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的史书”:涉台文物与两岸关系
——基于“五缘”文化视阈的考察

2017-04-04吴巍巍

关键词:泉州文物历史

吴巍巍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7)



“物质的史书”:涉台文物与两岸关系
——基于“五缘”文化视阈的考察

吴巍巍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7)

涉台文物见证着海峡两岸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五缘”层面的时代内涵与内在联系;涉台文物是承载两岸民众共同历史记忆和思想凝聚力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地理、经济、民族、历史、文化等多层面的关系,特别是反映福建与台湾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关系;它们印证了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它们是联系海峡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台文物;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五缘”文化

一湾海峡割不断两岸的血脉相连,众多文物串起同胞的祖辈亲缘。涉台文物是两岸历史文化迁变过程的重要载体与见证。近年来,通过长期的理论研讨以及众多实践探索,涉台文物无论是在概念界定,还是到实物的发掘均取得较大的进步。[1]作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省,散落在各地并被发掘、考证和认定的诸多涉台文物,不仅反映闽台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交流交往,同时也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间隔山隔水却割不断的亲缘。文物是厚重的物质史书,涉台文物则为两岸悠久紧密的关系留下深厚的物质印记,同时也传递着两岸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以及智慧。作为两岸文化认同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并以适当的展示宣传,无疑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骨肉亲情。同时,作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黏合剂,涉台文物在抵消“台独”势力对台湾青年的文化“去中国化”的影响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润滑剂”作用,必将能够成为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永续发展的助推器。本文将从呼唤两岸民众之共同历史记忆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凝聚两岸民众心灵相同的纽带关系,作为造福两岸民众生活福祉的遗产, 以及沟通两岸深入交流互动的桥梁等方面, 阐述涉台文物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在当前复杂的两岸关系中以文化为切入点, 奏响两岸美好未来的篇章。

一、呼唤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

任何涉台文物必然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且深刻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它们包含着当时两岸社会的诸多内容,而且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两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同时,正因涉台文物所具有的时代性特点(即历史性),使之能帮助两岸民众以更为具体和更加形象的方式来认识历史,帮助两岸同胞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并勾起双方共同的历史回忆。由于涉台文物类型多种多样,反映出的两岸间联系则同时呈现多样性。涉台文物提出之始便以“五缘”关系为出发点,涉及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等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成为两岸间的亲缘历史的重要信息载体。其中血缘类涉台文物,又称为家族类涉台文物,维系着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系,呼唤着两岸民众间共同的历史记忆。

血缘类涉台文物以涉台家族渊源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宗祠家庙、祖宅旧居、祖先墓葬等文物,是涉台文物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的文物类型。这些文物直接反映了台湾人口的基本渊源和构成,以实证方式证实台湾人口和家族与大陆间的祖籍关系和血缘渊源。此种涉台文物是对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同是中国人这一无可辩驳之事实最基本且广泛的物证。[2]

追根溯源,缅怀先祖,慎终追远是中国良好的文化传统。相当多台湾民众的祖先就来自大陆的福建地区,在龙海、泉州、同安等地的宗庙宗祠、故居祖厝、族谱、神主牌、祖墓等同根同种的血缘文物,勾起两岸同姓人对共同祖先的缅怀与崇敬。不管是族谱神主牌、宗祠家庙还是故居祖厝,这些遗迹既是每一个家族兴旺繁荣的历史描本,也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两岸同属一家的明证。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赋予其历史性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遗存从简单的带有衣食住行等生活功能不断地发展到具有纪念性甚至教育作用等的文物。

族谱作为宗族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字记录,在两岸血缘联系的接续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泉州的同姓族人十分注意保持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始自清代,泉州宗族在修订族谱时均会将迁台族人记录其中,而近年来更是通过各种信息资讯手段或者结合闽台两岸族谱展览的方式,来自泉州的宗亲积极地寻找和联络在台湾的胞族。台湾族人也积极地参与泉州宗族活动。泉州温陵路的洪氏大宗祠的建成有着台湾宗亲的功劳,在1868年的《劝捐洪氏大宗祠序及题捐芳名碑刻》中就有记录到不仅包括 “台澎兵备道兼理学政钦加按察使司衔毓琛捐银叁佰圆”,更有台湾的洪氏族人捐款,“台湾里街捐银肆拾贰圆……台新荣顺公馆庄……各捐银拾壹圆……”。[3]如今台湾同胞回到宗族所在地,积极参与宗族事物活动,包括参加祭祖活动、修族谱、修宗祠等等。

