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助力菇农增收
2017-04-03李长喜
李 巨 李长喜
(1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2信阳市农科院,河南信阳464000)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笔者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助推食用菌生产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现总结如下。
1 袋栽香菇技术的改进及应用
1.1 栽培方式及品种选择采用三种栽培方式,即秋栽、春栽和夏菇栽培。
秋栽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接种,12月初开始出菇,冬季出菇不停,翌年5月出菇结束,菌棒不越夏,稳产性好;选用早熟品种,菌龄70~80 d,如L27、禹花1号。
春栽于3月上旬或提早到年前11月接种,菌棒越夏后10月1日前后出菇,翌年5月上旬出菇结束。菌棒菌丝生理成熟充分,多能达到高产优质。选用迟熟品种9608、241-4。
夏菇栽培,其早夏菇选用早熟品种212,年前11月接种,翌年4-5月大量出菇,6月初出菇结束。迟夏菇选用中早熟品种808,年后3月上旬接种,菌棒越夏后于8月开始出菇;两种夏菇栽培方式均能收到填补鲜菇市场淡季的效果,收益也好。
1.3 推行微生物优势培养法采用此法,不再强调用药消毒和无菌操作,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接种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了接种人员的劳保问题[1]。
1.4 接种后的发菌实施两段管理法从接种至发菌透料为第一阶段;发菌透料后促使其生理成熟和转色为第二阶段[2]。对秋栽香菇,要特别增加一个人为促熟和转色管理环节,以解决其头潮菇出菇不畅,畸形菇多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对秋栽料袋发菌透料后,控温(20±2)℃促使其成熟转色,采菇期提早到10月16-18日,比常温下管理提早一个多月,且出菇整齐,产量高,品质好。
1.5 改进菌棒刺孔管理技术掌握的原则是只要能平稳发菌就不要刺孔;若因菌棒含水量多,或起瘤大,或转色差,需刺孔时,只能刺浅孔,刺破膜即可;也可采取增加接种穴数,起兼顾通气作用,不刺孔。豫南秋栽香菇就采用了不刺孔这一项技术,用22 cm×62 cm的大袋制棒,4行接种12穴或16穴,不再刺孔,发菌、成熟、转色正常。如此管理不仅省工,而且杜绝了生产中因刺孔所导致的菌棒温度过高,烧菌烂棒问题。
1.6 菌棒越夏管理四项基本措施和两项应急措施四项基本措施,一是不起大堆或高堆,最好是单层平铺地面;二是加强通风透气管理;三是场地遮阳,菌棒不得阳光直射;四是菌棒越夏期间少翻动。两项应急措施,一是棚温一旦高至32℃,要立即喷水降温;二是若遇持续高温,可脱袋地埋越夏,菌棒在地下成熟、转色,临近出菇时再取出冲净泥土后进行出菇管理。
1.7 栽培种制种改料面接种为加回头塞立体接种如此改进后发菌快,上下菌龄一致,接种制棒成功率高。
1.8 选定适宜的生产设备为适应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应选定适宜的生产设备。选用一次性木屑粉碎机,效率高,加工出的产品粗细比例适宜。选用绞龙式拌料机,具有揉搓功能,原料吸水快,省工、省时、拌料均匀,效率高。选用抱筒式装袋机,定长度,定密实度,减少微孔。选用制种回头塞装袋机,装袋、打孔、插入接种棒操作省工、省时效率高。常压蒸汽灭菌选用改进后的浅盘式常压蒸汽灭菌锅,或常压蒸汽节能炉,起堆盖膜灭菌,每锅4000~5000棒(折合干料4~5 t)。
例如:有机硅材料耐低温达到零下70度以上,耐高温达到250度以上,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穿的鞋就是有机硅材料的。航天、航空使用的密封材料都是有机硅的。有机硅在纺织品上使用,能增加5倍的强度,能增强纺织品的柔性,防尘防水,不用有机硅材料就没有高档的纺织品。在建筑上使用有机硅材料,是最高端的防水剂。所有的高档化妆品都离不开有机硅材料。在医院所有使用的人造器官、人造血管,都是有机硅材料的。有机硅材料是高分子领域,最优质的耐老化、耐紫外线耐臭氧的材料。总之,有机硅新材料在各行各业,无所不在。
1.9 新技术推广应用效果
1.9.1 秋栽香菇应用及经济效益 从豫西南、豫南至皖西南,已形成一条秋栽香菇集聚生产带,其中豫南规模就有500~600万棒(每棒投干料2 kg)。从收益来看,每棒产值15~18元,获利10元左右;每户规模在1~1.5万棒,获利在10~15万元。
