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
2017-04-03王新冰刘换霞
王新冰,刘换霞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15级,陕西 咸阳 712046)
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
王新冰,刘换霞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15级,陕西 咸阳 712046)
窦性心动过缓; 中西医; 治疗; 研究进展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min-1[1]。健康人在安静睡眠等情况下也可发生,无需治疗。但是,在低温、缺氧、药物或基础疾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应引起重视。当窦性心动过缓发作时,常呈间歇性,初期往往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的多脏器供血不足,出现晕厥、心跳骤停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2]。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研究较明确,但治疗上无显著突破[3]。近年来,由于对本病基础研究不断地深入及临床诊治方案不断地创新,窦性心动过缓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就中西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以及健康人在睡眠状态时,而病理性或器质性窦性心动过缓常由于心脑血管、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或某些药物毒性作用导致[4]。窦性心动过缓属于中医“心悸”范畴,现代医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病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徐融[5]研究认为,窦性心动过缓病位主要在心,肺、脾、肾等脏腑均有涉及,气血亏虚、痰瘀阻滞、脏腑虚损是其主要病因。赵真真等[6]研究认为,病因病机可为痰浊瘀血所致实证或虚实夹杂证。靳宏光等[7]研究认为,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主要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邪侵入、年老体衰等,病机是脾肾阳虚,命火不足,相火不发,心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血不能充养脏腑。左冠超等[8]研究认为,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与社会及生活环境、情志不畅、思虑过度、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导致心、脾、肾亏虚,属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2 治疗方法
2.1 中成药治疗
孙磊[9]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60例,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有效5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24 h平均心率显效10例,有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24 h室性早搏数显效8例,有效4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周岩等[10]运用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脉养心丸治疗)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1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4.29%;治疗组动态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2.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魏东风等[11]采用心宝丸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治疗组(心宝丸组)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安慰剂组)的15%;治疗组24 h动态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心宝丸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临床疗效显著。刘晓凯[12]采用心宝丸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
2.2 经方加减治疗
杨光成[13]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6 g,细辛6 g,熟附子10~20 g)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显效17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李伟[14]采用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45%。仇军[15]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非器质性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35%。
2.3 自拟方治疗
魏志勇等[16]采用温心复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组方:红参6 g,甘松6 g,黄芪15 g,炙甘草20 g,细辛3 g,桂枝、肉桂、枳实、川芎、茶树根各9 g,结果显示,治疗2个月后,显效37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5%。张智勇[17]采用益气调心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组方:人参20 g,黄芪60 g,丹参30 g,三七粉(冲)10 g,白芷10 g,枸杞子20 g,鹿角胶(烊化)10 g,龟板胶(烊化)10 g,炙甘草10 g,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0%。郑军[18]采用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组方:黄芪60 g,附子10 g(先煎1 h),当归、赤芍各15 g,炙甘12 g,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心动过缓疗效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王美荣[19]采用归脾汤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治疗组(归脾汤联合茶碱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茶碱缓释片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海波[20]采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心宝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治疗15 d后,治疗组(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心宝丸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和心率变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治疗)(P<0.05)。张莹莹[21]采用心宝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衰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结果表明,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舒缩功能,提高心室率。马建春等[2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有效率高达96.9%,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0%,复发率仅为3.0%。范中有等[2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8.15%。
3 结语与展望
中西医联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报道日益增多,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窦性心动过缓,中医重视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并且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中成药具有用药方便、便于携带、价格低廉、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的优点,临床用药对患者症状的改善疗效确切。随着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经方的化裁和自拟方剂的运用,其良好的治疗效果正逐步显现。近年来,许多医者将中西医治疗方法两者结合起来。因为西医治疗方法显效快速,尤其能够使急危重症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而中医治疗方法则能够对疾病标本兼治,同时兼顾患者整体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体现了现代西方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的联合治疗特色。目前对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无法得到整体大样本的数据;2)研究时间较短,对患者的预后及复发情况尚无明确报道,缺乏前瞻性;3)诊治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较多,无法达成较为统一的诊治共识。随着医务工作者对窦性心动过缓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上,一定能够显现出越来越好的治疗效果。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8.
[2] 李渊,王红霞.阿托品试验联合血流变检查在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3):439-441.
[3] 靳宏光,王义强,齐锋,等.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5):1068-1070.
[4] 姜霞,牛庆峰.小剂量阿托品联合氨茶碱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1):1568-1569.
[5] 徐融.窦性心动过缓的辨治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4):84-85.
[6] 赵真真,高洪春.高洪春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3则[J].光明中医,2015,30(3):477-478.
[7] 靳宏光,宋晶,黄永生.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21-22.
[8] 左冠超,李果,任佳辉,等.李明富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J].江西中医药,2015,46(394):23-24.
[9] 孙磊.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184-185.
[10] 周岩,孙兰军.通脉养心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170-171.
[11] 魏东风,周宏雷,夏秀,等.心宝丸治疗高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疗效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92-94.
[12] 刘晓凯.心宝丸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265-266.
[13] 杨光成.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1):88-89.
[14] 李伟.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1):8-9.
[15] 仇军.炙甘草汤加减联合阿托品治疗非器质性窦性心动过缓43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12):921-922.
[16] 魏志勇,阮祥俭.温心复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4,32(3):12-14.
[17] 张智勇.益气调心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0例[J].河南中医,2010,30(10):993-994.
[18] 郑军.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11):13-14.
[19] 王美荣.归脾汤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25-26.
[20] 杜海波.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心宝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8):177-178.
[21] 张莹莹.心宝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衰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4):3-5.
[22] 马建春,张国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99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C):47.
[23] 范中有,赵峥.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177.
(责任编辑:胡炜华)
2016-11-30
R256.2; R541.7+2
A
1009-8194(2017)04-0106-02
10.13764/j.cnki.lcsy.2017.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