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小觑的暑湿

2017-04-03肖小丹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7期
关键词:长夏刘琳利小便

本刊记者/肖小丹

湿邪可引发肿瘤及多种慢性疾病

古话常言,“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现正值五行中的长夏时节,高温多雨天气频现,同时也是暑邪和湿邪“粉墨登场”的最佳时机。尤其在炎炎烈日下被暑湿困扰的驾驶员,更会出现头重如裹、身重如捆的感觉,易扰乱人的心情和情志,若正好碰上长时间堵车,很容易因为疲倦或情绪失控而诱发交通事故。湿邪从何而来,暑和湿有什么联系?湿气有哪些特点和病理表现?治疗暑湿应遵循什么原则?日常预防举措有哪些?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琳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暑热与湿邪难分难解

传统五行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气为风、暑、湿、燥、寒,所以夏季暑和湿较为突出。中医学对长夏时间的划分说法不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长夏为夏季最后一个月;而《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载道,长夏为每个季节的最后18 天,如此一来,长夏在大暑过后的时间分别是7 月29 日至8 月15 日、10 月29 日至11 月15 日。

刘琳医师表示,由于夏季高温多雨,城市高楼林立、交通拥堵、人口密集,空气流动性慢,加之夏季高温导致地表温度特别高,大面积的水泥地使雨水不易下渗,从而造成蒸腾的地表湿气笼罩在空气中且不易散去,极易侵入人体形成湿邪。此外,天气之湿(露、雾、雨)和地气之湿(如:涉水、游泳、久坐潮湿之地,以及长期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等)也会侵袭人体。“除了外界湿气影响,湿邪也与人自身的饮食习惯密切联系。”刘琳医师举例说,在炎热季节,人们喜欢吃生冷瓜果、喝冷饮,坐在肥甘厚味类食物前大快朵颐,实际上这种习惯都会加重体内之湿,耗伤脾阳。

清代俞昌在《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中曾表示,“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对此,刘琳医师指出,体内有湿气者易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两邪相互召感所致。他指出,暑热和湿邪分别以炎热和重浊为特点,暑热最易与湿邪相和,使邪气侵袭人体,暑伤气分,湿也伤气分,二者易耗气伤阳。刘琳医师认为,长夏湿令,祛暑必先除湿,但湿与热常相和,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使病情更缠绵,因而,在除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解暑。

旧病复发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

“因为人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肤体表蒸发而控制体温,湿度维持在50%至60%较为适宜。当湿度高于60%时,则会影响皮肤体表汗液蒸发,进而导致人体自身热量不易被散去,此时中暑的概率比较高。”刘琳医师说,若夏季开车途中不开空调,由于湿度大使得体表汗液不易被蒸发,人体体温得不到调节,即使车内温度仅37℃,也会导致人中暑,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对此,刘琳医师进一步表示,由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导致人脑松果体中的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增加,进而抑制了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人也由精力充沛状态转为慵懒或无精打采状态,司机一旦打盹则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刘琳医师表示,高温高湿的环境还会导致肩部、颈椎等部位旧病复发。陈旧伤部位的组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淤血,继而出现质地较硬的创伤后瘢痕,湿热使人体的耐受力下降,易出现组织疼痛,特别是处在湿气很重且吹空调情况下,湿气很容易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再加上气候变化急骤,人体此时的平衡调节能力和自我免疫力变差,就容易形成痹症,它包括:行痹,即风邪与湿邪相和,疼痛游走不定,如风湿性关节炎;寒痹(又称痛痹),即寒邪与湿邪相和,遇寒加重,如坐在车里开空调,突然感觉膝关节疼得很厉害;浊痹,即单纯由湿邪导致,以酸麻胀为表现形式,遇湿时更明显。

湿邪可引发多种疾病

夏季天气变化急骤,时而艳阳高照,时而瓢泼大雨。刘琳医师说:“一些真菌(分支孢子菌和链格孢菌)会在雨后大量繁殖,尤其在暴雨后,一旦真菌侵袭呼吸道极易引起真菌过敏性哮喘,比如暴雨哮喘。”

根据有形和无形,以及致病位置的特点,刘琳医师认为,湿主要呈现四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别是:水(相对有形)、湿(弥漫于无形)、饮(凝聚于胃)、痰(凝聚于肺)。此外,肥胖、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肿瘤、痰湿、淤毒,甚至心脑血管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湿邪有关,如长瘤可能与痰湿凝聚有关联;糖尿病患者是湿热困阻脾胃,后期可能淤血易阻脉络,进而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并发症、周围血管病变、脚趾坏死或心脑血管并发症,所以湿邪变化不定,且病理表现形势多样,病情易反复,经久不愈。

