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仲景六经理论探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疗法*

2017-04-04谢靖萍潘锐焕陈红霞

陕西中医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肩手仲景桂枝汤

谢靖萍,潘锐焕,陈红霞△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广州 510304),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006)

·学术探讨·

基于仲景六经理论探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疗法*

谢靖萍1,潘锐焕2,陈红霞2△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广州 510304),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006)

目的:探讨仲景六经理论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诊治上的指导意义。方法:以仲景六经理论为基础,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阐述辨证治法。结果:仲景六经理论中的经方论述可用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辨证治疗。结论:仲景六经理论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可为临床证治提供治疗新思路。

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古籍中并无确切病名,但有仆击、薄厥、偏枯、偏风、风痱、半身不遂等病名及中风后肩部症状的描述。临床多分为三期,Ⅰ期以肩手关节疼痛、肿胀为主,痛性活动障碍,伴皮肤色泽改变,呈粉红或淡紫色,皮肤汗出异常,甚则肤温升高,触之有灼热感;发展至Ⅱ期,肿痛、活动受限或有减轻,肤温逐渐降低,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则以患病部位营养不良为主,肌肉萎缩明显,关节挛缩畸形,关节活动困难受限[1-2]。近年来,有关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大多与针灸、中药内外治疗及康复训练相关[3-5]。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其创立的六经论治体系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6]。六经理论不仅仅指“六经脉”,也不局限于伤寒的论治,而是三阴三阳诸多病症的概括,正如柯韵伯所言“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可为临床各科的诊治提供治疗思路。书中虽未明确提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但记载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论述及经方,对我们的临床治疗有着指导意义,值得详细探究。

1 以六经理论谈发病

1.1 发病基础 一般认为,卒中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7]。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衰弱为本,以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为标。“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是卒中发病的机制,正如《黄帝内经》“正虚邪中”理论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仲景对卒中的认识主要见于《金匮要略》:“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风之为病”说明了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风分内外,外风多因气血衰少、络脉空虚入中,而素体肝肾阴虚、虚阳上亢,情志过极,以及饮食劳逸不节,耗气伤阴,聚湿生痰化热,均可化为内风,正如《素问·风论》所言“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半身不遂”是中风最常见的表现,肩手综合征多由此发展而来,痹证则为“但臂不遂”,二者症状虽相似,但肩手综合征病因病机及辨证仍不离卒中,是卒中基本病机在身体局部的表现,故并不能完全等同。“脉微而数”为气血衰弱之脉象,明确了卒中的根本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衰弱。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以此为发病基础,加之复感外邪,贼邪不泄,或并发跌扑损伤,则经脉痹阻更甚。此外,《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津血同源,卒中后血行不畅,则津液渗出脉管发为水肿,故肩手综合征患者亦常有患肢肿胀。其总体疾病发展可由六经病变所归纳。

1.2 六经病变 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位在表,初起可归属太阳病变,一方面,卒中后气血逆乱,血行不利,络脉濡养不足,营卫失调,营气运行不畅,以致皮肤肌肉失养,不荣而痛,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另一方面,或正气不足,络脉空虚,腠理不固,贼邪留滞肌表经络而不泄,或初发跌扑损伤,如发生肩关节脱位等,则经脉阻痹,不通而痛。其中外邪以风寒湿三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多与湿邪、寒邪合并,伤于皮肤肌腠,则患侧多有汗出异常。卒中患者多有阳气不足,气虚则腠理不固,阳虚则不能充身偏泽,故汗出异常以自汗多见,常表现为患肢皮肤潮湿。寒湿二邪最易伤阳,可导致气血痹闭不通,加重疼痛肿胀。太阳不解,Ⅰ期发展至阳明病,则以化热为主,患肢多有灼热肿痛,常与他经合病。少阳有半表半里之称,“少阳为枢”,说明少阳为病机最为关键处,枢机得利,外可开,内可合,开则为表,合则为里。病至少阳,患肢灼热肿痛不甚,但若不解易发展至Ⅱ、Ⅲ期之里证,则病机愈加复杂,预后欠佳。

