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西医诊断思维差异认识的比较分析*
2017-04-04黄正新王召亿李鑫辉
黄正新,王召亿,李鑫辉
1.海南省中医院(三亚 572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10208)
冠心病的中西医诊断思维差异认识的比较分析*
黄正新1,王召亿2,李鑫辉2
1.海南省中医院(三亚 572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10208)
目的:比较冠心病中医与西医病名诊断思维的差异性。方法:收治经心电图检查确定为冠心病的患者214例,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获得中医基本资料,收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结果以及生化检查的结果,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汇总、管理以及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冠心病西医分型患者与中医胸痹、心痛诊断的差异。结果:①214例冠心病患者病例中,符合中医胸痹、心痛诊断标准的患者有162例,诊断的符合率为75.70%,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有52例,比例为24.30%;②冠心病分型中隐匿型47例(诊断符合率为55.31%)、心绞痛型42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心肌梗死型46例(诊断符合率为69.57%)、心律失常型43例(诊断符合率为60.47%)、猝死型3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其中隐匿型、心律失常型、心肌梗死型与中医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诊断冠心病与中医胸痹、心痛诊断符合率稍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其与中医诊断的符合率具有差异性,现有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如果结合西医的理论化检测结果会对患者疾病的确诊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患者心肌的损害[1]。冠心病在祖国医学中主要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胸闷、胸痛,心痛发作的时候患者通常表现为休克[2]。冠心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患者疾病发生率较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的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疾病发生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甚至危急到患者的生命[3]。中西医在对冠心病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医理论体系具有独特性、抽象性,讲究辨证论治,对于西医理论的形象具体而言,中医多重视辨证施治[4]。对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而言,多数西医学者均支持“反应-损伤”的假说,认为冠心病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损伤了机体的动脉内膜,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炎症纤维增多性反应的一个结果[5]。中医中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了气虚血瘀、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络风内动[6]。中医与西医在对冠心病的诊断思维的认识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中西医对冠心病的诊断机制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中医与西医虽然存在明显的文化背景差异性,但是在对冠心病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治自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在海南省中医院心内科经心电图检查确定为冠心病的患者214例,其中男性患者143例,女性71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72.1±9.8)岁,病程时间6.4年~18年,平均病程(10.3±5.4)年。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对于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患者无肝、肾、糖尿病等疾病史;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配合中西医两种结果的诊断。
排除标准:不符合《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对于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入选标准;患者有肺、肾、肝等严重基础疾病并影响诊断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既往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并有明显后遗症的患者;对多次不同的诊断方式有疑义且不配合的患者均排除入选标准。
2 中医辨证分型 214例患者均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7],将冠心病分成本虚、标实两大组,虚证中以心气虚、心阴虚为主症;实证中以痰浊、血瘀为主症。
3 西医分型诊断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包括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和猝死型,临床上对于具体分型的冠心病的诊断应尽量将其明确以及细化,因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病理生理、疾病风险以及处理原则不同。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将中医辨证分型及西医分型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患者的例数属于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处理,两种诊断分型采用Fisher检验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诊断统计学的差异性及诊断符合率。
结 果
1 冠心病患者中西医诊断符合率比较 214例冠心病患者病例中,符合中医胸痹、心痛诊断标准的患者有162例,诊断的符合率为75.70%,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为52例,比例为24.30%,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稍低。
2 冠心病西医分型与中医诊断的比较 冠心病分型中隐匿型47例(诊断符合率为(26/47)55.31%)、心绞痛型42例(诊断符合率为(42/42)100.00%)、心肌梗死型46例(诊断符合率为(32/46)69.57%)、心律失常型43例(诊断符合率为(26/43)60.47%)、猝死型36例(诊断符合率为(36/36)100.00%),其中隐匿型、心律失常型、心肌梗死型与中医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目前对于冠心病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8]。冠心病在中医中主要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以脏气虚亏为主,冠心病患者多属于虚证为多,而实证患者较少。标实则寒凝、痰浊、气滞;如寒凝:寒邪侵犯人体可以阻滞胸阳,寒凝而脉不通,脉不通则血瘀。痰浊因心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津或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津聚为痰,痹阻心脉不同而致瘀。气滞皆因情志所伤,致使气机不畅[9]。
本研究中收集的214例经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有162例,诊断的符合率为75.70%,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为52例,比例为24.30%,与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诊断比较的符合率稍低,在本研究中主要对住院的患者进行诊断比较,并未将门诊的就诊患者纳入研究,主要因为门诊患者就诊时症状表现较轻,表现形式不典型,因此如果将门诊治疗患者也纳入研究中,中医与西医对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则会更低。有研究文献资料表明[10],中医冠心病与西医对冠心病分型的异同关系,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在62%~89%,两者不完全等同,本次研究的结果与上述文献资料研究的结果大致相符。
疾病病名的诊断在临床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研究中有52例,比例为24.30%的冠心病患者被排除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之外,但是52例病例在西医中与冠心病患者具有相同的心电图表现及病理变化,在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学特点与传统的中医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证候学等特点相符,应该适合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法则。从历代中医学家对冠心病病名的争论以及当代医学家的研究探讨可见,归纳总结出准确、完整的冠心病具体分型病名诊断方案实属不易。因此制定更加完善的冠心病中医诊疗标准,是现代对冠心病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综合认为,西医对冠心病疾病相当于中医中的“胸痹”、“心痛”的范畴,本次研究中对21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中医的诊断分型及中医的辨证分型,其中的不符合率占24.30%,在中医中被人为的排除在传统“胸痹”、“心痛”的范畴之外,因此对某些表现不典型但是经西医的心电图以及病理症状等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医中如何进行命名以及诊断、治疗等是目前中医学中逐步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为冠心病疾病在中医中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1] 李越华,肖沪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1(12):998-999.
[2] 王璐琳,王 勇.115例老年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电图血脂血象的关系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14(5):1542-1544.
[3] 郑彩慧,王保和.中西医对冠心病发病机制认识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3):218-220.
[4] 张 艳,杨关林,于 睿,等.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18(6):1513-1514.
[5] 王师涵,王 阶,李 雯.冠心病血瘀证的Gensini积分与血管内皮因子的关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2(3):355-357.
[6] 韩 轶,翟雪芹,王晓峰.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2013,34(2):290-292.
[7] 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8.
[8] 张 玥,刘 彤.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4(1):1-76.
[9] 王 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4(4):1-80.
[10] 高 昱,周 静,姚民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3,8(12):412-414.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5A143)
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559)
冠心病/诊断 思维差异
R541.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0.027
(收稿: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