1.9.2 春栽香菇应用及经济效益 春栽香菇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以豫南浉河区四望山村为例,年栽培量300万棒左右(每棒投干料0.9 kg),户均2.5万棒,获利8~10万元,达到这个水平的种菇户约占30%。
1.9.3 发展代料香菇的生态效益 一是它扩大了树种的利用范围,由段木香菇只利用栎类林木,扩大到多种阔叶树种、多种短树龄果树;二是改变了段木香菇只用棒材扩大到兼用枝桠,整树利用;三是就山区薪炭林的利用价值而论,生产香菇不失为一个高收益项目,这就调动了广大菇农对林木管理抚育的积极性,收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菌林协调发展的效果。林木蓄积量,与过去相比,并未减少,而是增加了。
2 段木栽培黑木耳技术的改进及应用
根据黑木耳喜干爽怕湿,喜通风怕闷的生理特性,对豫南段木黑木耳栽培技术作了六点改进,应用于生产,收到了很好效果。
2.1 树种和树龄的选择主要选用栓皮栎,也可选用麻栎,但对麻栎菌棒接种定植后,结合翻棒要用晴纶线斜向间距4~5 cm缠绕,以防脱皮。在豫南山区立地条件下,树龄8-9年,胸径10~12 cm即可砍伐,截长1.2 m,兼用小径材,以提高林木利用率。
2.2 木耳品种的选用经试验筛选,以916和新科1号为当家种。916耳片厚、色黑,多片集聚成朵,出耳迟;新科1号出耳早,系单片出耳。新科1号更受客商青睐。
2.3 打穴和接种改常规冲锤打穴为台钻打穴,孔径由常规的12 mm加大到16 mm或18 mm。如此改进的好处是易操作、点菌快、不悬空、发菌快、发菌成功率高。由于加大穴孔,用种量比常规法增加一倍,平均每棒用种量150 g左右。接种时将菌种掰成小块接入穴孔,按压密后加盖打平,盖改常规法的树皮圆盖为特制的木质方盖,卡紧四角,四边透气,有助于菌种快发定植。
2.4 接种后改常规起堆盖膜发菌为露地排场发菌排场后的管理掌握三天一洒水,七天一翻棒,以使发菌均匀,出耳整齐。
2.5 改常规荫棚下起架出耳为露天起架出耳如此改进,不再砍树搭棚,大大缓解了菌林矛盾,有利于保护山地生态环境。
2.6 出耳期的管理策略试验观察结果表明,4月上旬以前发生的春耳,与8月上旬以后发生的秋耳,均因期间气温偏低,无需喷药治虫,这就避免了产品的农药污染。因此促进春耳、争取秋耳、控制夏耳的管理策略是可行的。为控制夏季出耳,可推行盖膜或搭棚防雨的技术。
2.7 推广应用面积及效果实践展示了这套新技术对促进段木黑木耳生产发展的作用。
2.7.1 缩短了生产周期 新法种耳发菌快,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由常规法的三年即头年始,二年旺,三年败,缩短为一年半至两年,省工、省钱,适宜于规模化生产。
2.7.2 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产量一般比常规法增加一倍,且品质好,形成了“信阳黑木耳”市场品牌,售价比代料产品高30%以上。从产量看,棒产干耳150~175 g,产值8~12元,获利5~6元(按100元/kg计)。每户栽培量在1~1.5万棒,按每棒获利5.5元计,可获利5.5~8.3万元。
2.7.3 对外省同类产区生产发展的影响 这套技术当地于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2002-2008年是大发展的6年,平均年制种量达1200万kg,其中30%用于本省,其余推广到湖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1200万kg菌种可接种段木8000万棒,产干耳1200万kg,产值9.6亿元,减去成本(5元/棒),获利5.6亿元,6年为33.6亿元。由此可看出科技创新对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它把我国段木黑木耳生产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3]。
3 段木栽培银耳技术的改进及应用
四川通江、河南信阳是我国两大段木银耳产区。段木银耳品质是袋栽产品所不能代替的,豫南食用菌产品出口,段木银耳一直居于首位。为促进段木银耳生产发展,在栽培技术上作了多项改进和推广应用。
3.1 菌种分离技术的改进根据银耳菌比香灰菌耐干性强的生理特性,试验研究出耳棒样本去皮后,在自然室温下干燥133D,电热恒温箱内32℃干燥42 d,均能使香灰菌致死,仅留银耳菌。据此,样本取回后,先于远离穴孔处分离出香灰菌,再于干燥处理后的样本近穴孔处分离出银耳菌。分离出的两种菌,其表现优劣不一,分别优选后制成交合菌种应用于生产就可收到出耳顺畅、朵大优质的效果[4]。
3.2 制栽培种技术与耳棒接种方法的改进制栽培种改常规法料面接种为立体接种,两种菌上下比例适宜,不再采用常规法掰碎混合后接种,而是直接掰块接种,收到了出耳均匀朵大优质的效果。改进后的栽培种横断面的中心部位白色,直径约2.5 cm,以银耳菌为主;中层厚3~3.7 cm,褐白相间,两种菌比例适宜;外层厚0.5~0.7 cm,黑褐色,多为香灰菌。耳棒打穴的穴孔直径由常规法的12 mm加大到16 mm,用种量增加20%~30%;接种后不再采用常规的石蜡封口,而是改为打平裸露培养,省工、发菌快,出耳好。