阳经病不解,传病入里,则肩手综合征发展至Ⅱ、Ⅲ期。太阴主肺脾两脏,肺主皮毛,脾主四肢肌肉,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经病不解,太阴为寒湿所困,阳气不达肢体末端,水湿泛滥,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则有手及上肢皮肤菲薄,身体重痛,肌肉萎缩,多属Ⅱ期。病至少阴,阳虚寒盛,水寒相搏。《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紧脉主寒主痛,沉脉主里主水,提示少阴病本有寒气内生,寒湿难解,加之卒中后患者阳虚、气血涩滞不通,故水气泛滥肌肤,患肢肿甚,肤温逐渐下降,久之关节挛缩畸形。Ⅲ期多为厥阴病,在患肢关节严重挛缩畸形的基础上,寒湿盛于里,寒湿相杂,阳气愈微,经脉凝滞。在此基础上,若加之津液、阳气大伤,则肢体关节气血瘀阻愈发严重,可并发厥证,如《伤寒论》第351条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2 以六经理论谈治疗

2.1 肩手综合征Ⅰ期

2.1.1 阴阳不和,营卫失调:卒中后患者阴阳不和,气虚血瘀,经脉失濡,在此基础上营卫失调,致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初起,归属太阳病变,可予以桂枝汤加减。桂枝汤善于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体现了仲景调和阴阳的治疗大法。马云枝等[8]以针灸康复训练为基础,观察桂枝汤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桂枝汤疗效显著。桂枝汤又不仅限于太阳病营卫不调的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外证之虚者,俱可辨证予以桂枝汤,如《伤寒论》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故柯韵伯认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在营卫失调的基础上,患肢以活动不利为重,则可根据《伤寒论》第14条予以桂枝葛根汤。葛根善于升津舒筋,刘渡舟言之:“葛根以疏通经脉见长,且入脾胃二经,不仅可治太阳经输不利,更长于治阳明经脉气血不利,故凡经脉受邪,诸强拘急之证,皆可使用。”雷行华等[9]观察桂枝葛根汤结合针灸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针灸加汤剂的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仅有针灸的对照组。此外,若卒中患者阴血亏虚,患肢经脉失濡、阴液不足明显,可予以芍药甘草汤调和阴阳,舒挛缓急。《伤寒论》第29、30条谈及因治疗不当而伤及阴液,肢体挛急,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阴复则筋脉得以濡润。段红莉等[10]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进行化裁,对照组予以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口服,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1.2 邪犯太阳,经脉痹阻:卒中后患者气血本有痹阻,加之外感风寒,邪气自腠理侵入,经脉痹阻更甚,先发为太阳病。此时患者常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症,正如《金匮要略》言其“脉自微涩”、“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指阴阳俱微,脉涩指血滞,为卒中后气虚血瘀之脉,脉紧提示外受风寒,因受邪较浅而只出现于寸口、关上。治疗当先引阳气,使气行则血亦行,故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临床上,穆齐金等[11]认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证,故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联合黄芪、丹参注射液静滴以益气活血,疗效显著。

湿邪最易伤阳,阻滞气机,卒中患者久病常有湿胜阳微。湿性粘滞,本应以汗法而解,然卒中患者气血亏虚,不宜以峻汗为法,治疗上则可借鉴仲景微汗法的使用。如《金匮要略·痉湿病篇》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伤寒八九日身体疼烦,说明风湿偏重于表,然湿胜阳微,气化不行,故以桂枝附子汤振奋阳气而敌阴邪;大便秘、小便利,因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而湿邪偏盛,故予以白术附子汤,去桂枝之走泄,予白术健脾渗湿,合附子大力健行,得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此为微汗法之应用,要点在于发汗少用解表药而重用温阳药,意在防止解表药过汗伤阴,而以温药振奋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微微而发,则可祛邪而不伤正,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治湿不离温”思想的体现[12]。苏宁[13]就以仲景微汗法为则,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续命汤加减观察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并得出续命汤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的结论。

2.1.3 太阳不解,多经合病: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太阳不解,传至阳明,两经合病,以患肢肤温升高为主要表现,可予以白虎桂枝汤加减,方中桂枝在表疏散风寒、温通经脉,并引骨髓之热外达皮毛,石膏、知母入里清金泻热除烦,佐以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并酌加益气活血化瘀之药味,合用以达表里兼治之效。

太阳不解,与少阳合病,可予以柴胡桂枝汤。《伤寒论》146 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微恶寒”、“支节烦疼”是太阳表证未解之象;少阳经旁支偏结位于心下,“微呕”、“心下支结”为邪入少阳尚浅,兼有微热之象。治以柴胡汤桂枝汤各半,在外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太阳之表,在内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治少阳之里,调和气血,清利肝胆,以达阴平阳秘。

