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基于湖南X县农林畜牧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7-04-03李代明邹鹏胡万俊唐越郑柏松李毅
李代明,邹鹏,胡万俊,唐越,郑柏松,李毅
(1.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3.湘潭大学 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4.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5.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农村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基于湖南X县农林畜牧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李代明1,邹鹏2,胡万俊3,唐越4,郑柏松2,李毅5
(1.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3.湘潭大学 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4.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5.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金融总是具有很强的逐利性,金融机构都愿意将贷款投入到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地方,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农村脱贫急需产业扶贫,发展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纳农民就地就业,是产业扶贫构想的逻辑,但现实情况是农业一直备受银行冷落,得不到有效资金的支持。基于对湖南省邵阳市X县的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农林畜牧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存在农户、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困境。这就需要进行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金融资源承载能力,构建优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以银行为主导的多方协同的金融平台,创新金融产品,简化流程,建立金融支持农林畜牧产业发展机制,助推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金融;金融需求;金融困境;农村经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X县作为我国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2016年7~8月,课题组深入X县开展调研,对7个农林畜牧资源较好的村进行非结构访谈,访谈了100位农户,5家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所有数据均来自调研和当地统计资料。X县共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100余家,成立了37家“农”字号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20处,发展种植专业村65个,入社会员16 850户。X县农商行作为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的中坚,承担着重大的扶贫贷款任务。2016年7月末实现评级授信村组全覆盖,除自动放弃授信和在本行有老贷款不符合授信条件外,参评率达到了100%,有效授信率为89.2%,有效评级授信户数15 402户,总授信金额4.67亿元。至2016年7月31日农商行累计发放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19万元,余额达到895万元。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户和企业存在“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困境,农村金融作为“药引子”的引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X县农林畜牧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需求旺,渠道窄
在调研中服务团了解到,X县农林牧资源丰富,出于扩大种植、扩大生产、发家致富等想法,农户、企业都很渴望得到资金支持,贷款需求较强烈。但是,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政策了解不够多、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户、企业的贷款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通过调研,服务团还了解到,当地农户、企业获得贷款的渠道较为单一。“我们家自己是有山地的,但是没有钱开发,只能荒着。也想回家来贷款搞养殖。”(农户访谈记录: 2016-07-31)“我们家是打算承包土地,扩大杨梅种植,就是没有钱。”(农户访谈记录: 2016-07-31)“我非常需要贷款,资金用来包地,种杨梅,形势好,常年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农户访谈记录: 2016-08-01)“贷给我1000万还有点少,3000万资金才能饱和,我才能放开手脚生产,所以我现在只能采取这种生产一批卖掉一批再接着生产一批再卖的模式,只能这样周转,不敢一次生产多了,没资金周转。” (农业企业访谈记录: 2016-08-04)“公司计划建一个集中化养殖基地要2000万元。融资太困难造成很大障碍。公司资产都已经抵押出去,没有抵押银行贷款也非常困难。”(农业企业访谈记录: 2016-07-30)
(二)还款期限短,额度低
调研发现,农商行对建档立卡户的贷款有严格的时间期限,一般都在1年,最长的有三年,但是农业具有季节性,种植业、养殖业、林业都有自身的生长周期和发展时限,同时,农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时间普遍较长。[1]“杨梅一般2~3年可以挂果,5年左右大量挂果。”(农户访谈记录:2016-08-05)“黄桃3年挂果,管理得好也要两年,但是不多,大量产桃子要3年后。”(农户访谈记录:2016-08-04)“奶牛一般要24个月才产奶,最低得22个月,黄金期也就是2~4年。” (农户访谈记录:2016-07-031)这就形成了“还——贷”之间的矛盾,在农民尚未受益时,就面临着要还贷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往往还需要资金投入,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很多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时,无法长远打算,也很难形成长远的规划,尽可能的选择“小打小闹”的见效快、时间短的小项目,也就难以实现扩大规模、增加生产、发家致富的愿望。同时,农商行为了规避风险,对农户贷款一般额度比较低,对农民贷款主要是小额贷款,通过发放小额(1~5万)短期贷款实现“支农”。从调研了解到这样的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实际的资金需求,农商行的很多支农惠农的金融政策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说实在的,即便给我贷5万,也搞不成啥,太少,时间又短,还没见利就操心还款,没见利哪来的钱还啊。”(农户访谈记录:2016-07-29) “扶贫贷款1~5万有点太少了,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建几个鸡舍的花费再加上小鸡苗基本上就用完了,还有突发情况,这点贷款还是少了点。再一个我贷了款到期还不上,生活压力好大哦。”(农户访谈记录: 2016-07-29)“给我贷1000万,期限一年,我这一年必须得想办法把这些钱赚回来,超过期限我的信用度就要受影响,以后不好贷款,一年有点短。”(农业企业访谈记录:216-08-04)
