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

2017-04-03刘伯良

关键词:民族性全球化民族

刘伯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

刘伯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文化安全的实现建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传统的基础之上,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增强文化发展自主选择权以破解文化异化。只有在上述各个方面实现文化自觉,才能消除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使文化安全成为常态;因此,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安全; 文化自觉; 民族性; 全球化

一、文化的民族性及文化自觉

1.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即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贯穿创造过程的运行机制和能力并以一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它是主体的价值自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第二本性”。“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1]

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处于一定民族、一定国家的个人和群体,因而文化总表现为地域性和民族性。这具体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风格迥异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它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特色、风俗习惯、情感素质、审美方式、思想内容、语言思维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2],“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理的普遍性,同一民族中的每个个体均能从其民族文化中获得精神寄托和心灵共鸣;它具有与民族共存亡的超时代性,不会因时代的更替而泯灭,除非它所依托的民族不复存在。”[2]文化的民族性所指明的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也是文化的个性。有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进程趋于消解文化的民族性,但事实上,全球化进程在可预见的未来越是深入,文化的民族性就将越得以彰显,这是因为在世界未进入全球化这一过程之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存续和发展,只是随着全球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显露出来并在文化主体内部形成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图景;同时,考察某一特定的文化共同体本身,我们也会发现,即使是在文化共同体的内部也存在形式各异的文化形态。这样,即使国家界限消失,民族国家成为历史,文化的差异也还是存在。因而,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性是永恒的,而一种纯粹的一元文化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自觉的逻辑前提。

2.文化自觉

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和重建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同时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也为我们和平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提供了可能,但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挑战?如何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这些都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0世纪初,王国维曾提出“学术自觉”的概念,意在提醒人们对西方的人文学术和中国的人文学术进行比较,认清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以吸收西方学术之长补中国学术之短,将中西学术的长处加以融合,发展中国的学术。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针对新的现实又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以表达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应”,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3]文化自觉首先指的是民族文化的自觉,对于中国来说,就是我们要自觉到中国文化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实践中自觉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积极借鉴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优点,以为己用。从人类整体的角度讲,就是要自觉到人类文明的差异是历史的、必然的,多元的文化格局有利于人类整体的文化发展,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充分利于各种文化的优点进行价值整合和再创造,以应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个体的角度讲就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文化创造力,自觉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变动不拘的世界中寻求最有利于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明显的文化自觉,第一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儒家文化事实上成为维系此后中华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纽带,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自觉。第二次是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面对内忧外患的危局,思想先行者们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力求在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中寻求中国的出路,但可惜的是这是一次未能完成的文化自觉。这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关,但这一运动自身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遗留下来的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也成为此后中国文化转型的不利因素。这一次文化自觉被中断以后,实际上就再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虽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文化自觉的现象,但“这种文化自觉还是属于不自觉的或者说是处于‘自在’的阶段,而不属于自觉的、‘自为’的阶段。质言之,它固然属于文化自觉的成果,但它还没有明显的、清晰的‘文化自觉’的意识,没有从理论的层面去概括、提炼出文化自觉的命题和思想。”[4]

二、文化安全何以可能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安全

“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存在和传承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5]文化安全问题实际上早已有之,只是这一问题在长时间内被传统的安全领域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所掩盖而没有突显出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代的某一文化的命运实际上取决于军事斗争的结果,当军事斗争的结果呈现的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灭亡的事实的时候,与之相应的文化体系也趋于覆灭。“严格说来,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真正出现和突出表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之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现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方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6]尤其是在冷战以后,大规模的战争威胁已经被经济领域的控制和文化领域的侵蚀所代替。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令人振奋和向往的,由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也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无论我们多么不情愿,我们必须承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仅仅在经济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文化安全是否还是一个可能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讲文化安全还有没有必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文化因素、文化资源?发达国家的文化自身能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吗?是文化的多元化还是文化的一体化更有利于人类整体的发展?

1.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有助于全球文化的交流、借鉴和发展

前已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是文化的固有属性,它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有利于各种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共同发展,这不仅对某一特定的文化具有意义,同时对于促进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曾经具有并将继续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现代,人类自身所面临的诸如整体安全、环境,甚至人类整体的发展进步都依赖于充分调动各种文化资源才能找到解答。

考察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文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并保持着持久的创造活力,正是由于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地把“‘他者’包容进来,不断地让‘他者’来挑战自己,从而在同‘异’和‘变’的缠斗中不断地把‘同’和‘不变’阐释或生产出来。”[7]可见,一个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另一异质文化的存在。因而,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对各文化体系的发展是必要的、有利的。

在另一方面,每一文化体系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有其可资借鉴的资源和因素,也都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中国文明重伦理道德轻知识理性,西方文化重理性却轻伦理关系、人文修养和知性的科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当前面临的危机正是在于知识、精神与伦理的分离、分裂,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自身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这一危机,这也说明,不管一种文化体系如何优越(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也存在自身无法触及的“理性盲点”[8]。“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其发展。”[9]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讲,尊重异质文化不仅对异质文化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也是必要的。因而,如何在不断地交流与碰撞中整合各文化特有的资源和因素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共同应该考虑的问题。

以上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元不仅是对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必要性,同时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甚至会影响人类未来的走向和最终的命运。简单地说,多元的世界要求多元的文化,只有文化的多元、多样,才能保持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倾向与消解这种多样性,从而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归结为一个看起来保守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安全。