2.2 肩手综合征Ⅱ、Ⅲ期 肩手综合征Ⅱ期初起,病至太阴,常与阳经合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太阳寒湿不解,入阳明经而化热,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热气上扰之象;卒中患者气血亏虚,久病伤及太阴,脾运失常,故身体羸弱、肢肿愈发明显。可予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黄元御谓之曰“术、甘,培土以敌阴邪;附子暖水而驱寒湿,知母、生姜,清肺而降浊气,芍、桂、麻、防,通经而开痹塞也。”和胃调中,温经复阳,除表里之湿。

病至少阴,阳虚寒盛,水寒相搏,加之卒中患者气血涩滞不通,血不利为水,则水气不化,泛滥为患,浸淫四肢,病重者可发展至肩手综合征Ⅲ期。法当温阳行水,活血通络,偏于寒者可与乌头汤加减,偏于湿者可与附子汤加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中以麻黄、乌头通阳驱寒逐湿,以补气之黄芪、收敛之白芍、甘缓之甘草牵制麻黄、乌头,以芍药养血柔肝,肝主筋,肝经得养则筋脉得濡,遂得深入去留邪而不伤正气。郝风玲等[14]以乌头汤加味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达92.3%。《伤寒论》305条言:“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重用炮附子以温经散寒镇痛,配人参以壮元阳,配术苓以健脾祛湿,佐芍药和血通痹,共奏温经散寒、化瘀利水之效。王新志常以附子汤加茯苓皮、猪苓、泽兰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证属寒凝血瘀、水湿内停者,疗效显著[15]。

肩手综合征Ⅲ期以厥阴病为主。病至厥阴,阴寒内盛,阳气愈微,血虚明显,可予以仲景当归四逆汤以养血脉、通阳气、散寒邪。《伤寒论》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田彦在临证治疗上,予以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当归四逆汤20余剂连服,治疗后患肢关节肿痛、冷感、多汗等症悉除,随访1年亦未见复发[16]。

3 小 结

临床上,卒中患者病情轻重不等,错综复杂,治疗当辨明六经病表证有无、表证入里、里证兼表、由阳及阴、阴阳盛衰等种种不同。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Ⅰ期属太阳病者,初起当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经输不利当疏通经脉、舒挛缓急,外邪初犯则根据邪气性质,辨证予以温阳行痹、温阳利湿之法;Ⅰ期属阳明、少阳者,Ⅱ期合并表证者,当注重表里兼治,兼顾脾胃;病至三阴经,以Ⅲ期为主,则根据寒湿偏胜之不同,治以温阳行水,活血通络之法。用药既应遵循仲景调和阴阳之法,又不拘泥于原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损有余而补不足,随证加减。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尽快治疗,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提升预后疗效。

目前,许多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内服中药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然其涉及面广泛而无规律,需要有更加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用于临床指导,但目前在该领域的理论探讨尚属空白。我们期望通过解析仲景六经理论,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开拓更多思路,结合仲景思想灵活用药,并与针灸、中药外治及现代医疗治疗技术等相结合,开发临床新用,一方面可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福音,另一方面亦是对于祖国中医经典的发扬传承。

[1] 叶 青,李长清.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2(6):367-370.

[2] 常 娜,赵雪英.肩手综合征的诊断与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4):46-47.

[3] 张香妮,王博毅,苏同生.腕踝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J].陕西中医,2014,35(3):362-363.

[4] 韩森宁.试析黄芪桂枝活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J].北方药学,2017,14(3):173.

[5] 陈 谋.平衡针刺及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J].陕西中医,2013,34(7):891-892.

[6] 李赛美.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7]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6.

[8] 马云枝,沈晓明.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0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66.

[9] 雷行华,嘉士健,袁菱梅,等.桂枝葛根汤结合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6,38(7):998-1000.

[10] 段红莉,王雅娟,刘玉洁.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6例[J]. 陕西中医,2009,30(9):1160-1161.

[11] 穆齐金,王著敏.分期辨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0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1):69-70.

[12] 付艳丽,林 燕,段春燕,等.浅析《伤寒论》中祛湿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17,38(6):780-782.

[13] 苏 宁.加用续命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19-20.

[14] 郝风玲,于存娟,姜林芳.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4):211-212.

[15] 杨海燕.王新志教授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J].光明中医,2013,28(5):901-902.

[16] 田 彦.经方新用临证举隅[J].四川中医,2007,25(5):109-110.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课题(JDZX2015224)

△通讯作者

脑卒中康复 六经学说 肩手综合征

R22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2.050

(收稿:2017-07-30)

猜你喜欢

肩手仲景桂枝汤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康复研究进展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