(三)还款压力大,保障少
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比如说杨梅,成熟的杨梅果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如果不在这期间销售出去,就容易变质,但是杨梅同时成熟,导致供过于求,势必导致市场波动,导致价低伤农的情况,市场波动导致农民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问题,农民的还款能力堪忧,这也让银行面临着是否能如数收回贷款的问题。同时,农业保险、担保贷款市场不活跃,农民还没有形成风险保障的意识,从调研来看,几乎没有人知道农产品相关的保险,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靠市场吃饭”,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就会“自认倒霉”,基本上没有其他保障措施。 “我贷了几万养鸡因为鸡苗没选好,全部发病死了,没有保障措施,怪自己没把握好,我现在还不起贷款,我现在每天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生活压力好大的。”(农户访谈记录:2016-07-31)另有农户说:“贷款还不起怎么办呢?我虽然有搞种植养殖的想法,但是我不想去银行贷,我更愿意找亲戚借,还没有利息。银行贷款吧,就感觉一旦贷款,就有种压力在。按时还不上,还得受处罚,提心吊胆的。” (农户访谈记录:2016-07-31)
(四)贷款手续繁,站点少
即便是扶贫贷款,手续是很麻烦的,还需要经过村里“五老”组成的授信评级,手续繁琐,时间较长。取得贷款证后,贷款还要到村上写申请开证明,贷款到期后还要再办理相关登记,对于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这些手续和程序实在是繁杂,一般都会向亲戚朋友借。“到银行咨询贷款的事,各种手续把我都搞晕了。先要到村上写申请,开证明,我们又不懂怎么写,银行工作人员对我们也不是很上心,态度也不太好。我们哪搞过什么信用评级,贷个款时间拖久了,我就不想贷了,本来就贷的少,手续还多,还不如借亲戚朋友的。”(农户访谈记录:2016-07-30)“我们村没有取钱的地方,取钱要到壁寨子坪去取,去乡镇或县里太远,来回一趟一天就没了。”(农户访谈记录:2016-07-30)“我们由于人手不够,并没有派人进驻每一个村,要驻村的话各种配套要跟上,成本太高,所以站点很少。”(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业银行虽然在当地挂了“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站”的牌子,但据村负责人介绍,这只负责交养老保险和电费。这里没有POS机,也没有银行工作人员,没有真正发挥金融服务站的功能,是被“阉割”了的服务站,农户要贷款取钱,还得到镇上或者邻近的地方去办理。农户反映,去贷款,来来回回要跑好多趟,如果能就近方便办理,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和来往路费。
三、X县农林畜牧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压力巨大,职能弱
据调研得知,截至目前,X县农商行涉农贷款9.39亿元,不良贷款占3.07%,不良贷款主要是农户产生。改组后的X县农商行,一是面临关于贷款收不回的问题,二是面临其他银行的生存竞争压力,导致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尽管在精准扶贫中积极性很高,但是有力不从心之感。农商行虽为参与精准扶贫的主力军,但改制后的农商行“多病身子扛重活”,使得农商行惠农支农压力巨大。农商行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金融扶贫促进产业扶贫,助推脱贫,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不得不采取“慎之又慎”的做法,对贷款客户资质的审核与放贷金额都严格控制。这也不能归咎于银行,在金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大型银行纷纷退出乡镇甚至是县,导致农村金融的重担全部压向农商行。“我们是金融界的一朵奇葩。我们是区域性小银行,不像他们大银行那么有实力,我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一方面要为自己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留有发展后劲,还必须保证200多员工工资,所以就必须在有限的资金里面严格控制贷款量和存款量。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扶贫,但是又怕坏账,我们夹在中间发展,亏不起啊。我们的风险承担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也存在很大的发展压力。”(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二)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多数只是听说过,没有全面的了解。像X县这样的贫困县,很多村都分布在山区,农户文化程度较低,加上信息闭塞,人口构成又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基本上不能及时全面地将惠农政策传递给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这就使得广大农民不知道如何与金融机构产生联系,用好用活金融政策也就缺乏基础。由于对政策缺乏了解,农户普遍认为 “贷款手续的复杂让我们不愿意找麻烦。银行也没有下来宣传,我们去银行基本就是存钱取钱,其他没有啥接触。”“特别是我们没有熟人,只知道有这个政策,具体怎么办不知道。”(农户访谈记录:2016-07-28)因此,“我希望村干部起好带头作用,真正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多宣传一下政策。希望银行多搞点对我们农民有利的贷款,多来我们农村宣传,只 (宣传)到村上,我们读书少,搞不清白啊”。(农户访谈记录:2016-07-29)对于宣传不够,银行也有苦衷:“我们只针对村级负责人进行宣传,你想想,农村人口那么多,又住的比较分散,我们行就只有这么多人,日常的工作任务都得加班加点,哪有那么多时间宣传到每家每户,这么大的工作量,要我们去做也不现实啊。我们也有到农户家,由于现在村里都是留守老人或者儿童,很难给他们宣传到位。”“有些乡镇党委机关、乡镇扶贫站、各级村组不够重视,思想不统一,没有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小组’,未对扶贫的具体事宜进行宣传,使得部分农户对金融扶贫项目不理解、不接受、不支持和唱反调,甚至出现了五团镇恒洲村、儒林镇罗家村、茅坪镇土桥村拒绝参与评级授信的极端现象。”(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贷款政策的宣传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金融扶贫支持缺少产业依托