又如坐落在漳州马崎村的连氏宗祠又称“岐山宗祠”,它是台湾已故著名爱国历史学家连横、台湾资政连震东、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家族赴台前的祖祠,供奉上祖南宋宝文阁学士、广东经略安抚使连南夫公、马崎始祖连佛保公及夫人等祖先牌位。连氏宗祠的历史内涵不仅在于它是历史的作品,更在于其本身蕴含着历史沉淀,即一定历史时期的故事。宗祠里面供奉的每一位先人都曾留下无数瞬间供后人述说与凭吊。祖祠和村庄中的某个角落,来自对岸的同胞和祖辈世居于此的血亲正共同挖掘其中隐藏的故事。在屡次寻根谒祖之机,两岸同胞正在努力拼接属于“厝内人”的共同历史记忆。正是如此,今天更具深刻意义的乃是宗祠家庙本身是历史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历史,让人们知道过去的面貌,而这个面貌又影响到两岸现实情况的面貌。

从族谱到宗祠,数不尽的文物道不完的亲情,对血缘的追寻打开了两岸民众的记忆匣子,追根溯源怀念先祖,祖辈的功迹成为后人们共同的财富和回忆。涉台文物,尤其是血缘类文物,在两岸本是同根生的情怀中,呼唤两岸民众的共同历史记忆。

二、凝聚两岸民众心灵相通的纽带

两岸关系由于台湾政局的特点而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涉台文物作为不可移动的历史遗存,成为两岸民众在忽冷忽热的政治情势困迫下,持续维持心灵沟通的纽带。文缘(神缘)在心灵层面上对两岸民众的影响较甚。文缘类涉台文物“主要包括反映台湾民风名俗、宗教和信仰、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时间、文教历史等相关史迹;是全面反映台湾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生根源及渊源关系,反映台湾社会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沿海文化相同、语言相同、民俗相同、信仰系统的实物例证。”同时,也是“涉台文物中影响最广,最体现文化特色的物质依存”。[4]

宗教对信教群众的心灵重塑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宗教类涉台文物则成为两岸民众沟通的重要纽带。作为凝聚双方共识的重要凭借,两岸民间有着相当一致的信仰体系和形态。涉台文物在促成两地交往和加深两岸民众情感的同时,无形中也成为构建交流平台的场所。无论是闽台两地血缘宗亲的谒祖活动,还是台湾信众进香活动过程,其行为本身就是对台湾与祖国大陆间的“根”与“枝”关系的承认。通过台胞亲自参加各种拜谒仪式的过程,无形中加深了对两地渊源认识,尤其对于一些台湾的年轻人来说,有助于他们重新审视和看待两岸历史,也更为有效地在心灵层面深入的沟通。以泉州为例,开元寺和承天寺为台湾输送了大量佛教僧侣,主持台湾宫庙,推动台湾宗教文化发展。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和王爷信仰等的泉州民间宗教信仰传播更多是通过“分香”“分灵”和“漂流”的形式传到台湾,并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5]

台湾同胞的信仰之源在祖国大陆的宫观寺庙。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就他个人而言,乡愁情节是对故乡土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怀念,是对母亲、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具体伸展开来,则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渊源文化的一种依恋,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向往,对英雄的崇拜以及敬仰。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会在无形中作用于台湾同胞的精神世界,促使广大同胞来祖国大陆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以民间宗教信仰为例,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乡亲十之八九均祖籍福建,渡海赴台之时也带去了妈祖、保生大帝、关帝、陈靖姑等祖籍地民间信仰。从1983年起,就陆续有台湾民众绕道第三地回闽谒祖拜庙,而随着“小三通”的开放,两岸交往日趋便利,台湾民众赴福建谒祖进香的热情更是日益高涨。