2.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与民族国家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和存续

发展和安全是文化的内在要求。前已论述到,文化的多元不仅有利于各个单独的文化体系的存续和发展,而且对人类整体的文明和进步也是必要的。不管某种文化在现在表现得多么强势都必须依赖于文化的多元格局。

而现实的困难是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前者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依赖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了维持其在经济政治诸领域的霸权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其他文化进行渗透和颠覆,力图将全球文化的发展置于有利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下;而文化割据主义主要是指处于弱势的文化为了保持自己文化的纯粹性,顽固地认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拒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样文化之间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并引发一系列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摩擦和冲突,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多元要求保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文化的民族性又有助于文化的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而文化霸权主义和割据主义显然有损于民族性的保存和发展。民族性的保存和发展首先要求有一个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尤其是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足发展,而这种稳定和发展又要求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成员体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依赖于强有力的民族向心力和内聚力,这归结到一点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内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稳定以及成员体对此的强烈向心力。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原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依赖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因而,一个民族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独立自主地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体系,而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于通过渗透改变一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破坏文化发展的自由选择权,从而改变一国的文化传统。

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依赖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的维系和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而全球化进程倾向于消解这种文化自觉。其结果是造成民族国家成员体对国家和民族的离心,破坏民族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反过来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异化与各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

全球化进程中有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异化”,具体是指,弱势文化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失误或者其他外来因素的干预,在与异质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所借鉴的一些文化因素成为影响和制约本国文化发展的障碍,甚至丧失了文化的再创造能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交往的日益密切,而文化主体又没有很好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族国家在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时的失误。

三、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安全的首要前提

1.文化安全依赖于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没有文化的自觉,发展和创新就无从谈起

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文化安全要想成为一个常态的话,就必须保持这种文化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吸引力,而发展依赖于文化的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无发展的文化就只能面临覆灭的命运。而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这种自觉不只表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它是一个自觉实践的社会历史过程,在自觉中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发展中实现新的自觉。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尤其重要。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处于文化的转型和重构的历史时期,这就尤其需要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的转型和重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其资源的问题。我们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自为的和自在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以此为基础来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自觉。具体说就是要我们尊重传统,全面公正地分析和继承传统文化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和因素,并根据新的现实基础进行新的阐释和发挥。就是要抛弃20世纪形成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反传统的话语体系,抛弃那种对待传统文化时的野蛮粗暴的心理。当然自觉并不是要我们保守,回归传统也不是复辟传统,而是为文化寻找一个安身的场所、存续发展的根,是在充分自觉和理解下的扬弃。

另外对传统的自觉不是要我们拒绝外来文化,而是要我们在充分理解自己文化特点和优缺点的基础上,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外国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正确地区分和选择那些文化因素和资源是我们必须的、对我们有利的,才能在对外交流中有底气,才能避免盲目的随从导致的文化异化。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为人类未来的命运的思考做出我们自己的理论思考和贡献。

2.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是文化断裂与重构,没有文化自觉意识,断裂就无法修复,更无从谈重构

除希腊文明外,中国文明是另外一个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所塑造的集体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强烈地指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据此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是20世纪的诸多历史事件却阻断了中国文化的这种维系作用。清末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史运动将中国的传统颠覆,但是传统被颠覆后谁来填补传统遗留下来的空白,传统的颠覆并没有换来一个新的文化体系的重构。中国文化进入一个断裂期,更为严重的是它在文化主体内部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价值指归和话语体系:藐视传统。20世纪的中国文化是在做一种无根的漂泊,没有方向,却又固执地不肯回归传统。中国革命的胜利排除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外患所营造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内聚力逐渐消解,个体的民族意识不是增强了而是逐步减弱。这样,民族国家也有趋于解体的危险,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同时,这又进一步使民族文化趋于解体,只不过这时候的威胁是来自内部,避免这种威胁没有文化自觉是不可能的。

3.文明冲突的消解和缓和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前面论述的主要是文化安全何以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文化的自觉。因为有一种倾向认为文化不存在安不安全的问题,文化的全球化就是“西化”。事实上,持这种论调者所表现的正是文化的不自觉。文化自觉的首要问题就是自觉到文化安全问题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并且十分紧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得上进行积极的应对。

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只有自觉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同的文化之间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承认和接受各文化拥有独立的主动的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力,才能够避免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只有自觉到各文化之间的优点和缺陷,各文化之间才能主动地友好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平等对话、协调发展;同时,只有自觉地着眼于从整体上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才能充分地利用各种文化所提供的资源和因素来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类整体的文化自觉。没有这种自觉,不同文化间就不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更谈不上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文化之间的冲突就将成为一个常态,而这种情况对任何一种文化都将是不利的。

[1] 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北京社会科学,1997(4):11-15.

[2] 李跃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家文化安全[J].烟台大学学报,2001,14(3):338-344.

[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4] 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61-165.

[5] 张 安.对国家文化安全基本问题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30-34.

[6] 潘一禾.“非传统”视野中的当代国家文化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49-54.

[7] 王 军.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J].社会观察,2005(4):40-41.

[8] 成中英.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J].文史哲,2003(3):19-21.

[9] 胡惠林,等.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4.

[责任编辑:刘自兵]

2016-11-20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问题研究”(13CZX001)。 作者简介:刘伯良,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2.005

G 112

A

1672-6219(2017)02-0019-04

猜你喜欢

民族性全球化民族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