发汗、利小便是治疗湿邪的根本方法

刘琳医师认为,湿邪实则是津液代谢出现了问题,容易困阻气机,而人体气水通行以三焦为通道,脾居中央,五行对应土,湿邪外侵,内归脾胃,湿气通于脾,所以脾胃受伐,脾胃的升降就会失调。古有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对此,刘琳医师解释道:“脾胃的升降能促使全身的气机通利,湿阻气机,相当于困阻了脾胃升降,导致气机不能通利,湿邪因此困阻于体内,从而三焦的水气通降就会出现问题,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恶性循环。所以就会出现蒙上(表现为头目不清利)、滞中(表现为胃脘胀满)、闭下(表现小便不利,大便溏泻、黏滞不爽),因此在上焦宜宣发,中上焦宜芳化,中焦宜去苦燥,下焦宜温通。”

至于湿邪的治疗方法,刘琳医师强调,湿邪病症的治疗原则应遵循“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具体的措施是发汗和利小便。发汗和利小便可以起到“开鬼门,洁净府”的作用,旨在健脾通阳固护“受湿之区”。“当上焦感受寒湿,可用一些解表祛湿的药。”他举例说,如淋雨后,感觉浑身不舒服,可用藿香正气散祛湿;关节疼痛可用羌活胜湿汤和独活寄生汤,可祛风除湿,并治关节痹痛;如因湿热浸淫导致长湿疮,可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有麻黄加术汤,有助于通过发汗的方式使湿邪从体表散去,以达到解表化湿和健脾的目的。中上焦的湿邪可用一些芳化药物化湿,如:藿香、香薷、佩兰、苍术、厚朴、白豆蔻、砂仁等都能起到醒脾开胃和化湿作用。在下焦时,宜顺应其趋势,实行啖肾。常用的药物有车前、泽泻、木通、茯苓等,利小便以达到祛湿的效果。

此外,刘琳医师还提出,利小便还可实行“温化”。如男性肾脏状况不佳时,可实行温阳补肾;若因脾肾亏虚导致的腿肿,此情况可服用由茯苓、芍药、白术、附子和生姜配制而成的真武汤,以达到温阳化湿功效。

生活中的祛暑湿法

刘琳医师表示,绿豆汤是夏季祛暑的良方,添加适量薏米,效果更佳。因为绿豆性味甘平,清热解毒利水;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健脾补肺、利水消肿,二者既可熬水,也可熬粥。还有荷叶、决明子、菊花、金银花熬水饮用也有祛暑功效。此外,祛湿可用薏米和红豆熬水服用,不仅可以健脾益肺、消水肿,外洗还可治病毒感染后的皮肤赘疣,或者扁平疣,但脾胃不好的患者应少添加薏米。日常饮食方面,少食辛辣、生冷和肥甘厚味的食物,可以适量摄入苦瓜、冬瓜、莲藕、山药、扁豆等。对于无肉不欢者,在炎炎夏日宜以鸭肉、鲤鱼替代其他热性畜肉。

刘琳医师还表示,由于夏天暑邪较甚,如骄阳烈日下出大量的汗液,对心邪和气经的耗伤会非常严重,因此,夏天宜选择在清晨和傍晚适度活动,微出汗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通阳,还有利于通过汗液使湿浊从体表排出。最后,刘琳医师还提及,炎热天气出门归来,不宜立即大口喝水和吃冷饮,而应先脱去汗水浸湿的衣服。如需冲澡应先缓一会,因为此时身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易致水湿之气侵入人体,洗完澡应擦干身体。注重养生的人,可以用40℃的温水泡脚帮助发汗,或者加点藿香、紫苏叶以解表,温通经脉,解除湿邪。由于湿邪易趋下并流注于肌肉关节,容易阻痹经络。平时空闲时,可采取经络按摩通行经络的阳气,如:中脘穴、曲池穴、丰隆穴,足三里、承山穴等,都有利于湿邪的排出。

猜你喜欢

长夏刘琳利小便
High-fidelity resonant tunneling passage in three-waveguide system
长夏宜养脾
长夏需防暑湿侵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n Air Distribution in a Compact Purification Device
Developing Learner Autonomy and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讲台上的“钢铁战士”