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治国理政新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7-04-03胡孝红杨礼俊

关键词:理政治国社会科学

胡孝红, 杨礼俊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以治国理政新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胡孝红, 杨礼俊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多元,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基于此,重铸中华文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已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习近平治国理政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工作思路,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全局视野。

治国理政; 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立了许多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但“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哲学社会科学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功启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飞速发展,研究队伍、研究机构快速壮大,研究领域全面扩大,研究成果数量开始超过西方,学术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新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难免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认同、行为方式的多元,导致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这一客观现实必然要求我们要用最新的思想去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这一重要讲话为我国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探明了道路,表明了当前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使哲学社会科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重铸中华文化辉煌,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巨大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和历史不断前进。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源于它坚持了与时俱进的品格。伟大的时代一定产生巨大的变革,必然造就伟大的科学理论。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富有浓厚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引领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面对经济新常态、国际环境新形势、社会思潮新变化,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偏离方向。判断发展方向偏不偏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标尺,去检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是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否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是否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凝聚民族精神。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近代以来,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从屈辱走向崛起,从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成功,都得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坚持。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才仅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今天,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元,主流和非主流思想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繁激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就显得任重道远。但不管现实和未来的情况怎样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原则不会改变。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表明,必须要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全过程,才能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前沿,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现状、未来进行充分分析和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最新理论。因此,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就把握住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工作思路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泉,也是探寻人类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体系。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哲学社会科学都起到思想先导和意识引领的作用。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就不可能造就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在当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对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这门学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准确把握好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精髓,把它的精髓、原理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激荡时代活力。

一是要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于劳动人民的具体实践。离开劳动人民的理论,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社会科学的产生、发展源于实践,又服务于人民,指导人们更好地参与实践。因此,只有把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它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的学科体系。

二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样也是如此,必须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构建这门学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会成为人的学科,才会展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只有站在自己的理论文化土壤上,才会枝繁叶茂,才会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四是要有借鉴外来的学习态度。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和虚心的学习态度,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才能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同发展,才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习近平主席在座谈会上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精辟论断为我们怎样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既要按照“立足国内实际、积极借鉴国外、把握当代、着眼未来”的工作要求,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积极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又要遵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工作思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有所作为,才能建成具有原创性、拥有民族性、富于时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结晶,是党中央在新的伟大实践征程中,以全新的视角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理论品质和最显著的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只会脱离实际,行动只会落伍,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丧失生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理论品质,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随实践而发展,随时代发展而进步。江泽民曾指出“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2]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就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开拓创新,才能使它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理论支撑。

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要结合当前现实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理念;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科学总结,深入仔细地对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挖掘出的新理论、探索出的新模式、研究出的新成果,充分运用于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才能得到不断充实,治国理政思想才能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科学论断。这两个“不可替代”互为条件,不可分割,有机统一。哲学社会科学是工作者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地位的不可替代,就不可能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作用的不可替代。同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哲学社会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工作者的勤奋努力,就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正常运行,实现良性发展。作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在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的广阔平台中,要有钉子般的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的锐气,耐得住寂寞的科学态度,才能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坚持“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全局视野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多、涵盖面广的学科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涵盖热门、冷门、传统、前沿等众多学科。我国拥有学科体系门类齐全、科研机构众多、研究队伍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虽然产出了众多的成果,但真正具有原创性、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并不多。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可见,构建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成为当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及时补齐学科体系“短板”。面对新常态、

新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对各门学科进行交叉重组,形成一门独特新型的交叉学科,补齐学科短板。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冷门学科建设。从表面上看,一些冷门学科虽然与现实距离较远,但它却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价值,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甘于坐冷板凳的研究工作者,才能确保冷门学科有人做,文化价值有人传承。

二是要快速去除学术体系“短视”。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大力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学术管理机制,规范项目申报,弱化学术功利性倾向,建立起公正、合理、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

三是要不断增强话语体系“短腿”。当前,虽然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国,但还不是研究强国。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缺乏原创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全球,积极探索话语创新模式,用“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话语体系“短腿”,构建起更具中国风格、更显中国特色、更有中国味道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把视野聚焦这门科学的历史发展沿革和当前现状,聚焦建设实践和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全球学术前沿和学科体系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参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助手,创造出更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为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为治国理政思想注入新活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着“中国号”这艘巨轮破浪前行。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助推器,才能把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变成现实。

[1] 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6-05-18(01).

[2]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8.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09-20 作者简介:胡孝红,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杨礼俊,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2.004

D 693.092

A

1672-6219(2017)02-0016-03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社会科学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