3.3 耳棚结构的改进搭棚东西向,棚宽3.6 m,每棚两厢覆瓦式起架。每厢用两根圆竹离地面70 cm,沿棚纵向固定,间距80 cm,其上横放一根耳棒(1.2 m),再靠此棒斜立5~6根耳棒,再横放耳棒、斜立耳棒,如此直至排完一厢。两厢之间留走道70 cm,靠棚的两侧留宽50 cm。为固定圆竹,每8 m埋一立柱。棚的两侧高1.8 m,用圆竹起拱,上盖薄膜,直到两侧,可将其提起调节通风。棚顶盖草遮阳。改进后的耳棚通风透气好,整棚出耳一致,展耳好。
4 平菇栽培技术的改进及应用
4.1 河南省平菇生产发展的历史及存在问题平菇的棉子壳生料栽培技术源于河南省,系刘纯业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使平菇由传统的灭菌料瓶栽发展为生料开放式畦栽,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这种方式不久就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对接种期的选择性特强,杂菌难于控制,成功率低,稳产性差[6]。于是就有了第一次改进,采用发酵料栽培,收到了成功率高,稳产性好的效果,迅速得以推广应用。其后随着塑料制品的发展,又作了第二次改进,就是由畦栽、床栽改为袋栽,墙式出菇,一直沿用至今。
长期以来,用发酵料栽培存在有两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原料发酵产热、产气、产水,干物质消耗,且消耗掉的又多为精料部分,势必导致产菇量下降;二是发酵料栽培所产鲜菇品质差,菇肉不密实,易开裂,不耐贮运,口感风味也差。
4.2 几点技术改进
4.2.1 品种的选择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喜好黑色菇,增加低温型黑色小平菇品种的栽培面积,提早在8月上旬-9月中旬接种制棒,春节前大量出菇;晚栽品种选用耐高温的秀珍菇,赶在年后高温季节出菇。
4.2.2 采菇期的调整 要在散孢前采收,采嫩菇、小菇,菌盖、菌柄通体食用。如此菇体品质好、转潮快,产量并不低。
4.2.3 增加早潮菇面积,调整出菇方式 8月上旬开始接种的早潮菇发菌透料后气温尚高,若采用墙式出菇方式,常发生菌棒温度过高,烧菌烂棒问题。因此,应将其调整为直立分厢排放,上端出菇的方式。如此调整产量并不低,因出菇面积、出菇数与产量并非成正相关关系。实测结果表明,这样调整厢间走道变窄,又是直立,单位面积上所排棒数相当于墙式6~7层排放量。
4.2.4 对发酵料补加养分来解决产量下降和品质差问题 试验表明,结合发酵料装袋,加入以干料计0.2%的氨基酸水溶肥原液,可增产31.8%,且品质变好[6];发酵料接种制棒发菌透料后脱袋掰碎,加入以干料计15%的麸皮,预湿后拌入装袋,很快恢复发菌,可提高出菇产量及品质。
4.2.5 原料发酵装袋后蒸料 蒸料保持时间,上大汽后4~5 h,如此处理比灭菌料节能,又可收到出菇整齐和减轻病虫害的效果。
4.2.6 采用生料防杂剂拌料装袋,常压灭菌 灭菌掌握上大汽后,放气40~50 min,再蒸至上大汽保持7~8 h停火,闷锅4~5 h出锅,从点火至停火12~15 h,比常规法节能50%以上,并能收到高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4.2.7 实施菇粮或菇菜轮种的方式 菇粮轮种多采用平菇与玉米,菇菜轮种多采用平菇与番茄或黄瓜。如此改进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缓解了菇类生产重潮障碍及病虫加重等诸多问题。
4.2.8 菇棚结构的改进与应用 薄膜大棚东西向,顺棚中部筑一东西墙,将棚分为前后两个,前棚接纳阳光种菜,后棚遮阳种菇。墙体上下分别留两排圆形通气窗直径20 cm,窗距3 m。当菇棚气温过高时关闭窗孔,以限制前棚热空气向菇棚交流。据观测,在豫南这个南北过渡地带,冬季晴天多,棚温气温常在4℃以上,适合多种低温型食用菌的生长。
如此改进的优越性:一是利用太阳能增温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菇棚、菜棚空气交流,两者互利,菜排出的氧气有助于菇的发菌和出菇,菇排出的二氧化碳是菜的气体肥料;三是改善了两棚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操作者的劳动保护。
4.2.9 新技术的生产应用及效果 近年来,豫南平菇生产的发展趋势是由小户变大户,追求规模效益。据调查,商城大户多,每户每年投料在3万kg左右,获利9~12万元,折合每投入1 kg干料获利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