通过调研,无论是大木山村的杨梅种植、茶叶种植,边溪村的黄桃,还是农业企业,都普遍存在缺乏产业依托或产业带动力有限的问题,扶贫难度依然很大。现有的种植养殖等产业基本属于单干型、季节型,不成规模,没有集聚效应,抗风险能力弱,增收效果不明显。“电商要给我们开一个专门的网上展销馆,要20家才能开,我们都凑不够这么多家。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如果产品卖不出去,我的花销又不会减少,我发展的压力好大的。像我这么大的企业贷款的时候,银行也要对我进行评估,才贷给我1000万。从全县来看,产业规模还较小比较分散,你自己没有一定规模,人家银行和政府也不会盲目的帮扶你,都要产生效益,谁也不想做亏本的买卖,银行贷出去的款,人家也要看能不能收得回来啊,政府也要看到你做出的成绩啊。如果你没一点规模,没发展前景,换成是我也会这样担心啊,这很正常的。”(农业企业访谈记录:2016-08-03)农业企业作为X县以竹笋深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依然弱,农商行也只能提供1000万元贷款,而且只能贷一年。对于其他的种植户,更是分散,建档立卡工作基本全覆盖,但是由于达不到一定规模,很难将农副产品变成收入,这在X县是一个普遍现象。
(四)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就调研情况来看,“农户——企业——金融机构——经济主管部门”之间相对处于离散的状态或“貌合神离”,没有建立起信息通畅、快速对接、快速反应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平台。经济主管部门还停留在“管”的模式中,“服务”或“主动服务”的模式尚未开启,帮助企业和农户的思路、办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对金融如何助力产业发展研究得不深入、不到位。从实地调研来看,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等对产业发展的规划还不完善,有的还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从银行来看,还存在着等客户找银行的观念,虽然设有专门开拓市场的经理,但力度还不够。一方面造成农户对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不知道或者“一知半解”;另一方面银行对客户(潜在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息也掌握得不全面。信息“孤岛”导致好项目、潜在的项目不一定被发现,农户有项目不知道金融助力,银行有钱投资无门。访谈中农户说:“我原来养鸡的场地有,鸡舍都是现成的,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贷款,我可以享受哪些贷款优惠。”(农户访谈记录:2016-07-31)“我种了板栗、猕猴桃,我还准备多种一些,还想养点鱼,发展成电视上说的立体农业,也可以把农家乐结合起来,但是我对贷款不太了解。”(农户访谈记录:2016-07-31)“我们也想贷款出去啊,这样才能获利,才能发展嘛,可是我们不能盲目地贷款啊。我们毕竟也要生存要吃饭的啊。我们有客户经理负责贷款,但是也不可能说是对那么多授信评级和企业都挨家挨户去跑吧,这样效率太低了。”(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五)扶贫信贷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差的信用秩序不仅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破坏市场秩序,还会大大提高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扶贫资金的正常发挥。“在金融扶贫工作中银行作为参与方,在历史的西红柿贷款、奶牛贷款的影响下,许多农户产生了等、拿、要、骗的思想,存在只借不还的思想,而没有把致富放在第一位,使得银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有后顾之忧。”(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我们发现在农村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有一户贷了款没还,经过口口相传,变得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了,这种消极影响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好的影响,不利于信用贷款的持续开展和健康发展,如果这种想法扩大,信用贷款都不按时还,那我们怎么办?”(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六)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短缺
首先是金融产业扶贫风险补偿金额较低。X县初始金额为300万元,省扶贫资金安排100万元,县扶贫资金安排100万元,县财政安排100万元,当年存量风险补偿资金低于300万元,由县扶贫资金、县财政资金在下一年度补足300万元以上。300万元对于贷款风险补偿来说,还不能够让银行和贷款人吃下定心丸。其次,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发展基础脆弱,市场波动较大,间接导致贷款风险增大,由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金融部门为了规避风险,降低损失,容易将风险大的排除在门外。“金融扶贫贷款的周期和方式决定了贷款偿还的不确定性,贷款投资在产业收益和小额贷款的周期上存在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而金融扶贫小额贷款的周期最长期限为3年,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周期和收益相对较长,当一些投资到农业生产中的贷款到期可能尚未产生实际收益时,就没有多余资金去按时还贷款,有可能引起不良贷款的出现。虽然我行有风险补偿资金,但自开展金融工作以来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补偿账户。”(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四、提升X县农林畜牧特色产业金融服务的对策
(一)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金融资源承载能力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尽量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是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2]市场经济基本定律表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理论与实践皆表明,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孱弱经济体中的金融效率极低进而出现萎缩现象,“供给驱动”式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难以可持续发展,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提高金融资源承载能力,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为此,应适度扩大农林畜牧特色产业规模。