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017-04-04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王 群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王 群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是因为大学生自身作为高校生产的产品,其在社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存在着错位现象。因此要在高校积极开展预创业教育,在深入分析政、产、学、研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搭建预创业平台,开展双创双培工程、创业实习、创业实践等,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将预创业教育的阳光尽可能最大化地照在每个人身上。

预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

当前,党和国家把大学生创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如何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是我们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创业工作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2014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下达《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要求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比例和规模,力争实现 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工作目标。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2016年10月,李克强在考察广东并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强调,要扎实推进“双创”和“中国制造”,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错位现象

2016年,是我国有770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是因为大学生自身作为高校生产的产品,其在社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存在着错位现象:

首先是知识结构的错位。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填鸭式”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灵活多变的社会形势中创业的要求,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满足不了职业要求,容易出现就业适应性危机,大学生就业出现障碍。

其次是人才结构的错位。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出现脱节,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结构与社会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大学毕业生存在结构性失业。

再次是就业满意度的错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背后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但是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存在精英教育时代“铁饭碗”的特征,有的大学生就业观不切实际,造成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的90后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上,更具自主意识、方向更加明确、职业规划意识更强、就业选择趋向理性和多元,其中突出的是,他们的创业热情高涨,调查显示,约有3%的本科毕业生计划毕业后直接创业。然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期间所接受教育和实践训练的影响,“创业是可以被教的”,即可以对大学生开展预创业教育。在大学开展预创业教育和实践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走入社会真正创业时在企业管理层面的死亡风险,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者或受过良好的预创业教育的准创业者,将会有更大希望和能力提高新事业的存活能力。调查显示,与创业相关的9个因素中,预创业教育与训练在20个国家的排名都占据前三名,由此可见预创业教育训练的重要性。

二、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要积极开展预创业教育,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率有明显的提升,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力。预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旨在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从学理上提出和引入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改变固有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创业和守业能力。它的目标包括:

1. 培养素养高、专业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素养高、专业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网络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在推进预创业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预创业教育以模拟创业实战这种体验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完成好“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深、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育人责任。

2. 以点带面,推动教学改革。预创业教育打破了高校中学院、学科、专业和年级的限制,对具备一定创业潜质与创业精神的学生进行系统的预创业强化教育,力争通过预创业教育带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3. 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即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创新包括创业的新,既克服困难,超越;创造的新,既提出办法;创效的新,既效率。“企业家精神”,既培养学生提出办法、克服困难、高效率的达成目标的精神和能力。

三、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预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巧。

其一,完善创业教育理论。预创业教育的核心理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平台,两个工程,“三加一”课堂体系,四个培养层次,“五个一”结合,六维度教育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完善了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对预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概括,这也是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论,是创业教育理论的新突破。它把预创业教育视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创业、就业和守业的准备活动。

其二,政、产、学、研相结合。这是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征。在预创业教育中,政府、社会、校友、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内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在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后有机会参与到预创业团队中,在预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实战,熟悉、了解企业运作流程,学习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容易地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性,增加未来成功创业的可能性。

其三,提出“学知、学做、学创造、学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中,大学只从“学知”上教育学生,预创业教育,不但从“学知”上教学生,更从“学做、学创造、学发展”上教会学生,并贯穿整个人生过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改革,使预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

其四,以创促就,切实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力。预创业教育,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以创促就”。同时,预创业教育活动,不仅仅教给学生创业能力,更是一种能够充分就业的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就业率。

四、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预创业教育在深入分析政、产、学、研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能够能动发挥这四方作用的“一二三四五六”培养模型。

1. 一个平台。由政、产、学、研四方进行资源整合,建立预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以在校大学生未来创业为主要目的,形成互动机制,实现良性发展合作,使创业者进行创业模拟、创业体验或创业实践,分享创业成果,获得创业所需技能的素质提升过程。

2. 两个工程。即双创工程和双培工程。双创工程,把党支部建在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双创)上,把党员培养成双创的骨干,把双创的骨干培养成党员。双培工程,自然包括了贫困生,把贫困生培养成党员骨干和创业骨干。党员的优秀品质,与双创人才的优秀品质,具有交叉重叠性。

3. “三加一”课程体系。通过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教育,第二课堂的预创业教育和第三课堂的预创业实践活动,加上网络在线课程,如“慕课”教育,同时,发挥高校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开展课堂调查、课程进社团、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形成完整的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 四个人才培养层次。在预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上,开展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四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层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理念;第二层次,培养各种初、中级赛才;第三层次,系统的开展创业知识教育,为预创业者提供见习实习的企业平台,培养各种中、高级赛才;第四层次,建立预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演练,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实战中培养各种创业技能,为预创业者打下创业基础,并能够在毕业时或者不久的将来真正走上创业的道路。

