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技术
2017-04-03张宝军
张宝军
(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产业服务局,河北平泉067500)
平泉县2007年开始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品种以L18为主。由于多年覆土栽培,黏菌危害严重,三潮菇后菌棒腐烂严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2011年引进新品种L808,进行香菇反季节立棒栽培试验,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栽培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单棒纯收入达到2元以上。
香菇立棒栽培的子实体,菇柄弯曲,相对层架栽培,优质菇少,采菇、注水不方便。为了利用原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设施,生产出优质菇,操作时又方便快捷,作者于2013年发明了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技术。2014年进行示范,经过两年的推广,该栽培模式已经成为平泉县香菇反季节栽培模式之一,比较适合经济条件薄弱的新老栽培者。现将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的特点及生产工艺介绍如下,愿与各位同仁共享,同时也为香菇反季节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1 生产设施
1.1 发菌棚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菌棒制作的时间一般在2-3月,养菌期在2-8月,对发菌棚的覆盖物要求较低,一般使用草帘或两层毛毡。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菌棒制作时间在10月下旬至11月末,养菌期在10月至翌年4月,要经过严寒的冬季,所以对发菌棚的覆盖物的保温性能要求比较高。
1.1.1 改造发菌棚 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发菌棚的改造,需要将两层塑料内的草帘或两层毛毡更换成岩棉或棉被,用空心砖墙或苯板墙封闭两端棚头,一侧留门,棚顶安装无动力通风器。
1.1.2 新建发菌棚 发菌棚的桁架为钢管钢筋双弦结构,上弦是一吋镀锌钢管,下弦是一根直径12 mm螺纹钢,间距0.15 m;用直径6 mm盘圆做拉花,间距0.25 m。焊接完成后,桁架跨度11~16 m,边高1.5 m,矢高3.8~4.5 m。南北向口建发菌棚,长度以60 m为宜,棚间距2~4 m。组装时桁架间距1 m,由七道横梁连接,顶点横梁是直径6.7 cm钢管,下边六道横梁直径12 mm螺纹钢;立柱是直径6.7 cm钢管,间距3 m;横梁与桁架接触点两侧焊接斜拉,起到稳固桁架的作用。发菌棚覆盖物为两层塑料,中间保温材料为岩棉或棉被;棚头材质为空心砖墙或苯板墙,一侧留门;棚顶安装无动力通风器。
1.2 出菇架用直径12 mm螺纹钢弯制焊接出菇架,出菇架4层,宽0.80 m,层间距0.22 m。用5 cm钢管焊接架头,架头的结构与出菇架相同。
1.3 出菇棚
1.3.1 原有出菇棚 棚宽6.8 m、高度2.5 m的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的出菇棚,可直接用于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出菇棚的框架结构、遮阳网的悬挂方式不变。平整压实出菇棚地面,在棚内安装三排出菇架。架头放置在出菇棚两端,用地锚固定,地锚坑深1.0 m以上;间隔1.5 m摆放一个出菇架,底层入地0.10 m,地上留0.12 m,用平放的红砖支撑出菇架底。在一端架头上系牢防老化绳,穿过四层出菇架,用刹车扣在对应的架头上系紧,防老化绳与出菇架钢筋交界处用铁米丝固定。
1.3.2 新建出菇棚 出菇棚由六根不锈钢管弯制而成,棚宽6.0 m,高2.5 m以上,边柱高1.0 m,棚长因地制宜,以50 m最适宜,棚间距1.0 m。棚内摆放三排出菇架;操作道4排,单排宽0.9 m。出菇架的安装方法与原有出菇棚相同。
2 生产工艺
2.1 品种栽培品种以香菇L808为主,辽抚4号为辅。
2.2 季节10月下旬至11月末生产菌棒,10月下旬至翌年3月末为养菌期,4月~11月为出菇期,出6潮菇,单棒产量0.75~0.80 kg,产值5~6元。
2.3 配方木屑79%,麸皮20%,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55%~58%,灭菌前培养料pH值为6.5~7.0。栎树木屑,质地坚硬,木质素含量高,最适宜香菇菌丝生长,栽培香菇质量好、产量高。要求木屑切片中栎木屑含量70%~80%,桦木、山杨木等软杂木含量20%~30%,切片厚0.1~0.2 cm,长或宽分别为0.5~1.2 cm。制袋前一个月加水堆积发酵木屑,制棒时木屑吸收水均匀,灭菌彻底。麸皮要新鲜,霉变、掺假的禁用,防止孳生杂菌造成减产。石膏中硫酸钙含量要达到90%以上,生熟石膏均可使用,熟石膏最常用。
2.4 菌袋用双层塑料袋装培养料,外袋规格为17 cm×58 cm×0.005 cm;免割保水膜内袋16.5 cm×53 cm×0.005 cm。
