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葆桢与“台湾事件”

2017-04-04林少骏谢必震

关键词:侵略者海防琉球

林少骏 谢必震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2. 福州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 福建福州 350116;13:34 2017-6-303.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7)



沈葆桢与“台湾事件”

林少骏1,2谢必震3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2. 福州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 福建福州 350116;13:34 2017-6-303.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7)

沈葆桢是清末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以操办福建船政、推进台湾近代化、促进中国近代海洋发展事业而闻名天下。沈葆桢卓越的海防思想与“台湾事件”息息相关。回顾沈葆桢在“台湾事件”后的治台方略,启示我们走向海洋必须要有全面的海洋发展战略,要坚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洋环境的长期治理,要坚持海洋人才的培养,还要有繁荣的海洋文化等关键因素。

沈葆桢; “台湾事件”; 海洋强国

沈葆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他为中国海洋发展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福建船政的筹划与建设、中国的造船航海事业、中国古代水师的建设、近代中国通讯技术的发展、近代台湾的建设,尤其是近代中国海防思想、海洋发展观都在沈葆桢的努力作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然而这一切都得从“台湾事件”说起。

一、“台湾事件”始末

1871年,发生了台湾牡丹社番人戕杀了54位琉球漂流难民事件,日本人以此为借口,伺机向清政府发难。1873年6月,日本明治政府即派遣外务大臣柳原前光前往试探清政府态度。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等会见了柳原前光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琉球是清政府的藩属国,琉球的事务当由清政府自行处理。目前清政府已经将脱险的琉球漂流民厚加抚恤,并经由福建省送还琉球,这一切与日本政府并无干系。……至于台湾番人,其大部分已经归化,服从清政府管辖,但尚有部分还未教化。[1]狡猾的柳原前光抓住毛昶熙言语中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强词夺理,认为既然清政府尚未对全体番人实施管辖,那台湾就不能算是中国领土,算是无主地。既是无主地,日本政府就应当出兵台湾惩治杀害琉球漂流民的生番,并对其实施管辖。于是,翌年2月,明治政府就以此为依据通过了“台湾藩地处分要略”,并迅速集结兵力,两次派兵入侵台湾,5月登陆台湾,随即攻占牡丹社,开始驻扎军队。

与日军的蓄谋已久“侵掠如火”相对,清政府的反应迟缓而又软弱无力。清政府并未在第一时间收到日军侵台情报,已然错失战机。即使在辗转收到英国驻华使馆转达的日军侵台的消息,在我台湾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之际,仍“稳如泰山”按部就班地发布命令,要求总理衙门按照常规先与日本外务省联系确认信息准确性,要沉着冷静地将事态杜绝于萌芽状态,先据理力争,待谋划停当之后,再奏请朝廷派请有经验的大臣前往台湾查看……[2]

总理衙门在5月11日终于发出外交照会,言辞诺诺地询问日本侵台是否属实?出于何故?而照会中对于台湾生番仍属化外的表述,再次予以日本侵台口实。[3]清政府的姑息并未换来日本侵略者的让步。日本明治政府外务省在收到外交照会4个月后才气焰嚣张地姗姗回复,派兵侵略台湾是为了帮助清政府教化台湾生番,这是早在柳原前光拜会总理衙门之际已商定的事情。

1874年5月,面对蛮横的日本侵略者,退无可退的清政府终于在日军发兵台湾一年后命沈葆桢率军赴台抗击侵略日军。沈葆桢率军舰6艘,集结军队约6500人奔赴台湾抗击侵略者。沈葆桢了解台湾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他从熟悉台湾当地海洋陆地地形的渔民、乡勇,乃至从愿意归化并服从清政府指挥的番人中遴选骁勇善战之人组成“安抚军”,军民齐心抗击侵略者。如此,从道义上说我国是抗击侵略者,得道多助,日军是侵略者,失道寡助。从兵力上比较,日军兵力仅有三千余,而且水土不服,疟疾肆虐,患病将士2000人,亡500有余;而清政府仅正规军就有6800人,而且军容整齐,士气高昂。从军备后援上看,清政府军队还有台湾当地人民组成的“安抚军”相助,而日军则孤立无援。战局的发展对清政府十分有利,或可一举歼灭侵略者,或可将其逼至谈判桌前,通过外交取得应有赔偿。然而历史最终的结局却是以中国再次签订城下之盟——《北京专约》,而日本侵略者依据条约堂而皇之地拿着清政府的50万两白银赔款从容不迫地扬长而去。[4]

历史发生如此不可思议的逆转,归根到底在于清政府上层缺乏对日本的清醒认识,未能认清当时日本的野心,对于当时中日关系的战略定位及其走势,有着错误的预判,长期姑息养奸。得到日军侵台的消息之初,作为当时中国的外交操盘手李鸿章便始终质疑消息的真实性,不愿相信刚刚与清政府签订较为友好的中日《修好条约》的日本,会仅仅因为琉球漂流民被误杀而出兵台湾。即使在消息得到证实,清政府出兵台湾,并取得巨大优势面前,李鸿章等清政府上层仍然顾虑重重。他们忧惧在欧美强敌环伺之下,一旦处理不好与国力日益增强的日本的关系,则再添家门口的强敌威胁。[5]但可惜的是,他们所谓处理好中日关系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对日让步,以期拉拢日本。

