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袋料香菇安全越夏技术初探

2017-04-04李红梅

食用菌 2017年1期
关键词:刺孔转色越夏

李红梅

(西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西峡474500)

袋料香菇能否安全越夏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袋料香菇安全越夏技术要点,现总结如下。

1 室内养菌技术

1.1 菌筒摆放及防杂处理盛夏高温季节,将菌筒移至室内呈“井”字形排列,接种穴位侧放,以利透气,每层三个菌筒,高8层,堆与堆之间隔宽40 cm的作业道,便于通风散热。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5℃,以利菌丝尽快定植蔓延。室温不宜超过30℃,否则香菇菌丝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可通过降低堆高、摆稀菌筒、增加遮阳物、及时通风等措施来降低室温。培养期间,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掌握宜干勿湿的原则。同时定期通风,排除室内废气,以免影响菌丝生长。高温期间着重注意及时通风散热,以利菌丝正常生长。菌丝培养阶段,如果发现菌筒上呈现星罗棋布的杂色斑点,表明灭菌不彻底,应立即重新灭菌,然后接种。发生杂菌污染时用1∶1酒精甲醛混合液注射消除,发现链孢霉感染,不要随意搬动,马上用柴油或煤油涂刷患处,待橘红色孢子层萎缩后再处理。菌丝培养过程中,常见的杂菌有绿霉、毛霉、根霉、黄曲霉、黑曲霉、链孢霉等。凡杂菌感染袋处理后都要放在低温通风处。一旦发现污染严重的菌筒,要立即丢弃,以免传染至其它菌筒。

1.2 翻堆、刺孔与增氧(1)翻堆。接种后7 d内不宜翻动,7~10 d后菌丝萌发定植可进行翻堆检查。翻堆要菌筒上下、左右、内外互换,促使发菌一致,有未发菌袋最好及时补接种。第一次翻堆后隔7~10 d再翻堆一次,当接种穴间菌丝相连接时,应及时调整堆形、堆高。(2)刺孔增氧。在整个萌发期要刺孔3~4次,第一次刺孔在接后15 d,菌丝圈直径8~10 cm时,在每个接种孔周围刺4~6个小孔,孔深1 cm,在圈内距边缘2 cm处。待菌丝圈完全相连后第二次刺孔,在每个接种穴周围刺8~10个孔。第三次刺孔当全袋菌丝均发白,菌袋上有瘤状物出现时,要及时上架刺孔(放大气),18 cm袋孔深5~6 cm为宜,20 cm袋孔深以6~7 cm为宜。刺孔不要伤及瘤状物,刺孔多少应视水分、品种而定。18 cm袋一般刺40~60个孔为宜,水分少的袋刺30~40个为宜,含水量大的袋刺80~100个为宜。刺孔也可结合翻堆,刺孔掌握由浅到深,针由细到粗,开始用牙签,最后一次刺孔用直径5~6 mm的钢筋。

近几年,生产上多采用免割袋栽培香菇,接种后为操作方便,一般不再用胶布、石蜡封接种穴,而是用套袋法封穴,即接种后,随即在料袋外面套一个已消毒的塑料袋,将外袋口扭转抵向前排袋的尾部或用塑料绳绑缚袋口即可。采用这种方法封穴的,可减少两次刺孔,待菌丝布满接种穴并与相邻接种穴周围的菌丝相连时,即可将外袋脱去。菌丝全部布满料面后的刺孔(放大气)同胶布封穴。

刺孔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刺孔后袋内温度高出室温2~3℃,当室温达28℃时应停止刺孔。二是污染部位、菌丝未发到部位、菌丝圈刚连接部位、有黄水部位、瘤状物部位不刺孔。三是刺孔要分批进行,每次刺400~500袋,每间隔3~4 d刺一批,防止大量刺孔升温过高。四是刺孔后要通风降温,减少堆叠层数,摆稀菌袋。

2 菌筒的越夏管理

早春制作的香菇菌筒,抓好越夏管理尤为重要,夏季温度高,不利于香菇菌丝生长。室内越夏菌筒可呈三角形或多角形排列,适当加宽堆间距离,确保室内空气畅通无阻,通风散热好,严防“烧堆”。如受房屋限制,菌筒也可搬到野外菇棚下常规排列,加高加厚棚顶覆盖物,四周悬挂草帘,严防强烈阳光照射;若突遇22℃的气温,切莫任意搬动菌筒,避免人为震动而诱导“早产”菇蕾;如遇长期阴雨或低温侵袭,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但注意及时揭膜透气。具体管理办法如下。

2.1 选择适宜的越夏场所可选择土木结构的平房,也可在室外搭棚越夏。室内要求干净、阴凉、空气对流性好、无直射光。室外搭棚越夏,要求荫棚高距地面要达到3.5 m以上,四周要通风散热,棚内不能有直射光,不能加围墙。严禁异地越夏,提倡室外荫棚越夏,棚内四周开挖水沟,遇到雨天盖膜避雨。2.2 科学摆放菌筒 菌筒摆放呈“井”、“△”形,摆放高度为5~8层,每排之间要留20~30 cm的走道,走道朝门、窗方向,利于空气对流。菌筒不得紧挨着墙壁,应距离墙壁20 cm以上的位置摆放。对转色不均匀的菌筒,选择气温较低时(最高气温在30℃以下)调整摆放位置。调整菌筒时要轻拿轻放,尽量避免剧烈震动。在室外越夏的,摆放方法同上。若放在菇架上,应按出菇时一层层摆于架上。

