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7-11-01高勇
高 勇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康复科 (连云港222003)
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高 勇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康复科 (连云港222003)
目的:观察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内服联合颈椎牵引;观察组患者则加用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治疗前后颈肩疼痛程度、分级指数及强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经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VAS、PRI、PP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收效满意,利于促进颈肩痛感的缓解,是中医内外合治颈椎病的优势体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颈肩部的疼痛为主要症状,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是其产生的主要诱因。中医治疗具有多靶点、多方法、范围广等优点,其能从辨证论治入手,达到治病求本之效。本次研究笔者结合部分患者“风痰阻络”的病机特点,以自拟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进行辨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对象均为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的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计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7.3±3.4)岁;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3.5±0.6)年;观察组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6.9±4.0)岁;病程0.5~13年,平均病程(3.7±0.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颈椎牵引: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国药准字H10980297)每次1片,每日1次内服;②颈椎牵引:电动或机械牵引,牵引时取坐位或仰卧位,颈前屈15~30度角,连续或间歇式牵拉,牵引力4~10 kg,可根据患者病情、体重等调节,牵引时间以20~30 min为宜,每日1次;重症者可用较大牵引力,每日连续牵引6~8 h,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10 d,连续应用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则加用消痰通络饮I号方联合针灸治疗:①汤剂组方如下:天麻、钩藤、白僵蚕、法半夏、红花、川牛膝、丹参、夜交藤各15 g,炒白术、白芥子各10 g,陈皮、通草各9 g,白茯苓30 g,白蒺藜、鸡血藤、延胡索各20 g,扶芳藤8 g,甘草6 g。随症加减,失眠甚者加入炒枣仁15 g,石菖蒲10 g;四肢麻木甚者加入桃仁、莪术各15g;纳呆甚者加入枳壳15 g,木香8 g,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1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②针灸取穴:颈夹脊、风池、大椎、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部夹脊穴以捻转泻法;大椎直刺1~1.5寸,以局部有酸胀感甚至针感向两侧上肢放射为佳;其余穴位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10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比较颈肩疼痛程度、分级指数及强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
VAS、PRI、PPI评分:根据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1]评价,VAS评分根据颈肩痛程度以0-10分级,评分愈高,疼痛程度愈强烈;PRI疼痛分级指数PRI则对所描述的疼痛按照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分别给予0,1,2,3分评价;PPI则重点评价疼痛强度,由轻至重给予0,1,2,3,4,5分评价。
颈椎功能:参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2]评价所得,10个项目,每项6个问题,重点评价颈痛及其相关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每项分值从0分(无残疾)到5分(完全残疾),总分从0分(无残疾)到50分(完全残疾)。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每个项目得分总和/受试对象完成的项目数X5)×100%。轻度:NDI 为0%~20%;中度:NDI 为20%~40%;重度:NDI 为40%~60%;极重:NDI 为60%~80%;完全功能障碍:NDI 为80%~100%。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颈痛等症状、体征消失,颈椎功能正常,无障碍。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改善明显,颈椎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均好转,但影响劳动。无效:患者各方面未见明显改变。
结 果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痊愈21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疼痛VAS、PRI、PP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PRI、P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VAS、PRI、PPI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变化[例(%)]
注: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讨 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眩晕”、“项痹”范畴,其病因有虚实之分[4]。在外多为风寒外邪侵袭机体,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滞为瘀,经脉不利为痹;在内多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亏虚,气血不足,发为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或脾虚生湿,津聚成痰,痰瘀互阻,经络不通,由此引起眩晕、痰多、四肢麻木等症状。笔者临床治之强调辨清虚实为先,结合中医学 “无痰则不作眩”之理论,须重视“痰”这一病理产物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要辨脏腑,临床须重视肝风内动与眩晕发病的密切关系。综上考虑,笔者用药以息风化痰、通络止痛为主。自拟息风化痰经验方,方中天麻、钩藤为平肝之要药,主清热平肝、熄风定惊,善治风虚眩晕头痛;白僵蚕长于祛风定惊,化痰散结;法半夏有化痰降逆之效;炒白术、陈皮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长于豁痰利气,散结通络;白茯苓健脾燥湿、化痰利水;白蒺藜主入肝经,可祛风平肝、解郁明目,善治肝阳眩晕头痛之证;红花、鸡血藤、川牛膝、丹参主入血分,重在养血活血,补中有行;扶芳藤大主风血,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是治疗痹症的佳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扶芳藤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提供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消炎、镇痛等作用[5]。延胡索主入气分,重在行气止痛;通草可利水消肿;夜交藤重在祛风通络、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多药配伍,攻补兼施,补中有行,共奏平肝熄风、理气化痰、舒筋活络之效。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可减轻神经根无菌性炎性反应与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的瘀血、缺血、缺氧状态。夹脊穴针刺之可畅通督脉及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改善椎动脉循环和颈部软组织及骨质增生对颈部脊神经的部分卡压,还能改善机体的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风池穴是祛风止痛之要穴,针刺之可使气至病所,从而产生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之效。大椎穴乃颈项之门户,针刺其可调整阴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还可改善颈项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神经血管的压迫。针刺肩髃穴有行气血、散瘀积之效,利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针刺曲池重在清热解表、疏经通络;针刺外关重在疏通气血;针刺合谷有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结合中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论,笔者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手三阳经腧穴,重在疏通局部经脉,激发经络之气,使气至病所,恢复颈部动力平衡,改善颈椎局部病变状态,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肩臂部疼痛症状。
[1] 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56.
[2] Vernon H,Mior S.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 Manipulmive Physiol Ther,1991(14):409-415.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8.
[4] 赵 磊,王铭远.千山活血膏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1):28-30.
[5] 李成林,江会镇,陈 博.扶芳藤益心方对缺氧/复氧后人心内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J].陕西中医,2015,36(5):621-623.
(收稿:2017-03-26)
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通络剂/治疗应用 @消痰通络饮I号方
R681.55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