以漳州龙海为例,该地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信众组团不断前来谒祖朝圣,并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其中以龙海市白礁慈济宫为最。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07年6月,龙海白礁慈济宫接待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前来进香的团队达88个、人数超2.6万人次。白礁慈济祖宫如今已成为两岸交流往来的重要维系,成为许多台胞共同向往的圣地。三百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慈济祖宫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吴真人诞辰祭典活动。台湾同胞经常到大陆白礁村参加“保生大帝”诞辰庙会。据白礁慈济祖宫理事说:“每年,白礁慈济祖宫都要迎来四十多个台湾的进香朝圣团。平时前来朝圣的信众最多时一天就有两三万!”[6]同时白礁慈济宫还多次组团前往台湾、金门、新加坡等地参加保生大帝联谊会活动,举办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大会。值得一提的是,王金平等人在大陆的祖祠“王氏家庙”也得到龙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获得拨款得以修缮,吸引了更多台胞前来寻根谒祖,成为维系两岸民众来往和心灵交流的重要文物。

另外,受福建民间信仰的“分灵”制度影响,“福建民间诸神信仰在台湾的开基庙及各地的分灵庙建立以后,即与福建的祖庙产生‘血统’上的承袭关系。同时为了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的联系,各分庙每隔一定的时期都得上祖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典,以此证明自己是祖庙的‘直系后裔’。这种宗教活动俗称为‘进香’。”[7]而且这种宗教活动不会因为政治动荡而停止或者消失。

综上,无论是作为大型场所迎来送往之寺院宫观,或是隐居街头巷尾的铺境小庙,这种以民间信仰为纽带,以涉台文物为载体所搭起的平台,成为促进两岸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因素。在作为纽带维系两岸民众心灵交通的同时,也加强和促进两岸的文缘深化互动。

三、造福两岸民众生活福祉的遗产

涉台文物不仅具有精神上的纽带价值,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见证,其更能够带来直接的现实效益。尤其是体现在双方根据已有商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双方合作的空间,通过商业往来、旅游、教育等方式,成为造福两岸民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遗产。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赴台,频繁了两地物资交流。尽管有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是民生的需要一直推动贸易活动。从沿海各地所遗留下来的渡口遗址、石碑等物件可以查看出当时贸易的兴盛。这些文物见证了历史上造福两岸民众生活的交流活动,也启示人们持续推动两岸的经贸往来,造福今天的两岸人民。

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一些在大陆业已消失的传统,在台湾可能得以完整保留,而同时台湾所缺失的或者说不完整的地方,在大陆却得着补充。随着大量泉籍移民迁台后,泉州地区的民间文化风俗也随之传到了台湾得到保存。在鲤城区内部分传统民俗惯例因受战乱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而消磨殆尽时,通过参考借鉴文献和台湾民俗,使部分泉州民俗得以恢复;有些民俗习惯是台湾过去所没有的,如今台湾从泉州市鲤城区学习。最为显著的案例就是在台胞的推动下,泉州天后宫借助文献等资料逐渐恢复了已经失传的祭典仪式,另外从澎湖天后宫请回签诗。从2007年开始,澎湖县每年都在泉州天后宫举办“乞龟”民俗活动,有助于恢复泉州地区已经消失的此民俗。[8]与此相对,台胞也从泉州涉台宫庙更深刻地认识源自泉州地区民俗文化,比如2012年10月间,台湾台南土门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为更好举办百年大庆和王船祭典活动,其主委专程到泉州富美宫进行咨询,并以泉州城区涉台文物为媒介,使得泉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交流和补充。[9]

与此同时,涉台文物也发挥着当地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除了政府所提供的官方沟通交流平台和闽台两地的民间商会组织之外,两岸的氏族宗亲组织也成为两岸商贸投资的重要渠道。而其中涉台文物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少台胞到涉台文物进行谒祖进香活动,这成为台胞认识泉州商业环境和发展变化的重要机会。例如,在回乡谒祖进香的过程中,两岸紫云黄氏宗亲也在血缘亲族间的联系中相互团结,共谋发展。两岸间黄氏宗亲的联系和合作,深入到两岸商业领域,如泉台两地黄氏宗亲曾经就引入台湾旅游农业树葡萄产业进行深入探讨。随着血缘宗族组织机构的形成,促进两岸黄氏宗亲的交往也常规化、有序化。黄守恭祠对维系和促进两岸黄氏宗亲血缘联系的巨大作用,同时展现了涉台文物加深两岸人民情感、促进两岸合作的影响力。

此外,由于对岸大规模的人员到来,他们的车辆安排、入住安排为当地运输业、餐饮业、酒店行业提供了庞大消费市场。旅行团到达后,往往由旅社包下大批车辆来负责人员接送和食宿安排。以两次泉州关帝文化节为例,前后有三千多名台胞前往泉州,这需要大量的车辆负责他们的全程出行。[10]另外,也有部分进香团选择从泉州入闽,或者从泉州回台,推动泉台两地的交通业发展;等等。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意义而言,涉台文物及其关联事业对两岸民众和两岸社会而言,均是造福乡里增进福祉的重要遗产。