沈葆桢发兵台湾两个月后,日本侵略者即呈骑虎难下之颓势。于是1874年7月,柳原前光硬着头皮再次奉命到北京谈判。孰料迎接他的却是清政府意想不到的“通情达理”。总署“宽宏大量”地告诉侵略者:中日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国,只有两国的共赢才可能真正获利。只要日本政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清政府绝对不会让日本政府颜面尽失。但日本政府亦不能让清政府下不了台。[6]李鸿章等清政府官员是如此盘算的:直斥日本侵略我国领土台湾,固然义正词严,但仅仅是图一时之快。而今对侵略者奉上区区50万两白银,虽然稍损国体,但是对比中日两国开战,清政府所负担的军费以及民间遭受的损失,实在是忍小忿而就大谋。[7]

但是,李鸿章等清政府上层依然严重低估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侵略台湾,本就是根据前美国驻厦门的领事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为其制作“攻台计划书”而实施的,其终极目的就是占领台湾[8],区区50万两白银自然是无法满足其硕大的胃口。清政府的一再退让,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再次刺激了侵略者领土扩张掠夺资源的野心。《北京专约》的签订间接承认了琉球是日本的属国,直接导致了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琉球正式亡国。而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1910年日本吞并清朝属国朝鲜皆源于此。如果在1874年清政府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能够正面迎敌,全力一战,击败其时羽翼未丰、国内矛盾重重的日本未尝不可能。近代史上中日外交中,中国处处被动的局面也许将得到改写。

二、沈葆桢的治台方略

日本侵台事件后,经历了这一场对日的军事外交斗争给了沈葆桢太多太多的警醒。

首先,摆在沈葆桢面前的台湾,是一个不设防的岛屿。“台地千余里,竟然无一炮。”显见当时的台湾并无海防的意识,究其原因“营地向来设防重在弭内患,无足以御外侮”。数百里的海岸线,竟然无一处可泊船,沈葆桢也发出感叹:“守之极难。”沈葆桢认为:台地班兵全不可用,团练可助胜而不足救败,生番固可助官奈毫无伎俩,陆勇仅千人。……内地调来千人以御外侮,未免过于单薄。

对于台湾的海防,沈葆桢提出了几项重要的措施:一是改革行政设置的划分;一是开山抚番;一是加强大力提升海防力量。

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下设三县。及至嘉庆年间,随清政府对台湾不断开发,台湾府下辖三厅四县。但这些都仅仅局限在台南地区,为增强对台湾北部地区的开发管理,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十八日,沈葆桢向清廷上“台北拟建一府三县折”,曰:奏为台北口岸四通,荒壤日辟,外防内治,政令难周,拟建府治,统辖一厅三县,以便控驭,而固地方。恭折仰祈圣鉴事。

很快朝廷就批准了沈葆桢的建议,台北府下辖淡水、新竹、宜兰的新行政区划得以成立。其时,台湾虽隶属福建巡抚,但是孤悬海外,交通不便,政令不畅。因此沈葆桢从增强清政府管理,促进台湾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请福建巡抚在每半年轮流移驻台湾及福建,如此定能“福建巡抚驻台,而后一举而数善备”[9]。

沈葆桢治理台湾时,清政府所颁布的禁止内地居民和台湾往来,限制台湾居民和番区往来的两条禁令严重限制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限制了台湾的社会发展。为充分利用大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物产,引进大陆人才,推动台湾经济发展,沈葆桢积极向朝廷上书,阐述禁令的弊端,力请朝廷废除这两条禁令。沈葆桢的奏折理由充分、切中时弊,朝廷遂依据该奏折废除了禁令。自此以后从大陆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技术、人才、物资与台湾交流的管道逐一建立,台湾人口大增、物资日渐丰富,禁令的废除为台湾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对于海防建设,沈葆桢的第二项措施是“开山抚番”。

沈葆桢开山抚番的治台主张明明白白地表达在他给朝廷的奏折上,这也是研究沈葆桢必定引用的资料。沈葆桢的名言是:开山而不先抚番,则开山无从下手;欲抚番而不先开山,则抚番仍属空谈。[10]所以沈葆桢认为开山必须做的事是:屯兵、砍树、烧山、引水、划地、招垦、给牛、建村、设隘、致工商、设官吏、建城郭、设邮驿、置廨署等,刻不容缓,百业待举。他认为抚番必须做的事是:选土目、查番户、定番业、通语言、禁仇杀、教耕稼、修道涂、给茶盐、易冠服、设番学、变风俗等。[11]

沈葆桢因时制宜提出“开山抚番”建议,打破了横隔在“汉番”之间的樊篱,使“生番”得以走出深山,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汉番”乃至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得以实现,对提高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进步意义。