2.5 拌料提前0.5 h拌料,木屑吸水均匀,灭菌效果好。先将木屑、麸皮、石膏加入搅拌机中干拌均匀,然后再加水湿拌,搅拌时间15~18 min,手感测定含水量达到55%~58%时出料装袋。折径17 cm塑料袋,装袋长度42 cm,重量2.65~2.75 kg,如果重量不符,要检查培养料水分、装袋长度、松紧度,查找原因及时调整,保证装袋质量。每天要核对麸皮、石膏用量,保证配方比例的准确性。
2.6 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锅是用钢管、钢筋焊接而成,外覆塑料、棉被、帆布,容量5000~6000棒,锅内温度96~100℃。节能锅炉的产汽量与锅炉大小、多少有关,要与灭菌锅需汽量相匹配。冬季生产5 h内灭菌锅内培养袋料温必须达到96~100℃,在此温度范围内连续保持32 h后停火,料温降至60~70℃时出锅。
2.7 接种发菌棚地面撒石灰消毒后,覆盖一层塑料或两层塑料中间加一层毛毡防尘保温。培养袋放置前2 d用气雾消毒盒对发菌棚密闭熏蒸消毒,1 m3用药6~8 g。发菌棚内培养袋放置数量按80~90/m2袋设计,每堆2500袋,均匀合理分配堆数。料温20~25℃是接种最佳温度,接种后菌种萌发快、吃料早。菌种要求:菌龄适宜,菌丝体洁白浓密、生长健壮,不同部位菌丝生长均匀一致。接种前一天下午,用杀灭细菌、真菌混合药剂清洗菌种袋皮上附着的杂菌。在塑料接种帐内接种,菌种、工具、工作服等放入菌帐后,提前8 h用气雾消毒盒密闭熏蒸消毒,用药6~8 g/m3。第2天在接种前40 min打开菌帐一角通风排烟,接种帐内环境适宜人员操作时进行接种工作,五人组合单面四点接种,一次接种2500袋,4 h内完成。每接一层培养袋滚1层60 cm宽的专用接种膜,用于菌种保湿,防止菌种风干、接种口孳生杂菌,相比套外袋省钱、省工。接种时过分按压菌种,会挤出菌种中的水分,导致菌种死亡。培养袋摆放要端正,防止菌种风干死亡。
2.8 养菌接种后,发菌棚内多采用暖风炉加热增温,增温10~15 d,菌棒就能正常发菌,以后就不再需要增温;发菌棚温度控制在15~20℃,空气相对湿度自然状态,一般在30%~45%,重点防止链孢霉和毛霉等杂菌发生;每天中午打开通风器进行通风换气,时间30~40 min。菌丝圈直径6~8 cm时进行倒垛散堆,三袋井字垛,高10~11层,双排并列相靠防倒,两垛之间留20 cm通道利于通风散热。95%菌棒菌丝长至肩部时用3吋铁钉制成的简易两钉增氧锥进行第1次刺孔增氧,每个接种点周围刺孔6~8个孔,深度2.5 cm。昼夜开动通风器进行通风换气,使菌棒温度不超过30℃,防止高温烧菌。菌丝长满菌棒10~15 d,菌棒内部温度自然降至19~22℃时,5%~10%菌棒出现瘤状物时进行第二次刺孔增氧。刺孔使用小型放氧机,刺孔针粗度以16.7~20 cm钉子粗度为宜,每棒刺孔60~80个,深至袋心。刺孔后7 d内,加强通风散热,控制菌棒温度不超过28℃,防止高温闷热,影响伤口愈合,甚至感染绿霉等杂菌。经过一段时间管理,菌棒进入转色期,转色好坏直接关系到菌棒出菇数量、质量及寿命。转色期间棚温控制在20~25℃,空气湿度自然状态,同时要有适宜的散射光、充足氧气。上部菌棒转色需要25 d,70%菌棒转色后再倒一次垛,调整菌棒摆放位置使菌棒转色均匀一致。由于菌棒使用双层塑料袋,转色时双层塑料袋夹层间积累的黄水要及时排除,防止感染绿霉导致烂棒。
2.9 出菇经过120~130 d养菌,菌棒生理成熟后及时脱袋排场。由于菌棒套双层塑料袋,养菌期间需要多刺孔,菌棒生理成熟时很少起瘤状物。判断菌棒是否生理成熟的方法,一算菌棒养菌时间,二看菌棒转色程度,三摸菌棒基质弹性。菌棒生理不成熟,开袋后菌棒出菇比例低,管理难度大;生理成熟后下地不及时,菌棒袋内出菇及开袋后爆发性出菇;生理成熟过度,菌膜增厚,菌丝老化,出菇少或出菇难。香菇L808出菇温度12~28℃,最适出菇温度15~22℃,空气相对湿度85%~90%,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散射光,菇蕾形成需6℃以上昼夜温差。春季出菇棚内夜间最低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下地排场出菇。香菇低架栽培的出菇棚保湿性能差,头潮菇需要注水,以后每潮菇都需要注水,依据菌棒自身重量确定注水多少,注水重量0.3~0.5 kg。菌棒下地后,脱去外袋,留下内袋,然后注水。注水后2 d,每天喷2~3次大水冲洗菌棒上的黄水,增加出菇棚空气相对湿度,以后每天喷水3~4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棚温控制在10~25℃,促进菇蕾发生。当菇蕾达到预期数量时,减少浇水次数,每天浇小水2~3次,逐渐加大通风锻炼菇蕾,控制菇蕾数量。菇蕾数量多时要及时疏蕾,每棒均匀留菇10~15个。采菇期间每天浇小水1~2次,协调好生产优质菇与菌棒失水严重的矛盾。出菇期与休菌期若遇到阴雨天,少浇水或不浇水。温度适宜时从出菇管理到采收一般需要8~12 d,温度高时6~8 d。出菇后要适时采摘,防止菌盖开伞降低香菇等级。
2.10休菌 一潮菇采收后,进行休菌管理。休菌期间每天喷水4~5次,保持菌棒适宜含水量和菌丝细胞旺盛生命力。及时清理菌棒上的死菇及菇根,防止菌棒滋生绿霉及害虫。经过15~20 d休菌期,菌丝已经完全恢复出菇活力,菇脚坑长出的新菌丝轻微转色后,进入下潮菇管理。根据香菇L808出菇时所需的环境条件来调控温度、湿度、氧气、光线,进行下潮菇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