄罗斯边境接壤的地区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对俄贸易、旅游等产业,为俄语专业学生拓宽就业面,也可解决学生在中学时选择学习俄语还是英语的后顾之忧,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选择学习俄语,这在无形之中为高校增加了俄语起点的生源。

(二)改革俄语人才培养的途径

1.准确定位俄语专业方向,制订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某些高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地新增“专业+俄语”“俄语+专业”等专业,未曾考虑本校的软硬件条件是否适合增设上述专业。无论是“专业+俄语”“俄语+专业”模式教学,都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开设新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学习两个学科,顾此失彼,导致教学、学习的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建议有地域优势的高校结合本校自身发展方向可将本科俄语教育定位在应用术型,以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按照地方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改革,真正地开展中俄教育合作。而其他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改革要量力而行。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其他高校培养俄语人才的最终目标都是向社会输送人才,高校可以与不同企业进行合作创办专项培训班、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人才。

2.优化现有课程体系,适当增加人文课程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已不再合时宜,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课程体系是俄语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调整课程设置时可以借鉴国内课程改革成功的高校和俄罗斯莫大外语系的经验,分析课程体系改革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探究本校俄语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适应俄语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现行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1)从专业方向课程出发:准确地定位专业方向类别开设的课程,俄语(师范方向)专业减少外贸、旅游方向等方面课程的学时或不再开设此方面课程,将这些类别的课时分配到人文素养课程中,人文素养课程可以增开俄语教授中国文化课程。俄语(外贸方向)的课程适当地增开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商法等贸易方面的相关课程,采用俄汉双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懂贸易的俄语人才。(2)从年级方面出发:保留低年级原有的基础俄语、语法、阅读、听说等基础课程,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学时,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打基础,不符合专业方向的课程应不再开课,部分高校高年级开设的俄语写作课程可以调到大二开课,将阅读课(可选中俄两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贸易、旅游、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语料)和写作课程相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高年级开设的高级俄语课程保持不变,延长开课学期,在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知识之上开设有关中俄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增加高低年级的课程联系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合本校特点革新教学策略

1.完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教學中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排除学习用俄语表达母语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信息的障碍,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反思如何在学习母语时,批判地接收俄罗斯语言及文化,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在讲解语法时,可以根据语法重难点的知识点设计相关练习题,适当地将练习题设计成游戏方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自身学习的母语语言技能及文化意识及向学生输入母语文化的意识应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更加熟练地将双向语言文化沟通引入俄语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母语文化,提高学生鉴别俄语语言及其文化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沟通的能力。

2.俄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创造各种舒适、较为真实的俄语及俄罗斯文化学习的环境,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自然语言环境,让其真正地体验到讲俄语的乐趣,进一步了解俄罗斯语言文化内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让其在仿自然语境下感受中俄两国语言及文化的氛围,并亲身体验中俄语言及文化的差异,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搭建“互联网+”模式下的俄语学习平台

俄语课堂的精髓在于最终实现与他人用俄语进行交流,在于采用多元化方式不断对俄语进行重复、操练,方可培养出较强的俄语语言交流技能。为了实现俄语教学的最优化,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效益。除了上述所述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将90分钟的俄语课堂进行分节,以单一知识点为一模块建立“微小课堂”,教学过程中推行“微小课堂”,指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上提出相关问题,课后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及网络课堂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循环不断地操练俄语相关知识,无形之中夯实了所学的俄语基础知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产物固然好,一旦使用不当,就会产生这样、那样问题。在进行俄语教学时应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慕课、线上及网络课堂教学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进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四)通过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外语时不能脱离母语,学习俄语也不例外。高校可以适当地增加中俄文化体验类课程或相关讲座,开展多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如翻译活动、双语文化演讲等。让学生通过多种体验类课程或相关活动能更加熟练地掌握俄语词汇、固定句型、中俄文化等相关知识,以此来激发俄语学生学习两种语言技能及文化的兴趣。

此外,课余时间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这不仅有助于俄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学到很多人文素养等方面俄语表达方式,既而激发俄语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议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这对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今后发展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对当前社会所需的俄语人才及社会发展形势有足够的认识,结合本校自身优势充分考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俄语语言战略上的互动性,利用“互联网+”现代化手段,采取多元化方式对口培养丝路沿线建设中所需的俄语人才,同时,应开展对俄战略人才培养,努力消除目前高校输出的对俄人才总量较少、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整体素质偏低、交际能力较差等现象,上述现象一旦消除将会为高校俄语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契机,满足社会对俄人才的需求。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俄语教学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探我国俄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母语语音干扰对俄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