“开山”与“抚番”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清政府终于开始主动积极地治理台湾,随政策的实施“生番”与台湾汉族的交流迅速增加,“生番”的文化教育和生产力水平得以快速提高。这些为后来台湾建省乃至台湾近代化进程的开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此,连横对沈葆桢有一个评价:“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12]

沈葆桢对台湾海防建设的第三项措施是提升台湾海防的军事实力。

江苏巡抚吴元炳曾这样描述沈葆桢在台湾海防事业上的所作所为。他说:“台地一岛孤悬,额兵无可用者;沈葆桢闻命即往,寝不及旦。渡台后,……沈葆桢据理责之,晓谕诸社,宣布皇仁,番族欢欣鼓舞,愿遵约束……。而又修城垣、筑炮垒、练营勇、备器械,……无一不为可战之计;众心益奋。”[13]

沈葆桢强调台湾的海防必须依托祖国大陆。沈葆桢认为,台湾海防有备,中国海防可以无忧。台湾安全受威胁,则中国海防全局震动。欲固海防,必筹台防。台湾海防必须倚重大陆,尤其倚重福建,必须做到“闽台联防”。从而沈葆桢提出福建水师应将台湾纳入巡防的范围。

在加强台湾海防的陆地军力方面,鉴于台湾“营伍废弛”积弊甚深,沈葆桢于光绪元年七月初八日上“请改台地营制折”,提出:“海防关系紧要,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陆军须归并训练,方能得力。”除澎湖两营外,仿照淮军营制归并,以500人为一营,其防务以南路9营为一支,专顾台、凤、嘉3县;北路3营一支,专顾淡水、宜兰县一带;中路3营为一支,专顾彰化一带。

沈葆桢先后在台湾的旗后海口、东港、沪尾、基隆修筑炮台。他认为:有了海防炮台,“海口不得停泊兵轮,而后郡城可守”。“牡丹社事件”日军犯台后,沈葆桢上奏朝廷请求在台南架设西式炮台获准,光绪二年炮台顺利完工,城门题有“亿载金城”。如今,作为军事设施的炮台,亿载金城已经离海渐远,四周茂林密布,早失军事价值。城门右边的纪念碑上面,记载着亿载金城的建筑历史。城内塑有沈葆祯的纪念铜像,目前放置在城内供人参观的炮台是1976年为纪念此炮台创建一百周年特别仿制的。“亿载金城”标志着沈葆桢为中国海防建设的丰功伟绩与世永存。

三、沈葆桢治台方略的启示

沈葆桢的治台方略和治台功绩给后人留下了很有意义的思考。

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靠什么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靠得天独厚的造船航海技术,靠丰富的对外交往的历史,靠夺得先机的历史机遇。然而,这一切都是昨天的历史。今天,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在重振海上雄风,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时刻,回顾沈葆桢的治台理念及其所作所为,可以使我们对未来的海洋发展有着明晰的思路和启示。

一是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海洋发展战略,抑或海洋发展的规划。一个连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都没有的国家,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只是一句空话。二是要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这是海洋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沈葆桢时代,造船技术的飞跃发展就是明证。今天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造船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包括海底资源的开拓利用、海产品加工与制作、海洋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海洋贸易的大规模进行等等,只有海洋经济的雄厚实力,才能标志着中国走向海洋。三是海洋环境的治理,既包括海岛的建设、海洋旅游业的发展,还包括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治理,这些都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四是实施海洋发展人才培养战略,包括海洋科技人才、军事人才,这些都要从海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做起。在历史上,沈葆桢的船政学堂已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五是海洋强国还必须传承和繁荣海洋文化。这包括海洋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海洋文化遗址的保护、海洋博物馆的建设、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等。

总而言之, 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我们探讨沈葆桢与“台湾事件”的关系,缅怀这位先贤,就是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走海洋强国之路,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注释: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昭和14年,东京,第178-179页。

[2][3] 宝鋆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8,30页。

[4] 王元穉:《甲戌公牍钞存》,《台湾文献丛刊》第39种,第107页。

[5] [清]李鸿章撰、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七。

[6] 陈在正:《驳日本琉球处分的藉口》,《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268页。

[7] [清]李鸿章撰、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十四。

[8] [日]鹤见祐辅:《正伝後藤新平》,藤原书店,2005年2月28日版,第18页。

[9][10][11] 沈葆桢:《请移驻巡抚》,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 福建台湾奏折》第29种。

[12][13] 林 怡:《纠“因循”当戒“卤莽”——沈葆桢保台及其外交理念与国防方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7-02-2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日本涉台涉闽档案研究”(15JJDZONGHE027)

林少骏, 男, 福建东山人,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福州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 谢必震, 男, 福建闽清人,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导。

K256

A

1002-3321(2017)03-0021-04

猜你喜欢

侵略者海防琉球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不弯腰的习俗
悲愤琉球
《怒吼吧!黄河》向全国人民发出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号角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