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衣原体病的临床诊断和试验室检疫
2017-04-04吕洪国
吕洪国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总站,山东 招远 265400)
鸵鸟衣原体病的临床诊断和试验室检疫
吕洪国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总站,山东 招远 265400)
鸵鸟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患本病曾称鹦鹉病,后又称鹦鹉热,而将鹦鹉以外的家禽及野禽的禽衣原体病则称之为鸟疫。鸵鸟感染禽衣原体病也已有报道。禽衣原体病临床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患病鸵鸟以肠炎和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有人则认为任何鸟类出现结膜炎都应怀疑是否感染了本病。各种鸟禽类患禽衣原体病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其特征为胸腔和腹腔器官浆膜和气囊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及同时伴有脾、肝、肾等实质器官肿大和局灶性坏死。
1 流行病学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且在很多国家的鸟类中呈地方流行。衣原体的宿主几乎包括所有野生或饲养的禽鸟类,现已从190多种野鸟体中检测出衣原体抗体,其中部分禽鸟因患禽衣原体病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较高死亡率;另外大部分禽鸟在感染衣原体后,本身常常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呈隐性经过,但可以带毒和排毒。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而幼禽和在有继发感染(常见于沙门氏杆菌),及恶劣的环境条件时会使本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病鸟和带菌鸟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它们通过粪便、带毒分泌物,造成呼吸道、消化道的接触性传染机会。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本病虽不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但一些衣原体毒体可在某种鸟的若干个体上经继代后,致使受感染鸟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2 临床症状
不同日龄的鸵鸟均可能受到衣原体感染,其临床症状、病程和病死率因病原的致病力和其他因素影响存有一定的差异,尚不能排出隐性病例的存在。病鸟表现腹泻,排灰褐色或带有绿色的稀便,颈无力、头下垂、精神委顿,有时从鼻孔或喙处流出水样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出现明显的呼吸音。病鸟最后拒食,体重下降,最终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另外部分幸存病鸟症状可逐渐减轻,但可长期带毒,并持续地排出衣原体。
3 病理学诊断
病理剖检变化:鸵鸟患衣原体病的病理剖检变化和其他鸟类相一致,以较典型的体腔内器官和气囊膜的纤维素炎性病变为主,其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常见,此时可在胸腔和腹腔见到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液。肺充血有炎症变化,脾脏明显肿大、常有坏死灶,相似病变可能发生在肝、肾、心等其他实质器官。几乎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肠炎病变。
病理组织学变化:实质器官表层的纤维素性炎症的病例,镜检时可观察到心包及心外膜血管充血,并含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及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异染细胞渗出。肝脏窦状隙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异染细胞浸润而发生弥漫性肿胀。脾脏被膜有纤维蛋白渗出,在浆膜表面形成灰白色、无光泽、干燥的纤维素膜,纤维素附着部的脾脏表层组织可见炎性肿胀和坏死。小肠黏膜充血肿胀和白血球浸润,黏液腺分泌亢进,在黏液内可发现混有脱落的细胞上皮及黏液腺及其排泄管的上皮细胞和白血球。
4 病原学诊断
病料采集及处理:用于衣原体分离的病料可无菌采集于病变心包组织及渗出液,肿大的脾和肝脏,充血部位的肠黏膜,增厚的气囊和鼻腔病理分泌物等。试验室通常用牛心浸液,PBS(pH 7.2),SPG缓冲液和组织培养液等作为稀释液制成20%~40%的匀浆悬液。在接种动物或细胞培养前,为防止杂菌污染,可在样品内加入500~1 000 μg·mL-1毫升的链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和两性霉素B,作用24 h。如样品污染严重,可将加入抗生素后的匀浆,经1 000~2 000 r·min-1离心30 min,取上清液接种试验动物或进行组织培养。
细胞培养:多数衣原体菌株可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常用的细胞系为McCoy、Hela、Vero和L-929等。在细胞培养中的衣原体,能形成不同形态的核旁包涵体,可采用直接荧光免疫试验进行检测。
鸡胚接种:将获取的病料接种于鸡胚卵黄囊是分离培养鹦鹉衣原体常用的方法。取0.5 mL材料接种于6~7日龄的鸡胚卵黄囊内,39℃孵化,一般于接种后5~12 d,衣原体复制能引起鸡胚死亡;并因衣原体感染,接种鸡胚卵黄囊膜出现典型的血管充血病变。有些衣原体菌株引起病变不明显或鸡胚仍存活,应进行2代盲传,有时要盲传5代才能做出结论。
动物致病性试验:试验动物可选用21~28日龄的幼鼠,将病料通过腹腔、脑内或鼻腔内接种,如5~15 d小鼠出现临床症状和肉眼病变,表现停食、被毛蓬乱,出现结膜炎,腹部胀满甚至死亡;剖检腹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肺充血,肝、脾肿大等衣原体感染典型症状,即可进一步诊断为衣原体病。
S864
B
1001-0084(2017)08-0062-01
2017-06-27
吕洪国(1976-),男,山东招远人,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