就目前X县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大木山的杨梅、茶叶,边溪村的黄桃(目前只有50亩,且由几十家组成),种植面积小,基本都是以散户的形式存在,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要想促使X县农林畜牧特色产业得到更多金融支持,必须适度扩大规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的模式,将种植大户(杨梅、茶叶苗、香梨、黄桃等)、养殖大户(奶牛、鸡、鸭等)、林业大户(竹笋、竹林等)等集纳入公司的产业链之中,让他们成为南山牧业、天元农业、天元木业、农业企业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端,“抱团取暖”,壮大发展实力和发展后劲。正如农商行所说:“让现代农业的发展符合农业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让各级单位结合实际对我县进行分片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力争做到县有产业生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脱贫项目。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如南山的奶业、威溪的竹子及竹笋、兰蓉的苗乡梨、长安营的虫茶、县域内的青钱柳,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提高扶贫效率。”(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二)构建优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融资环境,进而减少贫困率的基础性工作。[4]具体来说就是要评出“信用村”“信用户”,将个人信用作为建设重点,对“信用户”的贷款适当放宽额度,简化程序,以适度的奖励,发挥正向带动作用。如果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导致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时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银行会有后顾之忧:“建议政府整顿市场的老赖行为,以政府牵头,组织各司法机关建立信用体系,最好能全国联网,随时随地可以调取信用状况,这样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信用记录在网可查易得。同时全力打击老赖现象,让信用回归本源,还信用一片蓝天,让那些真正想创业、能创业,想脱贫、能脱贫的老百姓能及时得到扶持资金,降低成本。”(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二是构建失信行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农村信用环境最终形成优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构建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习近平指出:“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完善党政机关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制度,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建设信用体系属于“事前防范”,构建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属于“事后监督”,事前、事后全面监督失信违约行为,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贫困人口金融市场的交易费用,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起到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制定惩戒和奖励措施,诸如信用乡(镇)、信用村可优先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享受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信用乡(镇)公务员和信用村组干部在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获得优先考虑。[5]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本性是逐利的,[6]应引导其坚定服务“三农”理念,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进行一定的筛选,避免部分金融机构撤点离乡对农村金融市场造成负面影响。[7]“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银行本身具有逐利性,哪里能产生较高的投资回报资金就会流向哪里,更不想让贷款成为坏账。但是我们行将继续扎根X县,服务X县乡亲父老,通过金融扶贫让更多需要贷款、符合要求的贫困户贷到款。” (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由此观之,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农林畜牧产业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农商银行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工作一线,向客户经理讲形势、话前景。从政策上看,精准扶贫是国家大战略,也是解百姓之盼、施转型之策的民心工程。X县为湖南省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县,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也就抓住了农商银行转型发展的良机。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移动宣传车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农商银行金融扶贫政策,营造良好的金融扶贫工作氛围。同时要加大典型引导,及时将各乡镇、村的好经验、好做法汇编下发,供客户经理学习借鉴,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效增强全行干部员工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服务 “三农”的主力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主流银行,只有把金融精准扶贫时刻放在心上、拿在手上、扛在肩上,才是与身份相符的责任担当。
(三)银行主导、多方合作共同搭建金融支持农林畜牧产业平台
为真正让信贷资金为贫困户增收致富发挥积极作用,应该由银行主导,政府搭建“不怕贷”平台,实现助力扶贫和化解风险两不误。