四、沟通两岸深入交流互动的桥梁

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在《海峡西岸的福建文化遗产与涉台文物资源》一文中提到:“海峡东岸的台湾文化与海峡西岸的福建之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皆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1]

文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遗迹遗物,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它蕴含着人类历史及时代的诸多信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涉台文物包含着当时闽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两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记载着闽台社会自古以来交流交往的历史记忆,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情感、经验和智慧,是台湾文化根源的历史印证和现实参照。正因为涉台文物具有这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能帮助海峡两岸的同胞更加客观而形象地去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从而发挥两岸深入交流互动的桥梁作用。

涉台文物提供了颇为宽广的政治交流渠道。历史上,泉州文庙曾作为清廷和明郑政权交涉的场所,这是建立在两岸传统文化认识一致的前提上。涉台文物作为承载两岸同宗同源的客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两地往来活动,扩大两岸政界人士的交往空间。

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宗教民俗等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涉台文物成为两岸政治人士沟通的平台,扩大了两岸政治互动交往的空间。一直以来,台湾重视并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和血缘宗族文化,则使得台湾不能忽视与祖国大陆的渊源关系。从泉台两地孔庙交流活动上看,2006年10月,为泉州府文庙赠台南孔庙“开笔石”一事,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长”许耿修先生到泉州回谢;2009年,台湾知名人士廖正豪率“台湾人士认识大陆司法环境研习参访团”参观泉州府文庙等涉台文物。[12]

同时,台湾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促成了泉台两地间政治交往活动的可能性。在台湾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台湾的宗教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台湾各个政党机构和政界人士也非常重视争取台湾宗教势力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促使台湾的政界人士到祖国大陆来,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机构进行接触。尤其是在泉台两地之间大型进香团等宗教活动中,台湾政界人士往往也会参入其中。2007年7月,澎湖天后官组织的 400多名信众前往泉州天后宫进香。期间,时任福建省台办主任邓本元及泉州市有关领导接见了此次进香团中的重要人士其中包括有台湾地区“无党籍联盟主席”、澎湖籍“立委”林炳坤,澎湖县“议长”刘陈昭玲,澎湖县议会“副议长”蓝俊逸、马公市“市长”苏昆雄及马公“市民代会主席”蔡光明等台湾政界人士。双方就与两地间的海客货运直航和民间交流合作等问题进行会谈。[13]福建省台办对此评价为“此次民俗交流活动是一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做好台湾政界人士工作的难得机会,也是推动深化福建与澎湖交流合作的难得机会”[14]。2010年4月,金门县长李沃士、“议长”王再生,以及“议员”10多人前往泉州天后宫进香。可见,两岸政界人士,往往还通过涉台文物这一平台,在当今两岸宗教交流活动过程中推动两岸政治互动和沟通。

综上可见,涉台文物一方面发挥着“反台独”的政治功用,另一方面为两岸的政治往来中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政治的互动平台,成为两岸政界人士相互接触、互相沟通的新渠道,是正规政治渠道所无法替代的潜在通道,在促进祖国统一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涉台文物以其广度和群众性,也成为半官方之外的群众性的沟通桥梁。

五、开启两岸美好未来的一扇窗口

涉台文物的挖掘与保护,不仅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交待。两岸的关系发展,离不开学术界和文化界从各方面提供助力,台湾的政客们企图用“去中国化”来抛弃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一种愚昧的做法。文化作为连接的纽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这是任何人无法割断的。在台湾,同样的过春节、一起拜妈祖,甚至用闽南话作为自己本土方言。从这一层次上讲,体现两岸民众共同信仰、习俗、文化传承和经济往来的文物,如能见证两岸共同宗教信仰和交往的妈祖庙、关帝庙、保生大帝庙宇等,都深刻地打下了两岸文化渊源的烙印,近年来台湾人民纷纷不断赶赴祖国大陆寻根谒祖、朝圣观光、凭吊先贤,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人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中华民族要在未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和兴盛。充分发挥涉台文物促进国家和平统一中国的作用,以开启两岸美好未来。

