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研究
2017-02-11夏敏尚晓文
夏敏,尚晓文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研究
夏敏,尚晓文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为了明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程度,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2007到2014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并划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等级。结果显示南京市2007到2014年土地利用的各类型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较快,社会效益稳定增长,生态效益先增长后趋于缓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程度由不协调状态逐步发展为比较协调状态,但2014年又有所倒退。说明南京市虽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因此今后需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南京市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发展的基石,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土地的供给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使得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紧张。1992年,涵盖资源、环境、人文等内容的“生态文明”一词进入人们视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以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均衡负责为宗旨,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南京市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面临着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紧张、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等众多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如何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及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分析其自2007年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协调程度。
一、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华东地域中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市平面位置呈正南北向,山丘、河湖兼备,绿化率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
本文选取南京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统计年鉴》(2007-2014),《江苏年鉴》(2007-2014),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南京市水利局、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4)等。
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评定方法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采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衡量[4],其评定方法如下:
(一)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中的《南京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挑选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类别共24项指标,构建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5],详见表1。
表1 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指标权重确定
熵值法是一种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方法。[6]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为消除指标不同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先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三)土地利用各类别效益计算
(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C=1-S/M
其中,C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7],S为三个效益系数的标准差,M为三类效益的平均值。根据前人研究建立的协调度划分标准[8],确定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等级,如表2所示。
滴灌工程技术在河西地区大田推广应用中的问题探讨——以勤锋农场滴灌工程为例 ……………… 石 岩等(11.27)
表2 土地利用协调等级划分标准
三、结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各类别效益分析
南京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计算结果见表3。
依据表3绘制南京市土地利用三个类别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见图1。
表3 南京市土地利用各类别效益
图1 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系数变化趋势图
可以看出,南京市土地利用的各类型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1)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幅最大,呈稳定增长趋势,自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0.412,年增长率为42.34%,究其原因,从2007年到2014年,南京市服务业增值所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增长较缓,单位GDP能耗、建设用地、用水量及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废水排放量等都有所下降,其中烟尘排放量和废气排放量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也呈正向趋势,说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展开,南京市能源消耗下降,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也得到了加强,使其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高。(2)社会效益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自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0.218,各项指标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道路面积都有明显提升,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呈正向增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密度这两项负向指标有所下降,但其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指标相对较小,从各项指标数据可以推断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本降低,从而提高生产总值和人民收入,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涉及区域空间范围较广,可以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降低城镇的人口密度,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下,南京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呈缓慢增长趋势。(3)生态效益也呈上升趋势,自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0.210,2007年到2011年增幅较大,单项指标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主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公园面积等都有上升,表明南京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土地利用生态文明建设,调整用地结构和经济发展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得以控制和处理,因此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2011年后,由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及主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所下降,其中主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所占比重较大,呈负向增长,导致生态效益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4)综合效益增长了0.840,年均增长率为50.60%,其中经济效益贡献最大,生态效益次之,社会效益最小。
(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分析
2007年到2014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度及等级见表4。
表4 南京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及等级
从图1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2007年三种效益相差不大,2007年到2011年都呈上升趋势,2011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基本吻合,这一阶段协调等级也在上升;但2011年后,经济效益仍然大幅增长,而生态效益则转而小幅下降,主要因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的降低等负向因素,进而造成了2014年的协调等级下降。
南京市虽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于2012年通过国家生态城市省级审核,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还需不断加大。
四、结论及建议
2007年到2014年,南京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体呈增长趋势,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与一直以来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有关,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环境和生态文明带来了压力,各类资源消耗过度、废物排放控制不佳以及生活垃圾的不善处理等对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京市也意识到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等级也从极不协调发展到比较协调,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以致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度降为基本协调。
参照收集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来看,制约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有以下问题:工业产业结构偏向重型化,资源能源约束加剧[9],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环境质量较低,空气环境质量不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较低[10]等,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问题不得到处理和控制,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协调性很难达到高标准,所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增长需要基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参照本文建立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效益方面,南京市应该在单位GDP能耗,废水、废气排放处理,烟尘排放控制等方面着重加强管理;在社会效益方面,合理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收入,采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和人均道路面积,提高主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条件的支持;在生态效益方面,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建成区内绿化率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从个体出发,进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要求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南京市应根据自身特点,更多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利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策略,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和废弃物处理强度,合理利用土地;同时,提高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培养群众维护生态文明的素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1]张忠国,高军. 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04-107.
[2] 白杨,黄宇驰,王敏,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2.
[3]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304-309.
[4] 王雨晴,宋戈.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5] 林震,双志敏. 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22-28.
[6] 孙利娟,邢小军,周德群. 熵值赋权法的改进[J]. 统计与决策,2010(21):153-154.
[7] 宋戈.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74-179.
[8] 何朝凤,银正彤,郑永康. 基于生态文明的贵阳市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评价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26-129.
[9] 刘海滨,路云霞,于忠华,等. 南京生态文明建路径探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7):23-25.
[10]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南京生态城市建设进展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5,31(5):175-190.
[11] 2014年南京环境状况公报[R]. 南京: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4.
[12]南京统计局.南京统计年鉴2014 [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6-8,47,374.
(编辑:程俐萍)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Nanjing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a Min,Shang Xiaowen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mphasizes its common development with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definitud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the paper establish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efficiency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Apply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e estimate and rank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Nanjing from 2007 to 2014. 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kinds of benefits of land use were on the rising trend in general in Nanjing from 2007 to 2014. Besid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increased relatively fast, social efficiency showed a steady growth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creased followed by a trend to be slow. Although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efficiency developed from a state of disharmony to a more coordinated as a whole, there was still a regression in 2014. The result illustrates that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taken seriously in Nanjing,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still put pressur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 land use efficiency; Land use efficiency; Coordination; Nanjing
2016-11-14
夏敏(1971-),女(汉),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项目(2015023),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 基金(WSGS2015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SK2016024)。
F301.24
A
1671-816X(2017)02-0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