一是搭建银政合作平台。在调研访谈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农户不知道如何进行扶贫小额贷款,听说是贷款就心理犯嘀咕,可见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想贷款的不知道如何操作。各行全面对接县、乡 (镇)两级政府和扶贫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对接贫困村、贫困户和驻村工作队,把服务站建在村上,村负责人汇总贷款需求信息,银行工作人员到服务站办理。把贫困户信息精准到每家每户,摸清致贫原因,制订扶贫规划,找准脱贫项目,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找准工作抓手。“我建议在乡镇成立(金融扶贫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统一制定规划,X县农商行制定具体贷款流程。各部门之间强化对接联系,共享信息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二是搭建银企农合作平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济主体对接,全面摸清数量分布、发展状况、经营项目、市场效益、金融需求等信息,通过存贷款和电子银行一体化金融合作,为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提供新的平台。“可以考虑从企业切入,与企业合作,采取(打包贷款)的办法,将若干户贫困户作为(一包),将每户扶贫贷款通过(打包)贷给企业,作为企业发展资金,企业每年通过分红给贫困户。”(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三是搭建银担合作平台。积极尝试将担保公司引入金融扶贫贷款领域,通过银担合作确保精准扶贫贷款安全、稳定、健康运营。县政府可以每年调剂一笔资金通过担保公司设立扶贫贷款专项担保金,农商银行按一定比例放大发放扶贫贷款。
四是搭建银保合作平台。与保险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放保证保险贷款,支持贫困农户。
五是搭建银基合作平台。针对贫困户无抵押、政府无担保难题,农商银行要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实行(打包贷款)也好,个人贷款也好,都需要政府兜底,要有一定的基金作为风险补偿,这样才能尽可能降低放贷风险。”(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四)创新金融产品,简化流程,破解交易成本高难题
一是不断丰富和创新信用扶贫贷款系列产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符合金融支持的对象,农商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例如可以重点创新开发和推广以下金融产品,可以命名为“农基贷”(由政府基金担保)、“农保贷”( 保险公司担保)、“农担贷”( 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等系列产品,针对不同的需求特征创新金融产品。种植果树由于周期长,那么其还款周期就要相应的长一些;养牛、羊成本相对高一些,贷款额度可以稍微大一些;养鸡、鸭、鱼见效快一些,可以周期短一些。要根据农林畜牧生长周期和产生效益的周期来确定金融产品的配套类型。
二是不断优化扶贫贷款流程。全面推行“下楼‘贷’客、明码标价、促成交易”的服务模式,将原有贷款环节精简,将贷款品种、申报条件、办理流程等上墙公示,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让广大客户提前知晓贷款流程,不跑冤枉路、不费冤枉力。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信用贷款都只针对村负责人进行宣传,建档立卡、信用评级等事项都交给村里做,但是村负责人由于学识有限,事情繁杂,对信用贷款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也很难到位,就调研走访的情况来看,有75%的人知道有信用贷款,但不知道如何操作。“我听说过信用贷款,我想贷款扩大杨梅种植,但具体不太清楚要怎样进行这个贷款,不知道找谁,又要写申请打报告开证明什么的,手续蛮繁琐的。”(农户访谈记录:2016-07-29)这就需要简化程序,加大宣传力度,让有需求的贫困户能够贷得明白,贷得踏实。通过创新产品和优化服务,达到 “贷得到、贷得足、贷得快、贷得好、利率优”的效果。
(五)建立金融支持农林畜牧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8]首先,要做好金融扶贫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不够使得扶贫相关政策和制度无法有效地传达,形成信息“梗阻”。“各级乡镇党委、乡镇扶贫办、村支两委成立(乡镇扶贫工作小组),用标语宣传、入户宣传等各种方式让广大农户弄懂、吃透金融扶贫各项政策。”(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其次,建立经济部门与金融、企业(农户)信息共享机制。经济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各经济体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县域经济项目发展库,并将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运行信息提供给金融部门和企业(种植养殖户),金融部门也要及时向政府和企业(种植养殖户)发布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具体做法、流程等信息,各方都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信息共享,以便抓住发展机遇。
二是进一步完善资金投放机制。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内应尊重和顺应农林畜牧业生产周期和经营特点赋予符合贷款审批条件的客户一定的用款自主权。[9]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根据企业的营业状况、受益状况合理安排还款日期,可以适当允许企业利用一定额度的资金在允许的限额内循环使用,改变到期全部偿还,之后又按照规定程序再贷款的程序,以免贻误发展良机。另外,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单列农林畜牧专项贷款,合理规定贷款规模、贷款准入条件、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偿还方式等,通过资金投放的灵活性盘活县域经济。
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首先,贫困户损失类贷款由风险补偿金和农商行按一定比例分别分担,风险补偿金比例要远远高于农商行;对风险补偿资金超过年度存量风险补偿资金额度的,超过部分由县财政、扶贫开发办公室另行安排资金解决。其次,要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林畜牧产业保险市场,让农业也走上保险之路,发挥保险的特殊作用,帮助农林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次,利用好担保机构。要规范担保机构,使其担保工作符合农林畜牧发展特点,并能够分担实际风险。“建议引入保险机制,争取扶贫产业和小额农贷的政策性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扶贫,创新扶贫产业保险产品,增强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减轻农商行的风险防控压力。”(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我觉得应该开立扶贫风险补偿专门账户,实行先由县各级部门共同制定全县扶贫资金发放任务,再存入风险补偿金,资金提供银行发放贷款的流程;实行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农商行制定贷款流程。在分贷统还产业贷款模式中,由客户提出申请、县扶贫办及县党委分管领导共同审核、资金提供银行审核、资金提供银行发放贷款的模式。”(X县农商行访谈记录:2016-08-02)