涉台文物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台湾政界中台独势力抬头有关。从李登辉、吕秀莲到陈水扁等台湾政界人物,再到刚刚上台的蔡英文,先后爆出“台独”言论,并且在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在台湾各个领域推行“去中国化”运动,企图抹杀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历史和文化渊源,离间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而涉台文物的存在恰好是对这些台独分子叵测举动的最为有力的回击,涉台文物从地、血、文、商、法五缘层面,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法缘文物的存在,更是从史学、法理层面证明中国自古便拥有了对台湾的主权这一历史事实。

两岸美好未来篇章的开启,离不开两岸人民共同的努力,离不开两岸负责任之领导人智慧的应对,离不开中华儿女奋起图强的拼搏,也离不开从法理到法缘的深入研究。涉台文物的持续开发和保护,合理的利用与宣传,将会为两岸未来美好的前景打开一扇重要的窗口。

六、结语

涉台文物是两岸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与见证,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各地散落着千余处涉台文物。从这些涉台文物的存在形态、种类上看,主要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纪念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也有记载家族迁移、传承历史的谱牒,古籍、书信、字画、档案文献、工艺品、传统器具等可移动文物。从涉台文物的内涵来看,可分为地缘文物、血缘文物、文缘文物、商缘文物、法缘文物等。涉台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历史赋予它的加强两岸同胞互相了解和沟通的使命,它有力地佐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闽台两地隔海相望,两岸人民交往密切,建立了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留下了大量反映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同、法缘相系”的涉台文物资源,承载着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是海峡西岸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稳定阶段,闽台两地的交流交往逐渐呈现常态化的良性互动,涉台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利用涉台文物资源深化两岸文化深入交流,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密切两地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骨肉同胞关系,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通过系统梳理和考察,笔者认为,涉台文物是一本厚重的“物质的史书”。涉台文物保留和传递着两岸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它们是两岸文化认同的基础。涉台文物是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朝圣观光和凭吊先贤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两岸民众情感的重要纽带。涉台文物从“五缘”文化关系上有力地佐证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地处海峡两岸的福建和台湾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涉台文物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地位重要,积极开展涉台文物保护,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涉台文物丰富内涵,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骨肉深情,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凝聚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精神力量。要之,保护好涉台文物对于深化闽台交流、促进两岸同胞交往十分重要;对于维护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增强两岸民众心灵契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1] 在2007年的海西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将“涉台文物”定义为:“能够直接反映台湾与祖国大陆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等关系,印证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此后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的探索,文物界对涉台文物的界定基本有了统一的认识:“涉台文物是历史上反映大陆和台湾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亲缘关系,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和纪念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文物界以文物学的理论来界定涉台文物,并且告诉人们,涉台文物主要集中在不可移动文物方面,而实际上涉台文物并不局限于不可移动方面,诸如记载两岸血脉之亲的谱牒,还有一些重要的涉台文献,均可以视为涉台文物,但它们却为可移动文物。参见福建省文化厅编:《“海西”文化遗产 两岸历史记忆——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07)论文集》,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15页;张郁:《立法保护两岸共同的文化财富——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王豫生》,《人民政坛》2009年第5期。

[2][4]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2012年,第7页。

[3] 郑振满、[美]丁荷生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 泉州府分册》(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2-403页。

[5][9] 陈丹妮:《泉州市鲤城区涉台文物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6] 林乃红:《福建龙海涉台文物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7]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8] 范正义:《泉州天后宫对推动两岸交流的促进作用》,《莆田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 尽管无法获得具体数据,但是一般大型旅行巴士最多的乘客量也只有40-50余座,可见当时所需车辆数。

[11] 郑国珍:《海峡西岸的福建文化遗产与涉台文物资源》,福建省文化厅编:《“海西”文化遗产 两岸历史记忆——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07)论文集》,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12] 何振良:《略论孔庙与闽台文化交流》,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儒风同仰——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199-200页。

[13][14] 《纪念泉澎妈祖直航会香5周年活动侧记》,http://www.fjstb.gov.cn/html/20070831/838636.html, 2012年12月28日。

[责任编辑:余 言]

2017-02-26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历史文化认同融合研究”(16JJDGAT002)

吴巍巍, 男, 福建顺昌人,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

K928.6

A

1002-3321(2017)03-0016-06

猜你喜欢

泉州文物历史
泉州
文物的栖息之地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