2.3 排除黄水,清理袋内菇接种后60~80 d菌丝可长满全袋,开始形成瘤状物,进入转色期。转色适宜温度20~24℃,小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求增加掀动薄膜次数,以提高干湿差,并增加与光线和干燥空气的接触时间,使菌丝倒伏,分泌色素,形成红棕色菌膜。

菌筒转色时由于光线过强或者气温过高,菌袋内会分泌黄水,此属香菇正常的抗逆生理现象。少量的黄水,菌筒能自然吸收,若黄水过量,菌筒自身无法吸收,黄水久积而腐,造成烂袋。因此应用粗针刺袋(不能刺破菌皮)排出黄水。在转色期间忽遇较长时间低温(22℃以下)和较大温差(5~8℃)时会引起袋内出菇,如果袋内菇已自然干瘪,可不做任何处理;如袋内菇出现腐烂,应刮去袋内菇及腐烂的部位,并用多菌灵涂擦刮口,再用透明胶封住破口部位。

2.4 注意观察气温,严防高温烧菌门窗应用草帘或遮阳网挡住,防止阳光直射,室外荫棚要加厚遮阳物。当越夏场所最高气温超过33℃时,极易引起菌筒“烧袋”。因此高温期间,要时时观察越夏场所气温,每天中午、傍晚检查一次,如果温度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室内越夏的:早上在屋顶、外墙面喷水,室内不喷水,加强通风,白天关闭向阳门窗,打开背阳的门窗。如果室内温度还是过高,要及时转移菌筒。室外荫棚越夏,除加厚棚顶及四周的遮阳物外,在棚内开沟灌流动水,降低棚内温度。注意棚内通风,自然风向方位的遮阳物可适当稀疏一些,利于棚内空气对流。

3 小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越夏过程中,温湿度、通风管理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出菇多少及香菇质量好坏。如河南西峡县北部山区2012年香菇产量普遍很低,甚至有些袋几乎不出菇,而西部则产量普遍较高。通过对比发现,北部菇农搭设的越夏遮阳棚普遍太低,有些只用一层遮阳网,且遮阳网距离香菇棚顶部的塑料膜不足50 cm,这样虽能遮阳,但因黑色网吸热,导致棚内因温度上升,再加上荫棚四边与香菇出菇棚保持距离太小,通风效果差,菌袋内的温度就会升得太高,尤其是菇棚上层的菌袋因与荫棚的遮阳网很近就更容易升温(目前,生产上普遍把菌袋放在出菇棚内越夏)。如果香菇棚又处于通风不畅的低洼地,则出菇棚内温度会更高,香菇袋长时间处于通风不畅的高温环境中,袋温逐渐升高,导致菌丝活性降低,甚至“烧心”,产量低甚至不出菇。

调查中发现,部分菇农反映,白天尤其是中午12∶00-13∶00测量袋内温度并不是很高,并没有超过越夏的临界温度33℃,可怎么会“烧袋”呢?笔者通过观察测量发现,袋温升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袋内温度最高值不在一天中的最热时间,而是在18∶00-19∶00,所以通风降温应时刻注意,不能等到温度升高时再采取措施。调查还发现,同一家的菌袋因菇棚在不同的位置出菇效果就不同。处于香菇棚群外围的棚内,香菇袋出菇普遍较多,质量较好;中部通风不好处则出菇少,质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通风状况的影响。

因此,笔者要求菇农在香菇越夏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提倡室外荫棚越夏,越夏场所应选在地势稍高的通风荫凉处,确保所有棚内通风良好;荫棚高度应在3.5 m以上,且荫棚四周与棚内菌袋应保持50 cm以上的距离,荫棚顶部两层遮阳网之间相距50 cm左右。②未转色前不能淋雨、喷水,在室外养菌的应用塑料薄膜覆盖,全部转色后可撤去塑料膜,置于荫棚下。③棚内喷雾,甚至向袋上直接喷水(注意是在转色后的菌丝休眠期,否则不能直接喷到袋上),时间可选在中午温度高时或17:00-18:00。④香菇转色后,高温到来前可将免割袋外的外袋尾端撕开或剪掉,并在口端撕一裂口,以利散热降温。⑤注意及时排除袋内黄水。⑥即使袋内温度不是很高,也不能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否则菌丝活性差,出菇差。

猜你喜欢

刺孔转色越夏
胶东地区设施栽培奥尼尔和米斯蒂蓝莓花色苷代谢研究
不同刺孔次数和数量对香菇生殖生长的影响
果树安全越夏四注意
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
香菇菌棒不同刺孔分布对工厂化出菇的影响
风神轮胎太原基地创新发明胎侧刺孔机
香菇菌棒转色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安全生物转色解决激素转色的品质困扰
越夏茬蔬防虫工作要赶早
越夏黄瓜坐果难 巧用措施多坐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