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激励和退出机制。在搞好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奖助或者退出,严格落实《X县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施细则》等三个文件的措施。“按产业扶贫投放量2%的标准由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县金融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农商行贷款业务开展情况,按4:4:2的比例分别安排给乡村、农商行、扶贫开发办公室;对年内到期贷款回收率连续3个月低于98%(当年到期未收回贷款÷当年累计到期贷款总额×100%)的村,停止该项贷款业务风险补偿后组织清收,直至年内到期货款收回率超过98%,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后再进行开展项目贷款。”《X县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施细则》通过这种措施,强化信用奖惩,奖优罚劣,促进金融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1]李永斌.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8):13.
[2] 全球环境研究所编.中国透视2008:金融与扶贫·能源与减排·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
[3]张瑞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解决好五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8(15):74.
[4]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103.
[5] 管鹏.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素分析[J].青海金融,2010(9):40-41.
[6] 吴义能,叶永刚,吴凤.我国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6(9):176.
[7] 谭燕芝,杨芸,胡万俊.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N].人民日报,2016-06-20(007).
[8] 王丛莲.关于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85-87.
[9] 周振海.金融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N].金融时报,2009-12-21(006).
(编辑:程俐萍)
Rural finance: the engine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agro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X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Li Daiming1,Zou Peng2,Hu Wanjun3,Tang Yue4,Zheng Baisong2,Li Yi5
(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2.DepartmentofHistory,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3.BusinessSchoolof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4.SchoolofMarxism,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5.PostgraduateSchool,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CPC,Beijing100091,China)
Due to the profit-driven character of financ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willing to invest in what can yield higher economic profits.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s in urgent need of industry help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like agro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promote local employment of farmers, which is the ideal state of achieving poverty reduction. In reality, the agriculture has been ignored by banks, and can't get effective financial suppor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X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finds the dilemma in financial services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such as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t is hard for farmers and enterprises to loan and for banks to lend. It requires structural reform of financial services at the aspect of supply: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build a better rural fina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 banking-oriented financial platform with multiparty cooperation. It can also innovate financial products, simplify the process, set up a development mechanism with the support of financ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Rural finance;Financial demand;Financial dilemma;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6-11-10
李代明(1986-),男(汉),陕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2016年湖南省百名博士赴大湘西调研扶贫项目(湘团联[2016]20号)
F830.6
A
1671-816X(2017)02-0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