5. “五个一”结合。通过1个企业1个项目,1个社团1个创业团队,配备1组创业导师(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五个一”结合,构建学校、社团、预创业团队与企业通过预创业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6. 六维度教育培养多种能力。对受教育者分别进行分段、分层、分类的预创业教育,分别从远近高低宽窄等维度夯实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为将来或者即将进行的创业活动进行知识储备和积累,增进具有创业意识大学生的创业技巧,树立长远眼光,培养创业能力,包括:对社会融入、政策了解以及形势预判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进行创业失败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培养提高实践能力等。

五、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技巧培训等相结合。第一课堂以讲座为主,包含专业知识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企业管理教育三大部分;第二课堂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样本每年进行课程调整,按照20%的比例针对不同年级时段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更新创业知识结构;第三课堂与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合作,对培养方案和计划进行调整,特别是抓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一年的企业实践环节(整整占了大学时间的25%);开展在线课程学习如“慕课”教育,丰富创业者创业知识和技能。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

组织与专业技能训练密切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激励学生自主创新。除“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青春”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钻研与实践,提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为进入行业打好基础。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对学生合作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科竞赛水平,通过学科竞赛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训练,努力建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把创新创业训练及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利用校友、企业资源进行预创业的项目实训

开展预创业实训,通过创业计划阶段(组建团队,市场调查,选择产品)→实验室阶段→工厂化调试生产管控阶段(如:工业设计,机械加工,产品检测)→产品包装(如:包装能否体现产品的功效,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是否有专利保护等)→产品营销(经销商的寻找与选择,顾客的体验与反馈)→消费者购买(达到盈利,顾客与企业受益),通过以上实训步骤,并且加强产品的品牌推广与保护,加强学生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的能力。加强对创业企业的跟踪调查,为大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联系校外企业作为学生创业实习平台,设计创业见习实习内容,总结创业成果经验。

(四)搭建校内外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要鼓励和指导各类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实现商业创意、锻炼管理能力提供良好的“孵化器”。要通过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争取利用社会资源为创业活动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结合本专业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启动金”、“天使基金”、“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等项目,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学生创新创业上的教育科研实践平台功能,建好“学院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校级创业体验基地及孵化基地—省校共建的创业孵化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教师科研院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在专业技术上进行支持,实现以教学促进科研实践,以科研实践反哺教学的良好格局。

2. 全面建设创新创业类社团。全面建设校、院两级创新创业社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当中,加强对创新创业社团骨干的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切实有效、深入人心的创新创业类活动;促进同类高校创新创业社团的跨区域交流互动,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扶植学生创业团队,融汇多个学院的学生,促进不同知识的碰撞,增进学生创业灵感。

3. 深入建设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创造条件,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创业导师、设备和实验室管理条例等,促进教师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将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形成监管、奖惩、退出机制,使其运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平台。

(五)创新党建引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创新高校党建组织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设置,将基层党支部建在学生预创业团队上,成立创新创业型临时党支部,有条件的还可建立正式党支部,在预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业教育和实践中的活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

二是深入开展双培双创工程。要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和贫困生吸纳到党组织,发挥大学生党员和贫困生的创业积极性,用预创业活动创新党建工作,推动创新创业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做好创新创业党员培训班,针对大学生党员开展预创业教育和实践培训,完善创业通识、创业技能、创业实战逐层提升的创业培训体系,并将党员培养成成功的创新创业者。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19]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7.html。

[2] 李爱民、赵悦平、严学仕:《“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年第1期。

[3] 屠雁飞、陈国利:《<浙江省90后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每日商报》2012年4月20日,第14版。

[4] Cooper A. C., Hornaday J. A., Vesper K. H.,TheFieldofEntrepreneurshipOverTime,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Wellesley, MA: Babson College,1997,pp.11-17.

[5] Brush C.G., Duhaime I.M., Bartner W.B., Stewart A., KatZ J.A., Hilt M.A., Alvarez S.A., Meyer G.D. and Verkataraman S., “Doctor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JournalofManagement,no.3(2003),pp.236.

[6] 邓汉慧:《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4期。

[7] 常 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第4期。

[8] 王甜甜:《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9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7-02-23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122);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0067);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暨福州大学第十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王 群, 男,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副研究员。

G646

A

1002-3321(2017)03-0102-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